哪本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书籍写得最好

如题所述

欧丽娟的《中国文学史》,她在台湾大学的公开课开头也列出了几本文学史,个人认为她的一个观点很重要。文学史的编写是有各自体系的,而大陆的体系几乎都在“五四文学观”的影响下,即新文化运动的观念,新的文学就一定是更好更先进的。这位老师大约因为生长环境问题,不存在五四文学观的笼罩下,而且研究方法也跟传统的中式研究不同,受西学影响颇大。西方还有日本,对文史的研究真的非常严谨,严谨到对于一个字词都能考据得特别细致,源头、分流、变化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对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家,都是能认真地做作品的文本研究,而不是给一个笼统的标签。比如罗宗强本对西晋文学给出的标签: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而欧丽娟不是这样,她是很认真地从作家作品本身在文学史上体现出价值做出更细致的分析,而且对中外研究资料的援引非常出色,视角真的很开阔。

章骆本的《中国文学史》有比较新的角度和见解。关于宫体和玉台新咏的研究论文,经常见到骆玉明先生的名字,大约因为研究这块的缘故,这本文学史对萧纲给的篇幅少见的多。(普遍来说,文学史的主流,对宫体持贬低的态度,篇幅给的很少。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大头是陶渊明。)

罗宗强本,这本我觉得最受益的地方,在于它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这大概跟他把文学理论的发展单独拎出来讲有关。文学理论对于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风气非常有帮助。比较难过的一点是,这本对西晋对齐梁的态度虽然不算太差,但还是十分保守,还是几乎从“不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方面来否定这两个时期的文学。

最后,停刚说宇文所安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西方视角,思路非常开阔,也比较值得细细看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美国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在他的经典之作《文学理论》中,质疑文学史的书写:写一部文学史,即写一部既是文学的又是历史的书,有可能吗?因为大多数注明文学史的著作,要么是社会史,要么是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史,要么只是写下对那些文学作品的印象与评价。

《剑桥中国文学史》之所以在众多同类著作中如此引人注目,表面上是因为此书的编撰囊括了了西方汉学界众多研究中国文学的知名学者,孙康宜和宇文所安的主编,艾朗诺、傅君劢、康达维、田晓菲、商伟、王德威等等分别撰写不同的章节,基本上代表了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成果。但是在我看来,除了以上提及的原因,本书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缘由,考虑到这套上下卷的中国文学史,绝大部分的章节都是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诠释,涉及到现当代文学的部分少之又少——尤其是简体版中又删去了1949年以后的部分章节——我们可以说,这是西方文学观念解读中国传统文学的集之大成者,尤其是引入现代性的观念,让传统文学复活于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可谓新颖而夺目。相对于那些固守着一种本土观念,甚至不惜用政治和意识形态当作指导思想的文学史书写,《剑桥中国文学史》引入的不仅仅是新的文学史写法,也是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冲击,最终激荡而引发的文学史新格局的排列组合,有望改变当下的中国文学研究的陈旧范式。

我们不妨借鉴下另外一种文学史的写法,俄国学者德·斯·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上下卷)。米尔斯基是著名的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时用俄英两种语言著书撰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欧和苏联文学界、知识界极为活跃的人物之一。若用一个概念来归纳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所体现出的文学史观,或许就是“折中主义”,即若干貌似相互对立的美学观和文学观之调和或曰融合。米尔斯基是想写一部“纯粹的”文学史,“文学的”文学史。在这部文学史的字里行间,米尔斯基似乎始终在刻意排除各种“非文学”因素,他在下卷序言中这样申明其写作立场:“西方的俄国文学史家自一开始便惯于告诉其读者,俄国文学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它与政治和社会史的关联更为紧密。这绝对不是实情。俄国文学,尤其是1905年后的俄国文学,其非政治化几乎令人震惊,如若考虑到它所见证的那些巨大政治灾难。即便诉诸‘政治’主题,当代俄国作家其实仍是非政治的;即便他们进行宣传,如马雅可夫斯基,这宣传在他们手中亦为手段而非目的。”

相对于上面提到的两本书的厚重,这本《红书》也丝毫不逊色,我们甚至经常说这是一本天书。2009年9月,荣格的《红书》英文版上市,成为了当年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这本奇特的书,高46厘米,宽31厘米,与报纸幅面相当,厚416页,重达4公斤,定价195美元,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记录个人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的作品。在出版之前,只有少数几人耳闻目睹过此书,因为内容过于个人私密,荣格生前曾嘱咐过家人不得外传。1961年荣格去世,其后五十年间,荣格家人仍然拒绝出版此书。直到新世纪后,他们开始意识这本写满了拉丁文、德文、希腊文、以及荣格亲笔绘制许多插图的书对“荣学”的研究大有裨益,才决定授权出版。此书对荣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剑桥大学的印度裔学者沙姆达萨尼的话说:“十九卷的荣格全集,皆为《红书》的注释,那是荣格终生心理意象的原始素材。”某种程度上,《红书》可以看作是一本探索荣格内心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自传。它记载了荣格在1913年到1930年间对各种梦境和幻觉的自我描述和分析。

第2个回答  2020-09-18

丨关海山

前些日子,在某报看到古远清一篇文章《“隐私”能否进入文学史?》,谈及汉学家夏志清2013年去世后,他的妻子王洞“忽然站出来向大众公布她先生的隐私”。文中说,2009年,夏志清在一场大病后,“记忆和思维已大不如前,连编注都要王洞代劳,因而他要赶紧‘交代后事’,横下一条心不再把心中的秘密带到坟墓里去,这样也可省却文学史家在未来钩沉和考证的麻烦,便大胆说出自己与Lucy和Helen的恋情。”文章借王洞的话说:“夏志清有过‘左拥右抱、毛手毛脚’的恶名。世上有几个文人没有风流韵事?”

古远清写到:“夏志清认为人生的目标和乐趣不只表现在教书育人以及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与传世上,他追求的是成为‘有学问又好玩’的教授。”受此事启发,他提出,对此类问题,我们不要把它“看作全是八卦”,因为“其中还蕴含有可不可以消解大家以及用什么方式消解等一系列文学史的严肃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可视为对文学史的挑战:能否以特异的思维向度与言说方式来重构文学史?”

公允地说,“重构文学史”的提议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换个角度再去写文学史,也许会令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问题是,所转换的角度是否是一个适合表述文学史的角度?这个角度是否就比以前撰写文学史的角度更科学?或者说,从这个角度去撰写文学史,是否可以弥补以往文学史中所存在的纰漏,从而让前后文学史形成互补?

“隐私”的范畴涉及很广,都是指不愿告诉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比如小偷小摸行为、不良卫生习惯等等。但是,从古远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很明显,此处的“隐私”是特指男女婚内出轨的。为了证明“隐私”进入文学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古远清特地搬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写张爱玲隐私的一段,还不厌其烦地表示:“这样写(文学史)当然不是为了增加卖点,而是为了知人论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根源。”他又举了李昂的例子:“在台湾,喜欢写情色的李昂,文学史家都不会忘记她个人的情感生活,她本人更是把自己与陈某某同‘抢’一个男人的风流韵事,略加改造后写进《北港香炉人人插》小说中。”

再说文学史。文学史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然而,古远清却以“特异的思维向度与言说方式”解释:“‘文学’和‘历史’并不是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兼容。这里讲的‘历史’,除了大写的社会背景外,还可以包括小写的作家情史。将情史写进文学史,会使读者感到文学史不再是抽象的叙述,而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至于写隐私,“当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说明夏志清是感情型的评论家。”

也许古远清的“思维向度与言说方式”太过于“特异”了,以至我对于文中的几处观点实难苟同。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婚内出轨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而古远清怎么却认为“夏志清敢做敢当,在生前敢于承认自己结婚后不止一次有过出轨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坦诚的人、一个真实的人。”这是不是在说,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后他敢不敢于承认、能不能主动承认?并且,古远清说,夏志清“喜欢女孩子是事实,但女孩子自重的话,夏氏也不会失态”。这不就等于说,如果某人家中被偷了,却要怨他家中有那么多的财物吗?再者,虽然台湾女作家李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够作为广大作家的代表,但你古远清先生仍然要用她来举例子,还说:“在这方面,评论家对作家甘拜下风,而两性作家对比起来,堪称娥眉不让须眉,男作家书写自己的‘绝对隐私’比起李昂们来,自叹不如”——这,与“重构文学史”又有何关联?还有,我认为,评价作家、评论家的成绩,应该就其作品而论,即使评价他是否注重感情,也是以其作品而言的,怎么到了古远清这里,便可以以作者本身的日常行为而论——不观其言而只重其行,那和行为艺术又有何区别?

本来,文学史就是有关“文学”的“历史”,追求“大而全”的讲述模式并非理想,正如郜元宝在《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怎样讲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所说:“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权威的讲述方法还是‘大而全’的‘做总账’,即力求展示与文学史相关的全部历史真相,兼顾社会历史背景,文化精神背景,文学生产方式,单个作家及作家群活动,各种身份的读者反应,重要作品的形式、内容与审美效果等……”

不由得想起钱钟书对想拜访他的女读者说的那句著名的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文学史说白了只是文学史,并不是某个人的全史。写文学史,你只要写清楚作家的作品、对作家作品的客观评价、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该作家一生中与文学有关的活动即可,为何非要写上与文学创作并无关系的作家隐私不可呢?既然古远清口口声声说,自己提出的“隐私能否进入文学史”的话题“当然不是为了猎奇”,那么,为什么还要一再为“隐私”进入文学史而念念不忘据理力争呢?文学史就是文学史,隐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永远是隐私。不管是多么著名的作家,他身上的虱子也不会因此而具有了半点文学的意味。

(《文学自由谈》授权同步发布)

第3个回答  2020-09-1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别录》汉代刘向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六一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部诗话。

《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

《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小说。

《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第4个回答  2017-07-29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国部分,写的不错

《中国文学史》,哪个版本最好
另外,游国恩先生的四本中国文学史版本也值得一提。相较于袁行霈的版本,游国恩的书籍在内容深度上稍逊一筹。然而,其结构设计非常精良,阅读起来简洁明了,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参考读物。综合考量,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版本在内容的详实程度和学术深度上表现出色,是深入学习中国文学史的首选。而游国恩的版本在...

有什么比较好的中国文学史书籍推荐?
1、《中国文学史》这是一本最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2、《边城》《边城》精心描写的是黑暗时代中的一片净土(山村)的生活,着力渲染的是乡村人的人性美,要表现...

哪本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书籍写得最好?
最后,停刚说宇文所安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西方视角,思路非常开阔,也比较值得细细看下。

有什么比较好的中国文学史书籍推荐?
国际视野不容忽视的是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这部汇集国际顶级学者的力作,以全球视角解读中国文学,提供了新颖且深入的分析。其编纂方式结合了历史叙事与主题探讨,让读者在传统框架之外领略文学的流动与互动。个人风格的补充在阅读过集体编纂的文学史后,个人风格的文学史能提供独特的补...

关于历史文学类的书籍
1、《史记》 作者:司马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主要记载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与班固的《汉书》、范晔、司马彪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中国文学史哪个版本好
中国文学史的最佳版本是《中国文学史》一、关于版本的多样性 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存在多个版本的文学史著作。这些版本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侧重点和时代需求进行了编纂。其中,《中国文学史》作为广泛被认可的一个版本,具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内容。二、四卷本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文学史》凭借其系统...

:推荐几个好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版本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朱栋霖、朱晓进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省一级文学史有哪些书籍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这是中国最权威、最经典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之一,按照历史时期和文体分类,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的作品。2、《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教材,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个文体的介绍和评价。3、《中国...

哪个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好?
1、书名:《中国文学史》,作者:袁行霈,出版社:高教出版社。这本书由袁行霈主编,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看什么书好
在看文学史的同时,结合文学作品选,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果想做文学研究,那么各个段落的书籍都会有些不同的。不过无论研究哪一个时期,左传、战国策、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基本的史书还是要看的,很多典故都是出自这里。另外儒道两家的基本著作也要有所关注,后世的文人总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