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炼句的小故事,结合具体的诗词,谈谈"得鱼忘"或者何为"不隔”?

如题所述

一天,在京城长安,贾岛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炼字炼句的小故事,结合具体的诗词,谈谈"得鱼忘"或者何为"不隔”?
一天,在京城长安,贾岛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如李贺在诗中说: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此诗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

有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
1.“推敲”一词的典故, 贾岛(779-84�0�6)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 告还了俗,当过小官。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

...结合自己所熟悉的古代作家或作品,谈谈古典诗词的艺术。
在古典诗词中,像这类琢句炼字的地方很多,古人称为"警句"、"诗眼",不经反复熟读精研是很难体会其好处的。而对于较长的诗篇,诗人在诗中更讲求驰骋情思,脉络贯通,起伏有致。中国古典诗词还十分讲究配合思想感情,而选择声调低昂、吐字清浊等不同的声韵,这就更需要通过吟咏诵读才能深人领会其神韵了,所谓"声人心通",...

摘抄宋词
梦窗不但炼字、炼句,而且都能和炼意相结合,这和李商隐诗“藻采组织,而神韵流转,旨趣永长”相同。读梦窗词,不可不注意它的这些艺术特长。(9.减字木兰花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是一首丧乱词。在公元1120年前后,金国...

李白、杜甫诗词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

关于语文诗歌鉴赏,应该怎么分析怎么答?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 (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

一般诗歌绝句的构成,规矩是什么?
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杜甫关于金的诗句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

急急急急急~!求 古代有名的诗词赏析、要关于愁的。要说出来这个愁用什么...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