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心理养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养生。我们来看一看古人为我们开出的心理养生处方:
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天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诫人们养生以养心为主,心清则无灾,此乃人生大福也。
乐观豁达,彭祖有“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的轻松;刘向有“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顿悟;李白则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潇洒;相比之下,刘禹锡就略胜一筹,他“空间为自在,将寿补磋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天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淡于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玄天帝有“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的诗句,告诫人们知足常乐的真谛。罗隐在这方面的体会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知足常乐,与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两满休;顺其自然,身后碑铭空自在,眼前傀儡为谁忙;黄金不是千年叶,红日能销两鬓霜”,为功名利禄累终生,结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吗?
空灵超脱,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这方面,罗洪先的诗句最具代表性:“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颇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
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养生文化中,当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历代相传、沿习而来的虽通俗浅显、却文化底蕴极深的民间文化。归纳起来为:不惹事,不跟风,不眼红,看得开,求知足,保平安。有关这种养生观的打油诗在我国民间的庵堂庙宇,摩崖石刻,亭台楼阁及流传至今的各式各样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铭,它们将人生注释得更加精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