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作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作物生产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先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发展到现代作物生产已近万年。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漫长的植物采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开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000年前,谷子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黍稷也同时被北方居民所驯化。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山东为中心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均以种植粟黍为特征,北部辽燕地区的红山文化也属粟作农业区。在南方,水稻最早被驯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遗存,而在湖南彭头山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遗存。刀耕火种农业和迁徙式农业是这个时期农业的典型特征。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犁耕工具的出现,以牛耕和铁耕为标志的古代传统农业才开始逐渐成形。

从典籍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在新石器时代之后我国古代作物生产发展演变的脉络。例如,在《诗经》(公元前11—前5世纪)中频繁地出现黍的诗,说明当时黍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他粮食作物如谷子、水稻、大豆、大麦等也被提及。同时,《诗经》还提到了韭菜、冬葵、菜瓜、蔓菁、萝卜、葫芦、莼菜、竹笋等蔬菜作物,榛、栗、桃、李、梅、杏、枣等果树作物,桑、花椒、大麻等纤维、染料、药材、林木等作物。此外,在《诗经》中还对黍稷和大麦有品种分类的记载。《诗经》和另一本同时期著作《夏小正》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如开花结实等的生理生态特点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并且这些知识被广泛用于指导当时的农事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加深,对适宜特定地区栽培的作物和适宜特定作物生长的地区有了更多了解。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少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0),古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打通了东西交流的通道后,很多西方的作物引入了我国。据《博物志》记载,在这个时期,至少胡麻、蚕豆、苜蓿、胡瓜、石榴、胡桃和葡萄等从西域引到了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秦始皇和汉武帝大举南征,我国南方和越南特产的作物的种植区域迅速向北延伸,这些作物包括甘蔗、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橘、薏苡等。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书中提到的栽培植物有70多种,分为四类,即谷物(卷二)、蔬菜(卷三)、果树(卷四)和林木(卷五)。《齐民要术》中对栽培植物的变异即品种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对引种和人工选种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例如大蒜从河南引种到山西就变成了百子蒜、芜菁引种到山西后根也变大、谷子选种时需选“穗纯色者”等等。

在隋唐宋时期(公元581—1278),人们对栽培植物(尤其是园林植物和药用植物)的兴趣日益增长,不仅引种驯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生物学认识也日趋深入。约成书于7世纪或8世纪初的《食疗本草》记述了160多种粮油蔬果植物,从这本书中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一些作物变化特点,如一些原属粮食的作物已向蔬菜转化、还在不断驯化新的作物(如牛蒡子、苋菜等)。同时,在隋唐宋时期还不断引入新的作物种类,如莴苣、菠菜、小茴香、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油橄榄、水仙花、木波罗、金钱花等。在这个时期,园林植物包括花卉的驯化与栽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花木的引种、栽培和嫁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在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1911),人们对药用植物和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农艺学知识水平。19世纪初的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1714种植物,其中谷类作物有52种、蔬菜176种、果树102种。明末清初,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包括甘薯、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菊芋、甘蓝、花椰菜、烟草、花生、向日葵、大丽花等,这些作物的引进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明清时期是我国人口增长快而灾荒频繁的时代,寻找新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粮食作物成为了摆在当时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16世纪后半叶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粮食问题。在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玉米已在我国大规模推广,成为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另外,明末传入我国的烟草也对当时甚至今天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