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情绪失控的娃,是“婴儿安全门”被锁上了
可能不少家长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们之间发生争吵,总是一发不可收拾。
双方都不退让,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连大人都插手不了。
平时孩子也是说发脾气就发脾气,有时甚至比大人还暴躁,光看着都觉得不可思议。
关键是每当这时,孩子就陷入失控的情绪无法抽身,无论家长怎么劝解都没有用。
比如:
①三岁孩子拆薯片袋的时候,不小心洒了一地。家长还没教育,孩子就先崩溃大哭。家长说把地上的薯片捡干净就行,可孩子仍我行我素地哭着。
②四岁的孩子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希望自己能成为超人。每天对自己愤怒,想用超能力控制生活。
③两岁半的孩子每晚都要抱着娃娃睡觉,收拾房间时偶然把它移动了。孩子一会没看见,就开始大喊大叫。虽然后来拿来了,可孩子还是好久都没平静下来。
▼孩子为何会出现这种“极端”反应?
“人际神经生物学”创立人丹尼尔·西格在《全脑教养法》中提到:人类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有其特殊的工作机制:大脑就好比一栋两层楼房,下层大脑是基础,负责如呼吸、眨眼这种基本功能、人天生的反应如躲避和攻击,还有情感反应如愤怒和恐惧。上层大脑更为高级,控制重要的分析思维功能。
杏仁核的作用:杏仁核主要控制情绪,当人出现愤怒的情绪时,杏仁核可以控制上层大脑。
对孩子来说,杏仁核可能会时常“起火”,阻断连接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的阶梯。
杏仁核“起火”时,就像在阶梯底部锁上了一道“婴儿安全门”,没办法进入上层大脑。
上层大脑无法运行,孩子的情绪不受控制,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理解了上层大脑、下层大脑、杏仁核相互运行的关系,孩子制造冲突,情绪不受控制,这些表现就都可以找到原因了。
02当孩子被下层大脑控制,失去理智,父母的错误做法:
父母有时无暇顾及孩子,看到孩子大哭大闹,自己也容易烦躁。
为了快速让孩子冷静下来,通常会采取以下的错误措施:
①跟孩子讲道理,寄希望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孩子冷静下来。
可孩子的情绪已经被点燃,道理肯定是听不进去的,甚至可能父母讲得越多,孩子心情越不好。
②大声责骂或揍孩子一顿。
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平静,反而会造成伤害,大人事后多半也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方法不可取。
③忽略孩子的情绪,冷漠对待。
孩子要哭就哭,要闹就闹吧,等到没力气的时候自然会消停。可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看重,渐渐缺乏安全感。
④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会激发孩子不满的情绪。
父母其实很快就能发现,这些做法不仅缓解不了孩子的情绪,反而会使其产生反抗的行动。
当孩子被下层大脑控制时,要真正解决问题,其实是有学问的。
第一步:家长有意识控制自己的“下层大脑”
具体做法:
★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手脚和嘴巴,避免情绪原因,导致自己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打骂孩子不可取,会使其受伤。
★先让自己平静下来,比如先坐着休息一会,或喝点冷茶降降温,消解一点火气。
★平静后,立刻与孩子修复关系。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自己有做错的地方要学会道歉。
第二步:帮孩子打开“婴儿安全门”,平息杏仁核的“火焰”,找回上层大脑
具体做法:
★孩子如果有举止或行为不当的表现,父母应该马上制止。伤害别人或摔东西都要认真对待,父母最好找一个单独的空间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建立练习,让其感受到关心。多倾听孩子的声音,承认和接受他的感受。
★安慰并转移注意力,不要让孩子一直处在愤怒的情绪里,用有趣的东西吸引他走出来才行。
★多用拥抱和语言来关切孩子。
第三步:当孩子找回上层大脑,再开始摆道理,讲逻辑
具体做法:
★孩子情绪不稳时,正处于被下层大脑控制的状态,不适合讲道理。
★“婴儿安全门”打开后,孩子才能有效运用上层大脑。等到孩子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家长再开始用逻辑道理加以引导。
★让孩子思考别人说的话,并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
第四步:帮孩子建立规则和秩序感
具体做法:
★当孩子认识到错误后,可以适当训诫,确立父母的威信。
理智回归后,还是得为先前犯的错误负责才行。只要懂得承担,才能尽量规避下次犯同类错误。
★建立规则和边界意识,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被允许做。
★帮孩子建立超越需求的道德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心里有分寸。
只有塑造孩子的是非观念,才能让他主动做出正确决策,尽量减少犯错或做出过激行为。
04就像小果和小皮的冲突,其实完全有办法解决。
如果当时父母在场,可以把孩子抱到一边,温柔地说:“你也很想踢球对不对,足球确实是很有趣。”
多和孩子交流,让他缓和情绪。前期不要用话刺激孩子,多说他想听的话。
拖延一段时间后,可能其他孩子已经用完了球,这时小果和小皮根本不用抢,两人可以同时用球。
关键是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父母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管孩子是否胡闹,先稳定住情绪再说,讲道理也要有合适的时机。
问题要一步一步解决,不要着急上火,影响亲子关系。
用爱去理解和包容孩子,别在教育的过程中乱贴标签。要相信孩子是纯真的,具备可塑性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总结经验,如何有效处理孩子的问题,既可以获取孩子的信任,又能减轻负担,努力创造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