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杳杳寒山道》原文与赏析

如题所述

《诗词曲赋文·杳杳寒山道》原文与赏析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 ( 《三隐集记》)。一说寒山 “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 因自号 “寒山子” ( 《仙传拾遗》),则寒山又为中唐时人。他的诗辄题于树间石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有《寒山子诗集》行世。其诗语言通俗浅近,口语俚词皆可入诗,具有质直疏朴的特点。在内容上主要以演绎佛理禅机,揭露人情世态为旨归,某些侧重自然景物描绘的诗作也别具意境。这首 《杳杳寒山道》即可视为佳作。

诗中描写的景观正是他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的山路及其周围自然环境。前二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首先点明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凄凉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孤寂寂、冷森森的奇特境界。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幽静宁远。诗中选用 “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啾啾” 言有声,以轻细噪杂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空旷冷僻; “寂寂”指无声, 以阒无音响的宁静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 “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那么以下两句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则已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淅”,状风吹时的声响,“纷纷”,写雪飞时的情貌,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满身”,则表明诗人正奔波在这条寒山道上,其孤苦之窘态,不言自喻。

最后两句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则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寒岩之内,时常见不到温煦的阳光,因而不知时间的流逝,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借以暗示潜心学禅、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如果说,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结尾两句则是情中寓景,而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巧妙结合正构成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迭字领起,颇为新奇,虽然句式略嫌单调,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就在于注重选择迭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的统一起来。因而随着迭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序的不同变化,把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情愫也一一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而且都带有一种浸透全诗的孤独寂寥的感 *** 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迭字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化诗中的意境,而且也使诗篇更赋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诗词曲赋文·杳杳寒山道》原文与赏析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寒山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 ( 《三隐集记》)。一说寒山 “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 因自号 “寒山子” ( 《仙传拾遗》),则寒山又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