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性灵说、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桐城派。求解。

名词解释

性灵说:是对清中叶袁枚的诗歌理论的概括,主张诗歌表现诗人的个性和灵感,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反对摹拟古人和堆砌典故,反对无病呻吟。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进步文学观,又吸取了神韵派重个性的观点,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拟古主义,是一种进步的文学理论,但是过分强调“性灵”,主张“师心”,忽视了社会生活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历史局限。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随园诗话》卷五)
“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
这一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文学,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据卓尔堪《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比南宋遗民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过之。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濬、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如顾炎武所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管仲不死子纠》,《日知录》卷七)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古文三大家: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以写作文学散文见长,《清史稿》卷 四九一《侯方域》末云:“方域健于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号‘国初三家’”。)

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鼎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名。方苞提出“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抽象地说,义是指内容,法是形式,义法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它的本质,是将程朱理学的道统与韩欧的文统加以继承,并合二者为一体,创作出他所理想的散文集。这种理论的目的当然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它把我国散文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归纳,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历史功绩的,刘大櫆师事方苞、又是姚鼎之师,是桐城派承先启后的人物。他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散文创作的具体主张,一强调作文的目的是“明义理,适世用”,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须依靠作家的“能事”,即创作才能,三作家必须运用自己的才能将作为的材料“文理、书卷、经济”与作为的手段“神气、音节、字句”结合起来。
姚鼎是桐城派理论的完成者。他的理论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一他认为古文创作的最高境界上,他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统一的主张,“义理”是古文的内容,“文章”是表达的方式,与手法,“考证”则是使内容翔实可靠,三在学习古文方面,他主张由“粗”入“精”,即从文章的形式入手,去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气质。四他在美学上把古文分为“阴柔”与“阳刚”两大类。对二者不分轻重,认为都是美的。姚鼎的创作成就高于方、刘。对后世的影响也比他们大。属于桐城派的作家,为数可以百计,其成就较大者,有姚门四弟子,方东树、管同、梅曾亮、姚莹等。到晚清则有曾国藩创湘乡派。使桐城派余波一直到“五四”前而不断。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刘大櫆《书荆柯传后》《送姚女臣传南归序》
姚鼎《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李斯论》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 鼐,姚 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6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遗民诗人: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入仕为官。他们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古文三大家:魏禧,汪琬、侯方域并称为“清初三家”。(散文)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

第2个回答  2023-06-24
1. 性灵说:是明清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文学应该真实地表达作者的个性、情感和思想,反对当时模拟、仿古的文学风气。性灵说主张文学应该“真”,即真实、自然、生动,应该具有个性、独创性和艺术性。
2. 遗民诗人:指的是在明朝灭亡后,仍然坚持明朝政治立场,或者对新的政治现实不满并保持沉默的文人。他们的诗歌常常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风格多以悲壮、沉郁为主。
3. 古文三大家: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韩愈和欧阳修。他们在唐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用散体文取代骈体文,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4. 桐城派:是清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创始人方苞是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桐城派主张文以载道,注重文章的简洁、严谨和条理性,强调修辞和技巧,对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性灵说、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桐城派。求解。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遗民诗人: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性灵说、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桐城派。求解。
性灵说:是对清中叶袁枚的诗歌理论的概括,主张诗歌表现诗人的个性和灵感,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反对摹拟古人和堆砌典故,反对无病呻吟。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进步文学观,又吸取了神韵派重个性的观点,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拟古主义,是一种进步的文学理论,但是过分强调“性灵”,主张“师心”,忽...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虽然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要,但也是对历来的散文理论的归纳和整理,并使之规范化。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桐城派在清代也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如阮元反对古文而提倡骈文,钱大昕攻击所谓“古文义法”不过是世俗浅薄之论,章学诚专门作《古文十弊》,强调作文必须求实、自然。而袁枚、郑板桥等人的...

有什么清朝的著作能体现清朝的法律状况的吗,包括红楼梦
在散文方面,有恽敬、张惠言、李兆洛等提倡文章要合汉魏六朝与唐宋之长,合骈、散两体之长,想以健茂的气格,救桐城派的薄弱,称为阳湖派。阳湖派在写作实践方面的成就,并不能超过桐城派,其影响也不及桐城派的深广。桐城派在这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亮、管同等人。 张惠言与稍后的周济等,宣扬词的比兴意义和...

福建省汉语言文学专升本集大
19)了解沈德潜及格调说,翁方纲及肌理说,袁枚及性灵说,赵翼、郑燮的生平及创作20)了解清初的词坛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及其代表作品21)了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22)掌握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及方苞、刘大樾、姚鼐的创作主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 课程性质与基本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