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如下:
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
(2)修饰关系。
(3)假设关系。
(4)并列关系。
(5)承接关系。
(6)递进关系。
(7)因果关系。
(8)目的关系。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何: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3)表限制,“仅、只”。
(4)表判断,“是、就是”。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
(2)指示代词,“这样”。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
(2)乃尔:译为“这样”。
以:
1、介词
(1)表工具,“拿,用”。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3)表凭借,“凭,靠”。
(4)表原因,“因为、由于”。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4)表因果关系,“因为”。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4、动词,“任用、认为”。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
6、名词,“缘由,原因”。
7、固定结构
(1)以为:认为;把……当作、把……作为。
(2)以是/是以,“因此”。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且: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
(3)并列关系。标志:“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3、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2)且如:译为“就像”。
若: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
4、动词
(1)译为“像、好像”。
(2)译为“及、比”。
5、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
(2)若何:译为“怎么样”。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所:
1、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4、固定结构
(1)所以:表凭借,“用来……的”。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
(4)所在:译为“到处”。译为“所在之处”。
为:
读wéi(第二声)时
1、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之:
1、代词【动词+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3、动词:译为“到……去”。
焉:
1、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自己”。
(2)指示代词。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还是、一定”。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固定结构。
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3)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4)作词尾,译为“地、……的样子”。
(5)在句中的停顿,不译。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
因: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动词,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
则: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动词,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
与: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
者: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
也:
1、句末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表示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于: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
(2)译为“在……方面;从……中”。
(3)译为“由于”。
(4)译为“向,对,对于”。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
(6)译为“与,跟,同”。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
2、固定结构: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虚词的特点
1、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虚词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减;
3、虚词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连接 和依附;
4、虚词不能重叠;
5、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与实词发生关系是才产生的。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其用法和意义如下: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常考用法+教材实例!
高考常考文言虚词18个,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这些词分别属于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例句与解析:1. "而":连接词语,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如:"温故而知新"。2. "何":用于疑问句,问原因、处所、...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回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
18个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和例子及例子的翻译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一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1. 之 用法:作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例句:吾见之矣(我已经看见了)。2. 者 用法:作为名词后缀,指人或事物。例句:为人者宜慎独。(作为人应当小心独处)3. 乎 用法:用于疑问句或表示疑问、感叹。例句:孰知世事之变乎?(谁知道世事的变化呢?)4. 于 用法:表示...
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
文言文18虚词用法与举例
1. 18个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和例子及例子的翻译 1.【而】(1)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承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表因果: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如下: 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 (2)修饰关系。 (3)假设关系。 (4)并列关系。 (5)承接关系。 (6)递进关系。 (7)因果关系。 (8)目的关系。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