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没有被当时的诸侯重用?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我想应当与孔子的出身家世,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政治主张有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后期人。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后来,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宗室,是殷商的贵族后裔。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后娶了三个老婆,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第二个老婆生的,有足病,孔子是第三个老婆生的。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叔梁纥的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没有善待他们。母亲颜征在带着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独自抚养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到了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德治”或“礼治”。这在当时战争年代,凭武力、实力起家吞并别国的社会状况来说,其政治主张是不实用的。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朝的“礼”,而那时周朝已走向没落,他的这种道理,在春秋争霸的年代里,各国的国君是不会听他的。而且,他的一些“政敌”还会陷害他。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后来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春秋向战国转型的时期,大争之世,岂可重用儒家学派?
儒家讲仁,讲义,而大争之世是尔虞我诈的世界。只有法家才能结束乱世。
孔子是代表西周奴隶主的利益,他虽然育人有方,但是仍然极力的去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改变了劳动关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而孔子极力推崇的仁义,无非是想维护西周时期的立法制度,即君是君,臣是臣。奴隶是奴隶,奴隶主是奴隶主。其实那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孔子主张“人性本善,自有法、墨、兵,三家而沦丧”也得不到伸张。
因为,人性本恶,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而儒家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义,人治与复古之论,恢复周礼,回到夏商周三代。这是纵容恶行,何其的蒙蔽幼稚。
你说这种东西当时诸侯有人敢用吗?

最后,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所以后世有言“书生误国”)。法家也好,儒家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5
没有什么思想可以称之为倒退的!只有合适与否! ...适应的过程就是阵痛,仲尼厄而作春秋,这是历史的记载。孔子的思想是当时...思想的精进靠的是思想的被实
第3个回答  2012-06-25
制度,奴隶制和封建制
第4个回答  2012-06-25
对政治军事没多大用处

“诸子百家”各个诸侯国,为什么不中用孔子?
一、因为当时孔子的地位不是很高,没有被重用,等到过一段时间他的地位可以升高了,但是他们的出自百家已经落寞,所以他也没有被重用。这就导致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二、其他主要的思想流派也在那个时代诞生和发展。孔子的思想学说只是在春秋时期兴起的一种学说,但在那个时代,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得到统治者...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没有国家重用他
认为自己是周朝的一份子,然而时间一长,松懈的松懈了,有野心的膨胀了,只要有一个带头的,后面就会有无数诸侯发展起来,要么被人吞并,要么吞并别人,没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的给天子当听话的臣子,那孔子的这些言论,

孔子那么牛,为何春秋时没人重用他?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的“仁政”是恢复“周礼”,但诸侯正是周礼的破坏者,他们的真实需求是“霸道”,他们不要“成仁”,而要“称霸”。所以纵横家、法家在当时更为吃香。孔子虽然牛但是不符合众诸侯的想法,所以没人重用他。孔子是一个非常博学和有政治追求的人。出身贵族的他虽然从小家道中落,生活非...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却没有国家采纳,为什么?
原因:1、各国都有诸子百家的人才,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了一定的势力,而孔子一个外来者没有一定的根基,如何与各国的掌权者去争。2、便是各国之间的关系,弱国接受,但旁边的强国便会怕,怕邻国的实力增长会威胁自己国家的统治与稳定,于是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其施压,使其放弃孔子的思想。3、...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因为孔子主张仁义,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采纳他的建议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采纳他的建议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不适合列国的君主的利益的 所以虽然尊重于孔子的名气但是却未必会采纳他的思想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去秦国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后来带着学生来到了楚国。由于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没有得到重用,打算去秦国。楚怕...秋末年,...

为什么孔子没有被当时的诸侯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德治”或“礼治”。这在当时战争年代,凭武力、实力起家吞并别国的社会状况来说,其政治主张是不实用的。...

春秋时期,为什么孔子的学说没被诸侯国们采纳?
这时候,儒家的思想总算是对路了。于是董仲舒吸收了一些法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成功的将儒家思想推上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所以说,时也命也,孔子的仁学没有错对之分,只是没有刚好遇到现世的安稳,所以不合用。而且,感觉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大流,肯定免不了是对社会实际情况的适应。

孔子的政治抱负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得到施展?
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国更关注的是军事力量和领土扩张,而孔子的仁政理念可能被认为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2、当时的政治体制主要是分封制,诸侯们拥有较大的权力,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孔子的思想可能会对他们的权力产生一定的限制...

孔子闻名天下,为什么他的学说没有得到六国的重用呢?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学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他的学说在六国时期却没有得到君主的重用,其原因就是当时的帝王认为孔子的思想华而不实,而六国时期正是处于战乱阶段,而盲目的崇尚恢复礼制,以高尚的明德去征服别人是不切实际的。一、孔子的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