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个回答 2012-07-18
若要说“实业求救国”应该是正确的。从主观意义上来说,张謇是在寻求可以“救国”的良方,而新办实业,他的出发点是期望可以改变当时的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形势。
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通了多个通商口岸,且又有协定关税的权利,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商品输出,大量倾销商品。且都是机器制品,物美价廉,使中国的“土货”完全失去优势。但这亦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便为民族工业创造了劳动力和市场这两个必要条件,且清政府当时国库空虚(大量赔款)也认识到了发展实业还是不错的,便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张謇,晚清状元,弃仕从商,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中国士大夫阶层一向耻于经商(从商鞅变法起,便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张謇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没有放弃“尧舜之治”等儒家社会理想。而且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艰难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商业活动处处受到牵制。最后大生纱厂由于融资问题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