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特色有哪些

如题所述

龙门的北魏石窟,有宾阳洞、莲花洞、古阳洞等八个较大的窟和另外四个小窟。
  宾阳洞,一般是指宾阳三洞的中间一洞,它与左右两洞成为一组,即公元六世纪初北魏帝室修筑而未全部完成者。宾阳洞左右两洞除窟顶的莲花及飞天外,主要的佛像大概都是隋唐之际雕成的。宾阳中洞全部为北魏时完成,从其规模,而且以其布局的完整性来看,为北魏石窟的重要代表作。
  宾阳中洞洞口作尖拱形。洞口两侧石壁上雕出怒目蹙眉象征其孔武有力的力士,右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极有神气。
  洞窟平面为深一米,面宽一米。正面有一方坛,坛上为本尊坐像,左右为二罗汉,二菩萨,共五尊构成一组。坐佛前有两头石狮分列左右侧。左右两壁皆一立佛,二菩萨胁侍,佛及菩萨身后及头后,如一般惯例都有雕饰华丽的背光和项光。藻井为椭圆穹形,与四壁相接,无明显的界限,中央为一两重瓣的大莲花,其四周有十个奏乐的飞天,裳带飘扬。洞窟前壁左右为浮雕,浮雕分上下四层:维摩文殊、须达那太子本生及萨埵那太子本生、帝后供养图、十神王。洞窟地面模仿地毯,雕出走道及莲花装饰图案。
  这一洞窟的布置是以本尊为中心,其他各种形象及装饰都是紧凑的互相联系,产生照应及陪衬作用,而在设计意匠中,又充分利用主从,加强与减弱的手法,以突出集中到本尊身上的宗教主题。这一洞窟的完整的布局,代表着北魏末期佛教庙堂的流行样式。这一完整布局的出现也说明佛教艺术的成熟。
  宾阳洞的佛像和菩萨像,是云冈第六窟冕服式佛像的继续。服饰及面型都很类似。但面型稍长,脸的下半部加大,鼻梢宽。头与身的比例,约为一比四或五,所以产生格外厚重的感觉,而成为一具有自己特色的型式。
  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是了解当时绘画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品,可以了解绘画艺术的构图和线条的表现力,以及装饰性的设计。帝后供养人的浮雕在前一节已经谈到。维摩文殊,作为南北朝流行的艺术题材,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一样,时常在一些佛龛的上部或有空隙处加以表现,而宾阳洞的浮雕幅面较大也最完整。维摩洁的形象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依据描绘的。须达那本生及萨埵那本生,在敦煌壁画中很多,在内地却不是十分流行的。宾阳洞的浮雕是用独幅的画面加以表现的,不是敦煌壁画的连续性的形式。
  莲花洞宽六一五米,进深九·六米,高六·一米,是狭长而深的洞窟。中央为五·三米高的立佛,其旁有二菩萨胁侍,佛与菩萨之间,后壁上左右各有一罗汉浮雕。窟顶中央为一美丽的大莲花图案,花瓣微凹,极富于真实感,而又有装饰性,充分发挥了雕刻的特长。洞口拱门上,浮雕熊熊的火焰纹,非常生动,是北魏装饰纹样中发展了汉代的飘动的云气的处理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代表作。莲花洞内壁上有很多小佛龛,都是当时人陆续雕造的。纪年最早的为正光二年(公元五二二年),可想莲花洞最初修建可能是在神龟正光之间(公元五一八一五二五年)。
  古阳洞四壁布满佛龛,充分代表了北魏末期贵族社会中崇尚佛教的风气。如前所述,自丘穆陵亮夫人开始凿造一龛以后,比丘慧成发动之下修成了全洞,并为自己死去的父亲修建一龛。于是,古阳洞就成为北魏高级贵族们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个洞窟。他们在所修造佛龛旁,凿刻上“造像铭”,记录了自己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的动机。这些凿刻的字迹,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的最好的标本。过去曾被收集,编成“龙门二十品”之类的学习书法的范本。从造像铭中可见,在古阳洞发愿造像的北魏高级贵族,有北海王元祥(孝文帝的兄弟)及其母高氏,齐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的堂兄),广川王元略的妃子高氏(孝文帝的从叔母),安定王元燮(他的父亲元休是太武帝的孙子,是孝文帝的亲信),以及元洪略、杨大眼等人。也有很多佛龛是一般的贵族官吏等发愿修建的。
  古阳洞的窟形类似莲花洞,而较深,较高。进深一三·五米,宽六·九米,高约一一·一米。本尊已被后世修改,成为道教的形象,所以古阳洞也称为“老君洞”。胁侍菩萨立像,有优美的姿态,从侧面看,上半身微向后仰,两足力量不平衡,已超出了呆板直立的阶段。古阳洞壁面满布大小不等的各种样式的佛龛。左右两壁各有大型龛排成较整齐的三排,每排四个(右壁最下一排因未完工,所以只有两个龛)。每一龛中,有一释迦佛坐像,或一弥勒交脚坐像,或多宝释迦二沸并坐像。佛龛的上部的横额,样式有数种不同的变化,而且和佛像背后的背光及项光一样,富于装饰性。在各大龛之间空隙处,有后来加雕的许多小龛。这些大小龛中的佛像,特别是各大龛的佛除,都是有时代的代表性,是标准的北魏晚年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台座上垂落的裙据衣褶却繁复而富有韵律感。
  龙门的北魏石窟,此外还有:魏字洞、药方洞、火烧洞及石窟寺洞等。其中以石窟寺洞最近清理出来的供养人行列浮雕,以其构图的优美,最值得注意。
  龙门北魏石窟是公元五○○一五四○年间雕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这些造像具有自己的地方性,也表现出一般的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如宾阳洞的佛像和菩萨像的厚重,古阳洞的菩萨立像的优美,壁龛中佛像的清秀,宾阳洞供养人行列浮雕的构图的紧凑,莲花洞的拱门火焰和窟顶的莲花,以及古阳洞的各种龛楣装饰,也表现出建筑与雕塑表达统一的主题的设计意图(如宾阳洞),以及帝室、贵族们造像的狂热(如古阳洞)。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0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及至北宋。北魏造像达到30%,唐朝占60%,其余朝代10%。所以北魏造像基本代表了你所说的北朝造像。孝文帝从山西大同迁都至洛阳,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也沿袭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主要特点是以清瘦为美,面部修长,鼻梁高挺,体态瘦削,衣纹密集,着偏袒右肩式袈裟,雕刻手法是北魏流行的平直雕刻手法。造像布局多以释迦摩尼为主座,两边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啊难、迦叶两位弟子,或者是三世佛题材。与唐朝造像讲究以丰腴为美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0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第3个回答  2012-07-10
富有历史意义、比较有文化价值
第4个回答  2012-07-10
与佛教思想相融合

北朝统治者开凿的石窟中的雕像有什么特点
4、装彩与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装彩的,雕像的目光都比较固定 5、象征性与艺术处理:佛教形象与生活原形明显有别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特色有哪些
龙门的北魏石窟,此外还有:魏字洞、药方洞、火烧洞及石窟寺洞等。其中以石窟寺洞最近清理出来的供养人行列浮雕,以其构图的优美,最值得注意。龙门北魏石窟是公元五○○一五四○年间雕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这些造像具有自己的地方性,也表现出一般的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如宾阳洞的佛像和菩萨像的厚重,古阳...

龙门石窟佛像是在什么情况下雕造的,有何特点
龙门石窟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一时为了纪念他的祖母冯太后,因为他从小是有冯太后抚养类,而冯太后是汉人,灌输给他太多的汉文华,所以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很是伤心,所以在迁都之后开凿石窟以使纪念。二是自己的部族也是为了统治中原子民,孝文帝的祖父,父亲很是信仰佛教,在原来的山西大通就开...

石窟艺术是一种什么艺术?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
在北齐、北周时期,佛与菩萨的面相逐渐由瘦长向丰圆转变,头发多呈小螺旋形。此时的佛像端庄,菩萨慈祥,弟子形象和悦,呈现出较为固定的特征。这三个重要时期的石窟作品,不仅体现了各自时期的艺术特色,也与之前和之后的朝代艺术风格有所区别,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石窟艺术在南北朝时期的辉煌,不仅见证了...

龙门石窟的特点是什么
龙门石窟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介绍 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是龙门石窟精华和完整的部分。其中知名的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有17米多高。万佛洞内南北两侧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

石窟艺术是一种什么艺术?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体现,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因为石窟是建在大型石壁上的所以也是一项伟大的雕刻造型艺术。说到石窟就不得不提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南北朝时期有三大著名石窟1.洛阳龙门石窟;2.大同云冈石窟;3.邯郸响堂石窟(是北起开国皇帝高洋开凿的),而说到石窟艺术特点,首先此时期...

龙门石窟特点介绍
龙门石窟特点介绍: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是龙门石窟精华和完整的部分。其中知名的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有17米多高。万佛洞内南北两侧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密密麻麻的佛像每个大约一只拳头大小,形态逼真。龙门...

北朝时期开凿的著名石窟有哪些
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那时,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形成了许多石窟艺术。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这些石窟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其他艺术珍品。南北...

龙门石窟里唐朝造像风格和北魏时期的造像风格有什么区别分别有什么特点...
10. 北朝时期的石窟主要位于龙门山,古阳洞从丘慧成开凿至东魏末年,历时50余年,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多种形式。11. 这一时期的佛像姿态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的主佛为代表,人物面部带有微笑,反映出更丰富的中国艺术风格。12. 唐代是龙门石窟最盛期的阶段,占石窟总数的...

洛阳龙门石窟
弥勒和禅定的释迦像不仅在龙门大量出现,而且在洛阳附近的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嵩县铺沟、偃师水泉、巩县等北魏晚期的石窟多有雕造。这不但说明北魏时洛阳一带主要信仰的是佛教的释迦牟尼和弥勒,而且为研究北魏时期洛阳佛教的宗派发展和社会信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龙门造像记中,还提到了北朝(包括东西魏、北齐)洛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