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a按货物的流向分为出口、进口、过境;按划分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又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按贸易内容可以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依有无第三方参与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以运输方式可分为陆路、海陆和空运、邮购;清偿工具不同可分为自由结汇方式和易货贸易;交易手段不同可分单证贸易和无纸贸易。b世界分工是指直接上给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使国名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
第二章a李的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程度不同,而临一个国家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而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可以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则可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可以得到比自己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缺陷在于当练过处于这种状况时,两种商品生产的绝对不利程度相同时,则没有互惠贸易发生。假设甲国生产1单位x产品要100天,生产1单位y产品要200天,乙国生产1单位x产品要200天,生产1单位y产品要400天,由于xy产品的成本比率在两国都是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不会发生贸易。b国际贸易理论经过了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属于保护贸易的有重商主义(15世纪-17世纪),亚当.斯密决对利益理论(1776《国富论》),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原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的要素禀赋轮(20世纪30年代);属于保护贸易理论的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1841),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新保护主义浪潮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贸易自由化谈判。由此可见世界贸易的历史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交替进行。
第三章a征收的对象分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按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税。b关税的征收方法有从量法,即从量税税额=货物计量单位数*从量税率;从价税,即从价税税额=进口货物总值*从价税率;混合税局统一税目中订有从量和从价两种税率,征收时混合使用两种税率计征。c关于进口附加税以美国为例,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为了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自1971年8月15日起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外国商品的进口税上再加征10%的进口附加税,以限制进口。
第四章非关税壁垒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前者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者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出口;后者是对商品制定严格的套利,间接的限制商品进口。
第五章a甲乙两国做交易,价位买方,乙为卖方,甲国的银行向乙或乙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即为买方信贷;同上例若甲所在国银行向甲提供贷款即为卖方信贷。b商品倾销是指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的行为。外汇倾销是指出口商利用本国货币贬值,占领国际市场的行为。在本国货币贬值的条件下,用国外货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在国外市场对本国出口商的价格弹性较高的条件下,价格的降低会引起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的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出口收入。
第六章a条约是指全面规定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条约,其内容广泛,涉及到缔约国经济、贸易、航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协定是缔约国之间未调整和发展相互之间经济贸易关系而签订的书面协定,与条约相比,所涉及的面比较窄,对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湾港规定的比较具体,有效期段,签订的程序也比较简单,一般只须经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其代表签署即可。b甲乙两国为缔约国,则无论将来是甲还是乙给予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豁免都必须给予对方。国民待遇是指甲乙为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诺,保证对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c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有:1非歧视原则2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3一般取消和一般仅指原则4公平贸易原则5豁免与采取保障措施原则6磋商调解原则7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待遇原则8贸易政策法规在全国统一实施和头民原则。世贸原则1歧视原则2贸易自由化原则3透明度原则4市场准入原则5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6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最优惠待遇原则。
第七章a二战之后,资本主经济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其表现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不断发展。b影响1促进了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2匙内各国的国际分工根为精细,并因此影响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格局3改变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第八章a目前国际商品贸易分为9类: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鲜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草2类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蜡5类未列名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类主要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8类杂项9类为分类的其他商品。b原因是1战后各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并逐渐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加速服务国际化起了重要作用。3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4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实施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九章a进口替代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华,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如战后初期,泰国只有一些碾米业、锯木业和采锡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到60年代泰国已发展了纺织业、水泥、炼油工业和车辆、电器装配等。出口替代发展面向工业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持续增长。马来西亚、泰国、象牙海岸等国军走过这条路,劳动密集型装配和出口加工模式是通过建立出口加工、装配工业,对进口的半成品或零部件加工或装配后再进行出口。b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35%,这一比例已超过不少发达国家。而且我国有些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非常高,目前我国纺织品产量的59%以上依赖国际市场;我国的丝绸有70%以上用于出口。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第十章a动态意义:国际汇兑的专门性经营活动。静态意义:一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活动的各种致富手段和信用工具。b汇率标价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类型于六种分类1、基本和套算2、买入和卖出3、即期和远期4、名义和实际5、有效汇率6、固定和浮动。c(你自己提炼一下吧)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 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 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 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第十一章a种类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套汇交易、期货交易、互换交易、期权交易、期权交易。b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使外汇资产的持有者或国际经济交易中的债权债务者所拥有的机器或远期外汇资产或负债的未来实际价值发生变动,并使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种类:外汇结算风险,金融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外汇储备风险,经济风险。防范措施:1通过外汇交易进行保值如买卖即期外汇、远期外汇、调期交易、买卖货币期货、货币期权、互换交易。2食用一揽子货币计价保值。3提前或延结汇。4利用国际信贷保值。
第十二章a内容异国具名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给项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一、经常项目:贸易帐户、收入、服务、单方面转移帐户二、资本项目或资本/金融帐户1、资本帐户: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2、金融帐户3、官方储备帐户三、错误和遗漏镇内各户。差额有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基本差额、资本项目差额、官方差额,储备差额最终总差额应为0。b原因1、周期性失衡:由经济周期的变动引起的根据经济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变动。2、结构性失衡是指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3、货币性失衡:一国货币的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国内物价谁拼变动,使该国一般物价谁拼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相对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的失衡。4收入性失衡:经济条件的变化起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作用顺差会导致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加,对外债权的增加,外国为还本国的债务对本币的需求增加,外汇供过于求,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同时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给本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若为逆差本国经济实力就会下降,本国的债务负担就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也会增加,形成国际债务危机,还会引起外汇汇率的上涨本币的贬值但这又一方面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国内发生商品短缺,另一方面进口品的价格提高,导致进口的原材料和消费资料价格提高。国内物价的上升和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国内共饮的短缺,会促使整个物价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第十三章国际储备a货币性储备:黄金。外汇储备:国外银行存款、外国国库券。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b目前世界上仍然惯犯使用已三个月的进口额来作为确定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标准,我国应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四章国际金融市场狭义指:块国际的信用市场:包括信贷和国际证券市场。广义:国际货币业务经营的总和:包括融资、交易和服务。传统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且受市场所在地国家法律管辖的市场,即外国金融市场或在岸金融市场是国内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延伸。新型: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且不受任何国家法律和法规管辖的金融市场,也称离岸金融市场。
欧洲货币:并非指欧洲国家的货币,而是指投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外的该种货币,又称“离岸货币”。
欧洲货币市场:四肢非居民相互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过国境外之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几经因非居民的欧洲货币存贷活动的市场又称离岸或境外金融市场。
第十七章a含义中国进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近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型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bc尚未找到不好意思。
第十八章a原因1、资本供求,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资本转向经济落后,资本缺乏的发展中国家2、利率差异,资本为了增值,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或者地区转向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直至国际间利率水品大致一致为止。3汇率变动,当人们预期一国货币的汇率呈下降趋势,为了防止货币贬值的损失,该国资本会外逃,存在该国银行的国际短期资本也会调往他国,以防损失。4风险防范,如政治、经济风险的防范。b1、利用外国贷款开发了一大批能源、交通、原材料和通讯等建设项目,对加强基础工业薄弱环节的建设,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3、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赠家了国家外汇储备。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c不好意思,答案还未确定
希望我的劳动能给您一点提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贾建华、阚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新编国际贸易》,杨全发,中山大学出版社 《国际金融概论》蒋志芬 李银珠 中国金融出版社
参考资料:由于版面所限,参考资料出处注明在答案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