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青州的历史故事

如题所述

1、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还经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访体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

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纳,粮价昂贵,路途遥远,黄河阻拦,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聊城的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

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聊城,就地购粮,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长途运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而且,范仲淹令人把剩余的钱退还给百姓,得到大家的赞扬。 

2、范仲淹知青州时,当地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验方,和中医先生们细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

后来,人们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后人在此建三贤祠,祭礼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名臣。

扩展资料: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北宋名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9
  范仲淹。这个行色匆匆的苏州人,一生注定要与被贬斥和流放异乡的命运为伍,前前后后被贬黜过三次,每一次,都是为国事民生,犯颜直谏,触怒天颜。虽屡次被贬,仍不改初心,诸次亲友送别,都为他赠誉:“此行尤光。”直至“此行最光。”范希文的“三光”从此而来。

  “三光”范希文在苏杭、青徐、汴梁、河中都留下大量遗迹,成为当地的人文名胜。最出名的当然要数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至今仍是中国人必读的名篇,常常在意气风发时拿出来激励自己的幌子。岳阳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一个小小的江渚岸脚,因为了一个人一句话,却被历史永远地铭记,这遭际不能不让人羡艳不已。

  青州也不可小看,直到清代,这里还是历代为官之人行过必要膜拜地地方,到青州不为别的,只为拜清官。

  清官是谁?范仲淹。

  范仲淹在青州的政绩有澧泉亭佐证。传说中,范仲淹在青州时逢天旱,日日为民请命祈雨,后来在一个亭子处一脚踏出了泉水,甘芳清冽,喷涌而出。有关圣人的故事总是带着神话的色彩,大概是后人因为爱戴,也大概是年深日久掩埋了历史原貌,反正死无对证,倒是见出小民的可爱和清官的伟大。

  这个亭子在三贤祠内,庙内塑有范氏神像,欧阳文忠公和富弼公享祀左右两侧偏殿。范公峨冠博带,威严中见慈和,眉宇间似乎皱着隐忧。我直直地走进去膜拜了一下,尽管不当官,清官不可不敬。无以为香烛,只好借手中吃了一口的冰糖葫芦做香,双手执之,顶礼而去。也许是有些不恭,我走到亭子里就被绊了一跤,险些栽到一口井中。好险,幸亏井上蒙着铁丝网。

  这就是“澧泉亭”了,那口井,自然是当年冒出甘霖的所在。我想范公不会计较我的冰糖葫芦,他是想让粗心的我看看这井罢了。

  井里有水,照出我带点惊惶的脸,和头顶的椽瓦。这水自然不是1034年的宋朝井水,它曾经照见了那时候青州的碧云天,黄叶地,曾经照出一个不寐的迁旅之人,他每到一处都不是故乡,但他每到一处那里的小民都要为他建立祭祀之祠,在苏州,杭州,青州,徐州,你可以看到听到他的名字写在县志里,挂在街头巷末的草民嘴里。

  生为朝廷,死为草民。范氏流芳的原因,大概是流放成就了他的清名。清官在青州,澧泉清如水,也如范仲淹的心一样澄明,往来过客,当以此为鉴。那些拜清官的为官者,先要到这里来照照自己的心才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09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还经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访体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纳,粮价昂贵,路途遥远,黄河阻拦,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聊城的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聊城,就地购粮,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长途运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而且,范仲淹令人把剩余的钱退还给百姓,得到大家的赞扬。

范仲淹知青州时,当地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验方,和中医先生们细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后人在此建三贤祠,祭礼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名臣。
第3个回答  2012-07-09
他上任之初,“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纳,粮价昂贵,路途遥远,黄河阻拦,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聊城的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聊城,就地购粮,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长途运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而且,范仲淹令人把剩余的钱退还给百姓,得到大家的赞扬。
范仲淹知青州时,当地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验方,和中医先生们细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后人在此建三贤祠,祭礼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名臣。
第4个回答  2012-07-09
范仲淹。这个行色匆匆的苏州人,一生注定要与被贬斥和流放异乡的命运为伍,前前后后被贬黜过三次,每一次,都是为国事民生,犯颜直谏,触怒天颜。虽屡次被贬,仍不改初心,诸次亲友送别,都为他赠誉:“此行尤光。”直至“此行最光。”范希文的“三光”从此而来

范仲淹在青州的历史故事
1、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还经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访体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

范仲淹怎么死
皇佑三年,范仲淹移任青州。这里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

范履霜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字希文,原名朱说。生于陕西彬州,祖籍为汉族,后迁居苏州吴县。他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恢复范姓,官至参知政事。在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调任青州,这里的严冬加剧了他的疾病。次年,他又调往颍州,尽管身患重疾,仍坚持上任。不幸的...

范公亭相关传说
位于公园东南角的范公亭,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在皇祐三年(1051年),当时的户部侍郎、青州知州范仲淹,身兼淄、潍等州安抚使的重任,以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志向和清廉的为官之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范仲淹的治理下,青州地区曾遭遇一场瘟疫,病情迅速蔓延。为了拯救百姓,范仲淹亲自动手汲水制...

范仲淹暮年被贬青州,最后一班岗忧乐相逢
范仲淹暮年被贬青州,最后一班岗忧乐相逢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晚年曾任青州知州兼京东路安抚使。他在青州任职的时间很短,不到两年,但在历任青州地方官中,知名度最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实...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同年12月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有四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范仲淹故事简介100字
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青州八景范井甘泉
它象征着范仲淹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公园中漫步,仿佛能感受到范公的英灵仍然在世,继续引导着后人追求公正、廉洁、勤奋、勇敢的价值观。范公亭公园不仅是青州市的骄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人民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成为了青州市乃至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范仲淹的故事
待得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4、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

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