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被低估的人才是谁?为什么罗贯中要丑化蒋干?

如题所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有些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在描写,并没有参照正史内容,所以这就导致可能我们对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误解,其实这些人物都是三国时期被低估的人才。蒋干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蒋干在三国是非常有名的名士和辩论家,口才天下无双,但是到了罗贯中的笔下蒋干就成了一位丑角。当然这些人物多多少少也是有些被埋没的成分。
一本《三国演义》道尽英雄如雨,在滚滚乱世之中,各方谋士纵横、诸侯争霸,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被演义丑化的人是否就真的如作者所言一无是处?且看正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人才。
1、蒋干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义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虚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仟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再之后的连环计,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这完全是因为船只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缘故。蒋干回见曹操,也只说周瑜非言辞所能动,并劝曹操死了这条心之后,蒋干也仍然在曹营悠游他的岁月,过着他名士的风流生活。
2、高顺
高顺,吕布的部下,与张辽一起共同统率吕布的一部骑兵。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高顺应该是吕布最为倚重的大将,甚至超过了张辽。从整部演义中,吕布的武勇被片面而过分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几乎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他的几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辽,因为他打了逍遥津一战,名震八方。但是,当时在吕布的麾下,张辽每次出战几乎都是与高顺搭档,而高顺,几乎就是为吕布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评论一名将军时,其实不需用要他打过无数的胜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费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顺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刘备在沛国驻扎,陆陆续续地招兵买马,已经达到了有一万多人。吕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刘备。刘备投奔曹操,曹操送给他兵和粮,使刘备收复小沛。吕布就让高顺再次领了兵去打。吕布当时在徐州的兵不会很多,至多不过两三万人,还要用来分兵防御曹操和袁术,所以交给高顺的兵顶多只有五千人,甚至于不到五千。刘备当时已算是一个全国舞台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将也有关羽张飞等人,但是这样的一支劲卒完全禁不住高顺的一击,立刻就被高顺击败,击溃。曹操小看了高顺,让夏候惇领兵来救。夏候惇可说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将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顺的对手,被高顺轻易地击败。虽然后来曹操亲自领兵来攻杀了吕布,但那已是吕布的事,与高顺无关。破关后,张辽降了曹操,高顺选择了殉主。诚然,吕布是个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宁死不屈的气节,高顺也毕竟要强过张辽的吧。
3、淳于琼
淳于琼,是一个有名声,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名将。在灵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军,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统领。曹操和袁绍都曾是这八校尉之一,淳于琼,也是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绍军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将,根本没有什么贪杯误事之说。官渡前夕,袁绍命他和郭图颜良攻白马,颜良贪功冒进,又大意轻敌,被张辽关羽刺死于军中。多亏有淳于琼,袁军才不致溃败,也使得袁绍能继续保持对曹军的压倒性气势,一路追击到延津。乌巢之败,不是因为他喝酒,而是因为他的大意。当时淳于琼手下有一万人,曹操虽带兵五千,但为了避开沿路袁军的盘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队改扮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沿,才改装来袭。淳于琼乍看之下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战,没想到曹军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绍求救。袁绍一方面是刚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淳于琼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数人去救乌巢,反而令张郃高览去袭曹营。结果乌巢终告失陷,曹营也没有打下来,张郃高览更是降了曹操。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裁,淳于琼未死,他和袁谭二人单骑渡河逃走;而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的记裁,淳于琼在此役战死.这就是记传体史书的弱点,把一个史实割裂成数块不说,还往往自相矛盾。可惜,可叹。所以说,淳于琼虽然没有守住乌巢,但也不是个酒馕饭袋。他的对手曹操毕竟是三国第一人,败在他手上也没什么可说的。
4、刘封
刘封,刘备的义子,原名寇封。在演义中,这个家伙在战场上什么作用也没起过,也就扯扯旗放放风而已,最后还把关羽给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样子。但是在正史中,这却是个悲剧。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当时刘备无嗣,所以收了刘封为义子。等刘备入川时,刘封刚刚二十出头,已是勇猛无比的青年将军了。在跟随孔明赵云张飞入川的途中,刘封攻战克敌,以功晋封为副军中郎将。之后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难以成功,加派刘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风而降。刘封因此又升为副军将军。关羽攻樊城时,请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二人因与关羽不睦,加以拒绝。后关羽兵败,却不敢走二人所驻的上庸,结果兵败身死,刘封确实也是难辞其咎的,但关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与刘封没有多大关系。刘封因为关羽之事而责问孟达,结果与孟达致于不和,孟达也就因此惧怕而降魏,并反过头来劝刘封也降魏。刘封拒绝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达三路攻击,又申仪叛变,刘封腹背受敌,只得退走成都。
刘备见了刘封,只是责备他为何欺负孟达,以及不救关羽,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刘封刚猛,恐刘备死后刘封争位,那刘禅是万万争不过刘封的,力劝刘备杀死刘封。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话,赐刘封自尽。刘封临死时叹曰: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 刘备听了,也不免为之流泪。一代忠心猛将,只因有争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赐死,真是惜乎,惜乎!
5、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份了。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孙策敬佩他,对他行升堂拜母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管仲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给他,并说: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所以说张昭日后主张降曹,与孙策的遗言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昭的骨气,表现在他对孙权的犯颜直谏上。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张昭不论是公私,对孙权的不当之处都能直言谏劝。也因此时常与孙权发生冲突。冲突最大的一次当属给公孙渊封燕王一事。孙权当时气得要拔出剑来刺死张昭,张昭却丝毫没有退缩,回到家中以托病不上朝向孙权抗议。孙权派人用泥封了张昭家的门,张昭也在门的内侧用泥加封了一道。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封赏他的吴国特使张弥与许晏,孙权这才悔悟,向张昭道歉。张昭死于喜禾五年,作了孙权几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为孙权对他的爱护。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这就是孙权对不封张昭丞相的解释。
6、刘焉
刘焉,也是在事实上割据了蜀中的人。比起刘备,他并不差多少。刘焉是荆州江夏郡人,他是从寺主官的佐吏开始,以贤良方正进阶仕。之后一帆风顺,先做了雒阳县的县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转做南阳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黄巾之乱后,刘焉认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为长,便活动到了益州牧之职。同时兼一个监军使者,爵封阳城县候。刘焉对于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后人称赞的,他的法冶很严,而且是对百姓宽,对那些豪强官吏严。刘焉最聪明的一项举措,是以张鲁镇汉中,密使他斩汉使阻隔道路,再宣称因为张鲁阻隔道路而无法上贡,在事实上进行了割据。
张鲁攻西川,是因为刘璋猜忌他而杀了他的老母,张鲁才对刘璋反目成仇的。刘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汉朝朝庭因刘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刘璋回去劝他安分守己。但是刘焉却让刘璋留下不回长安,一方面继续进行割据。后来他的长子响应他的号召,勾结马腾造反,结果被杀,另两个儿子也受到牵连而死。从现实上来说,刘焉做得要比刘备好,只是他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贤人相助,且他也确实年老了,来不及多有布置便撒手西去,将益州留给了刘璋。在小人法正许靖张松等人的撺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让与了刘备。
7、魏延
魏延,蜀汉首屈一指的武将。当刘备在汉中争夺战中对曹操取得战斗胜利后,准备回到成都时留下守汉中的将领给了当时还是一个屈屈牙门将军的魏延。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当兵的辛苦,很体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刘备慧眼识英雄,提拔了他,让他做了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就是魏延的就职宣言,这番话让刘备满意,也镇服了众人。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当属建兴八年率部与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耀之战。这一战魏延以少胜多,在阳溪将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战果最辉煌的一役。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为前军师——也就是整个前部的总帅——征西大将军,进位南郑候。南郑候是县候,比诸葛亮自贬时的武乡候要高,更是高出关羽的汉寿亭候。说魏延是当时第一的武将,这一点丝毫不为过。
一部《三国演义》带给我们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史,同样也让我们带着个人情感去审视三国中的每一位英雄,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感情的倾向,这才有了众多英雄的埋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三国中最被低估的人才是谁?为什么罗贯中要丑化蒋干?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有些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在描写,并没有参照正史内容,所以这就导致可能我们对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误解,其实这些人物都是三国时期被低估的人才。蒋干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蒋干在三国是非常有名的名士和辩论家,口才天下无双,但是到了罗贯中的笔下蒋干就成了一位丑角。当然这些人物多多少少也是有些被埋没的...

罗贯中为什么要丑化蒋干
蒋干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罗贯中好像并不喜欢蒋干,所以让蒋干每次出场都是最糗的那位。实际上蒋干是一位非常能言善道的名士,而且还是当时有名的辩论家,一个辩论家的口才怎么会差呢?所以想要了解真实的蒋干还是需要看看正史才能定夺,曹操把蒋干当游说者肯定是相信蒋干的能力,曹操可不会让...

蒋干在历史上真的愚不可及吗?还是演义中对他有着抹黑?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自幼与周瑜同窗,赤壁之战之时,蒋干奉命出使周瑜,意图劝说周瑜投降曹操,周瑜一旦投降曹操,孙权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将代表人物,加上张昭等文臣集团主张投降曹操,也就只能不战而降了,因此,此行意义重大。如果蒋干成功劝降周瑜,意味着曹操能够兵不血刃夺取江东,就这样,蒋干身负...

三国十大被低估的人物
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

真实的蒋干是什么样子的?罗贯中为什么要嘲笑蒋干?
罗贯中既善于捧人,也善于黑人,不仅黑过曹操、周瑜这样的大人物,连蒋干这样的小人物也不放过。当然,在演义中蒋干或许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历史上,蒋干也堪称三国一奇才。但在演义中,蒋干被罗贯中描绘成一个自作聪明、自作多情的小丑。蒋干盗书的故事家喻户晓,说蒋干原本是曹操手下谋士,赤壁...

名人蒋干应该是三国最失败的间谍
蒋干,字子一,九江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人,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把蒋干刻画成被周瑜愚弄的小丑。曹操的谋士蒋干为了讨好曹操,大显身手。他要坑他的老同学周瑜。他们曾经是同学,关系很好,所以他自告奋勇渡江到吴栋做说客,投降了周瑜。曹操大喜,说:“如果你能说服...

三国里最出力不得好的是谁
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

真实的蒋干其实是千百年来被低估的三大名人
三国里确实有蒋干,蒋干也确实见过周瑜。但历史上的蒋干作品与《三国演义》年的蒋干作品相差甚远。蒋干坚周瑜,《三国演义》年。《三国演义》叙未记载此事确切时间,查《江表传》,将此事系于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说,蒋干见到周瑜不是在赤壁之战爆发前,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而且蒋干只去看过周瑜...

三国有哪些人物,他们的能力是被低估或者夸大了?
1、被低估的蒋干 在小说中,蒋干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形象。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让蒋干去说服周瑜投降,但是蒋干且被将计就计。后来蒋干还被周瑜玩弄,蒋干把庞统引荐给了曹操,之后再庞统的连环计之下让曹军的船都被火烧掉了。这样蒋干实在是让人气愤,但是真实的他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人才。而且...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呢?
一代名士蒋干应该是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一个人,因为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实在是深入人心,硬是把蒋干描绘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蒋干盗书”和引荐庞统,被周瑜使反间计除掉张、蔡二人,最终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8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差点也命丧黄泉,蒋干以一人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