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二到初三的物理知识、公式、定义

如题所述

那个声音的就不给你了。。

 *熔化的条件:

   â‘ è¾¾åˆ°ç†”点  ã€€â‘¡ç»§ç»­å¸çƒ­

   å‡å›ºçš„条件:

   â‘ è¾¾åˆ°å‡å›ºç‚¹ã€€ â‘¡ç»§ç»­æ”¾çƒ­

   æ²¸è…¾çš„条件:

   â‘ è¾¾åˆ°æ²¸ç‚¹ã€€ã€€ â‘¡ç»§ç»­å¸çƒ­

   æ±½åŒ–的方式:

   â‘ æ²¸è…¾ã€€ã€€ã€€ ã€€â‘¡è’¸å‘

   æ¶²åŒ–的方式:

   â‘ é™ä½Žæ¸©åº¦ã€€ ã€€â‘¡åŽ‹ç¼©ä½“积

 ç‰©è·ä¸Žç„¦è·çš„关系 åƒçš„性质 åƒè·v  ç‰©åƒä¸Žé•œçš„位置关系 èƒ½å¦ç”¨å…‰å±æŽ¥æ”¶åˆ° åº”用 

正倒 å¤§å° å®žè™š 

u>2f å€’ç«‹ ç¼©å° å®žåƒ 2f>v>f å¼‚侧 èƒ½ ç…§ç›¸æœº 

u=2f å€’ç«‹ ç­‰å¤§ å®žåƒ v =2f å¼‚侧 èƒ½ ã€€ 

2f>u>f å€’ç«‹ æ”¾å¤§ å®žåƒ v>2f å¼‚侧 èƒ½ æŠ•å½±ä»ª 

u =f ä¸æˆåƒ ã€€ ã€€ ã€€ ã€€ 

u <f æ­£ç«‹ æ”¾å¤§ è™šåƒ åƒè·å¤§äºŽç‰©è· åŒä¾§ ä¸èƒ½ æ”¾å¤§é•œ 

  小结:

  1. è™šåƒå’Œå®žåƒ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

  2. u=f是成像虚实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当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

  3. u=2f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4. å‡¸é€é•œæ‰€æˆçš„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5. å‡¸é€é•œæˆå®žåƒæ—¶ï¼Œå½“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变小),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逐渐变大,像也逐渐变大。

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6. ä¸ç®¡æˆå®žåƒè¿˜æ˜¯è™šåƒï¼Œæˆæ”¾å¤§åƒæ—¶å¿…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原理和构造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被拍照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要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在一、二倍焦距之间。光路图如下:

  由图可知:

  物体AB垂直于主轴放置,且位于二倍焦距之外,做出A点的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A点的像点A’,因为像A’B’也垂直于主轴,可以得到物体的像A'B',可以看出物体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二倍焦距之间,且物距大于像距。

  思考:照相时人应该靠近还是离开照相机一些?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为了使照片上人像大一些,人应靠近照相机,但与此同时,为了使底片上能得到清晰的像,还应使像距变大,即调节镜头到胶卷的距离。

2、投影仪的原理和构造

  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聚光镜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聚光,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其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投影片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物体),天花板相当于光屏,镜头起凸透镜的作用。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在一、二倍焦距之间,并且距焦点较近,所以在幕上能成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像距要大于二倍的焦距。光路图如下:

  由图可知:

  物体AB垂直于主轴放置,且位于一、二倍焦距之间,做出A点的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A点的像点A’,因为像A’B’也垂直于主轴,可以得到物体的像A'B',可以看出物体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且物距小于像距。

  3、放大镜原理

  当物体位于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物体放大的虚像,即为放大镜。光路图如下:

  由图可知:

  物体AB垂直于主轴放置,且位于一倍焦距之内,做出A点的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A点的像点A’,因为像A’B’也垂直于主轴,可以得到物体的像A'B',可以看出物体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小于像距。

补充回答: 1、机械运动及其描述

  (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通常把这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为了方便,我们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速度及有关计算

  (1)速度: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

  (2)速度、路程及时间的计算

  由速度的公式可知,只要知道运动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及经过这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就可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由于速度公式可变形为s=vt或,所以只要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就可计算出运动的路程,或只要知道物体运动的路程及速度,也可以计算出运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铁轨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可近似地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常见的物体的运动速度通常在改变,我们把它叫做变速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但在实际中出现的机会较多,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用 æ¥è®¡ç®—其运动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补充回答:  è¡¥å……回答: ä¸€ã€åŠ›ã€€ Force

  本节目标: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1.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叫做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有些力发生作用需要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例如马拉车前进,用力推、拉课桌;有些力发生作用并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 ä¾‹å¦‚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地面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吸引力等。

  理解: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所以我们说力具有物质性。

  2.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托起一个苹果或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约为600N。

  3.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A、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使正在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例如:用手推、拉课桌,课桌可以由静止变为运动,刹车可以使汽车停下来;力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例如:用力蹬车可以使自行车的速度变大,火车进站速度越来越小,直至停止;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用头顶运动中的足球,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方向;磁铁吸引运动的小球,其轨迹变为曲线。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如:用手挤压皮球,球变瘪;蹦床受到杂技运动员的压力而下陷;跳板由于运动员的压力而弯曲;橡皮泥在人手的作用下,变成各种形状;拉弓时弦弯曲。在力的作用下有些物体所发生的形变非常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例如,吊着物体的细线、放着物体的桌面等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微小的形变。

  在许多实际情况下,力既可使物体发生形变,又可同时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踢球时,球受到脚的力的作用发生形变的同时,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4.力的三要素:

  用大小不同的力挤压皮球,皮球的形变量不同,即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用不同方向的力踢球,球的运动方向不同,即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开门时,在门把手处推比在中间处推省力,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可见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在物理学中,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力的三要素,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示意图。

  例如:用100N的力拉小车: 

  6.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力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例如,手提书包时手对书包施加向上的拉力,同时书包对手也有一个向下的拉力;穿着旱冰鞋推墙,墙对人施加一个推力,同时墙也受到人所施加的压力作用;地球吸引物体时,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重力  Gravity

  本节目标: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1.重力的产生:

  抛出的小球,跳起的人,树上的苹果、空投的物资……都会落到地面,月亮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又围绕太阳公转……,牛顿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称为万有引力。地球对它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作用。所以:物理学中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用字母 G è¡¨ç¤ºã€‚    

    

  2.重力的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同,所受重力的大小也就不同。那么,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探究: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测力计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记为g,则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表示为: 

  G/m=g,即G=mg。

  在 SI å•ä½åˆ¶ä¸­ g çš„单位是 ç‰›/千克,用符号表示为N/kg。在地球表面通过实验测得比例系数 g çš„值约为 9.8 ç‰›/千克,读作 9.8 ç‰›æ¯åƒå…‹ã€‚它表明质量为 1 åƒå…‹çš„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为 9.8 ç‰›ã€‚

  一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受其它的力也没有关系,只要物体的位置不变,同一物体的重力就不变。但由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它所在星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不同星球对同一物体的吸引强弱不同,因此同一物体在不同天体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也是不同的。由于在不同星球上同一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G =mg ï¼Œåœ¨ä¸åŒæ˜Ÿçƒä¸Šg值的大小不同。g çš„大小反映了物体所在的星球对物体吸引作用的强弱。例如,登月宇航员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大约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所以月球上的比例系数 g å¤§çº¦åªæœ‰åœ°çƒä¸Šçš„六分之一(g’=1.6N/kg)。由于体重轻了,宇航员在月球表面 â€œè¡Œèµ°â€ æ—¶åƒåœ¨è·³è·ƒå‰è¿›ã€‚

  3.重力的方向

  åœ¨é‡åŠ›ä½œç”¨ä¸‹ï¼Œä»»ä½•ç‰©ä½“从空中由静止下落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下垂的,这表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常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来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4.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例如: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圆环的重心就不在其上。)

  引入重心的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在重心的一个力表示。

补充回答: ï¼ˆä¸€ï¼‰å¼¹åŠ›

  1.形变、弹性和塑性

  A、形变:

    ç‰©ä½“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ã€€å½¢çŠ¶çš„改变指的是当物体受力时外观发生了变化,例如:橡皮筋受拉力后长度变长。体积的改变指的是当物体受力时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例如:挤压气球,气球变瘪,体积减小。

  B、弹性:

    ç›´å°ºã€æ©¡çš®ç­‹ã€å¼¹ç°§ç­‰å—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C、塑性:

    æ©¡çš®æ³¥å˜å½¢åŽä¸èƒ½è‡ªåŠ¨æ¢å¤åŽŸæ¥çš„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定义:

    å‘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å¼¹åŠ›çš„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量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以弹簧为例,对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说明:我们对弹簧施加的拉力不能过大,当弹簧被拉长到一定程度时,它将不能自动回复原状,所以每只弹簧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即弹性限度。

二)摩擦力(friction  force)

  本节目标: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例如擦亮火柴、人走路、推动物体时、传送带运输货物,运行的机器等,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1.定义:

    ä¸¤ä¸ªç›¸äº’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作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ç”±ä¸Šå¯ä»¥çœ‹å‡ºï¼Œæ‘©æ“¦åŠ›äº§ç”Ÿæ˜¯æœ‰æ¡ä»¶çš„,要求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互接触”,运动情况是“做相对运动”,力产生的位置是“接触面”,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是“阻碍”。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许多情况下的摩擦力是有益的,例如:走路时人通过脚与地面的摩擦来前进,轮胎的花纹、鞋底的花纹防止打滑……;许多情况下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例如:机器的转动轴在运转时会由于摩擦生热浪费能量且会由于磨损而损毁转动轴,推笨重物体时由于有了摩擦力,使我们很难推动……所以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A、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B、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

   è¡¥å……回答: 1、压强

  (1)压强的概念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2)压强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其中1Pa=1N/m2。

  (3)压强公式在计算中的应用

  压强公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压强的大小,其变形公式F=pS及还可用来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的大小。

  2、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或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或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3、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p=ρgh

  4、连通器

  (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可以由两个容器组成,也可以由多个容器组成。

  (2)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连通器的应用:水壶的壶身与壶嘴、锅炉的炉身与外面的水位计组成的都是连通器,这类设备正是利用连通器的特点来设计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我国的三峡船闸。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6
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 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怎样测地图上
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7.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8.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9.根据v=s/t 可求路程:s=vt 和时间t=s/v

练习题:1. A、B两辆自行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前进,A车在2小时内行驶36千米,B车在5分钟内行驶1200米,B车经过途中某座桥的时间比A早1分钟,问A车追上B车时离桥多远?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s总=(1/2)v*t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热现象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 T=t+273K
5.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6.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7.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8.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9.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10.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11.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3.晶体在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4.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5.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7.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8.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9.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主体知识归纳】
1、关于凸透镜的知识:
(1)主光轴:(最好结合图进行说明)
(2)光心::(最好结合图进行说明)
(3)焦点:凸透镜能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
(4)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
(5)二倍焦距点(2f):这个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的二倍,这个点非常重要——2f
(6)物距(u):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叫物距——u
(7)像距(V):像到光心的距离叫像距———V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的原理,f<v<2f
(2)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等大的、实像,测凸透镜焦距;
(3)当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v>2f
(4)当u=f时,凸透镜不成像,得到平行光线
(5)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基础知识讲解】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从实验中我们发现:凸透镜成的像有两种主要变化,即(1)像的大小变化;(2)像的虚实变化.并且这两种变化都是由物距的变化引起的.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处是像的性质发生突变的两个特殊点.焦点是物体成虚像还是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像还是放大像的分界点.记住这两个特殊点,对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很有帮助.
2.阅读课文“幻灯机”的内容,找出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在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与屏幕到镜头的距离中,你知道哪一个是物距,哪一个是像距吗?
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例题 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 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蜡烛距透镜40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解析:在光屏上成放大实像,因此f<u<2f,即f<15 cm<2f,由上式解得7.5 cm<f<15 cm,所以15 cm<2f<30 cm.将题中所给物距和凸透镜的焦距及二倍焦距相比较,应用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可判断B是错误的,凸透镜成像的题目是初中光学中数量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类题目,在初中光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各性质像的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前提,而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的变化,取决于物距与焦距关系的变化.因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或焦距的变化范围).然后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大小,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这类题目给出正确解答.
【一】知识储备
一、静电
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点河间的作用:
3、如何使物体带电及带电的原因:
4、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四种)
二、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
1、电流的形成:
2、电流方向的规定: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的定义:
2、绝缘体的定义:
3、半导体和超导体:
4、导体导电原因和绝缘体绝缘的原因:
5、(1)生活中哪些物质是导体:
(2)生活中哪些物质是绝缘体:
【二】电路
一、电路的定义:
二、电路的基本组成:
三、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用电器能够工作就叫通路;
2、断路:电路中没电流通过,用电器不能工作就叫断路;
3、短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但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工作就叫短路。
四、电路的串并联及特点
1、串联电路定义:把电器元件首尾依次相接形成单一的电流回路,叫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定义:把用电器,首首相连,尾尾相连,并列着接入干路中形成多条电流回路,就叫并联电路
3、串联电路的特点:
4、并联电路的特点:
五、电路中必须掌握的四个题:
【三】电流 【四】电压 【五】电阻
1、电流的定义: 1、电压在电流中的作用: 1、电阻的定义:
2、电流的公式和单位: 2、电压的单位: 2、电阻的单位:
3、电流的测量工具: 3、电压的测量工具: 3、决定电阻的因素: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4、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4、电阻器:
5、电流在串并联中的特点:5、电压在串并联中的特点 5、滑变的使用规则、作用
【六】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两个重要探究实验:
1、当电阻不变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当电压不变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的公式:
3、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4、欧姆定律使用注意事项:
【七】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归纳推导出I、U、R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一)I、U、R在串联中的特点: ( 二)I、U、R在并联中的特点
1、电流在串联电路中的特点: 1、电流在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2、电压在串联电路中的特点: 2、电压在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3、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的特点: 3、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4、推论一 : 4、推论一:
5、推论二 : 5、推论二:
6、推论三: 6、推论三:
7、拓展一: 7、拓展一:
8、拓展二: 8、拓展二:
二、应用欧姆定律测未知电阻:
(一)伏安法测电阻: (二)安安法测电阻: (二)伏伏法测电阻:
1、电路图: 1、电路图: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2、实验步骤: 2、实验步骤
3、表达式: 3、表达式: 3、表达式:
(四)等量替代法测电阻: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3、表达式:
电学公式及基本规律
一、电流、电压、电阻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1 .I、U、R在串联电路:
①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处处相等。 I = I 1 =I2=I3=------=In
②电压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U= U1 +U2+U3+-------+Un
③电阻在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电阻之和。 R =R1 + R2+R3+-------+Un
④ 电压分配规律:
电压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电压的比值 等于电阻的正比: U1/U2=R1/R2 ----------
⑤电功率(电功)分配规律:
各电阻消耗电功率的比值,等于电压的正比: P1/P2=U1/U2
各电阻消耗电功率的比值,等于电阻的正比: P1/P2=R1/R2
2 .I、U、R在并联电路中:
① 电流在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 = I 1 +I2+------+In
② 电压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 = U1 = U2 =------=Un
③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1/R=1/R1+1/R2+-----+1/Rn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越并总电阻越小,它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
④ 电流分配规律: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的比值等于电阻的反比:I1/I2=R2/R1
⑤ 电功率(电功)分配规律: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的比值 等于电流比: 等 等于电阻的反比:P1/P2=I1/I2 =R2 /R1
二、 欧姆定律
1、 欧姆定律:I= U/R 两个变形公式 :U=IR R=U/I (测未知电阻原理)
2 、* 电流强度的定义:I= Q/t (Q:电量)
2. 焦耳定律:Q= I²Rt (Q:热量)
三、电功、电功率 、焦耳定律:
1. 电功:定义式 : W=UIt
导出式: W=U²t/R W=I²Rt W=Pt W=UQ
2. 电功率:定义式 : P=W/t
导出式: P=UI P= U²/R P=I²R
3、 焦耳定律:定律式: Q= I²Rt (Q:热量)
4、焦耳定律导出式: Q=UIt Q=U²t/R Q=W Q=Pt
注:导出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的热量只能用焦耳定律Q=I²Rt。
四、补充当电阻相等时:
电流的比值等于电压的正比 I1/I2=U1/U2
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的比值:等于电流平方的正比;
等于电压平方的正比: P1/P2=I1²/I2²=U1²/U2²
一、力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英文字母“N”表示;
***3、力的特性:力有三大特性;
(1)力的方向性:质量、密度是没方向的,力是有方向的;
(2)力的瞬时性:物体间发生作用的瞬间力就产生,停止作用的瞬间力就消失;
(3)力的相互性:力的相互性要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①一个独立的物体不能产生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②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力是个抽象的物理量和物体是相互依赖的;
③有受力者必有施力者,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位置可以互换;
*****④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4、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②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③力可以使物体的物态发生改变。
5、力的三要素:我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6、力的示意图和图示:
7、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1、重力的定义: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 国际统一规定 g=9.8N/kg;g是常量但不是恒量,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实际值不同,离地心近的地方(南极、北极)g实际值大,离地心远的地方(赤道)g实际值小,在地球表面上从两极向赤道靠近g实际值逐渐变小;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人们经常利用此来判断物体是否与水平面垂直。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几何形状规则(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正球体);二是,质量分布要均匀,否则不一定在。
②物体的重心只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代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环状、管状、U型状、V型状等物体的重心都不在物体上。
***3、质量和重力(重量)的区别:质量和重力(重量)有5个方面的区别:
①实质不同,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物体受地球影响的大小;
②方向问题,质量没有方向,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③变化问题,质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重力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④测量工具不同,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秤,重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⑤单位不同,质量的单位是kg、g、mg、t等,重力的单位是N。
三、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之间就产生了一个阻碍相对滑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一定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画滑动摩擦力时我们就用接触面的中心线的交点来代替,在做力学综合题时我们还可以把它平移到重心上。
(二)滚动摩擦力:初中对滚动摩擦力不过多研究,大家一定牢记“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三)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静止,当它们之间产生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之间就产生了一个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始终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相等。
(四)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改变压力、改变粗糙程度、改变材料、改变摩擦方式。
***(五)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1、增大摩擦力的应用实例:
2、减小摩擦力的应用实例:
四、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方向相同一是方向相反
1·当F1、F2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二力的和,F=F1+F2,合力的方向与分力的方向相同。
2·当F1、F2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二力的差,F=F1-F2,(F1>F2) 合力的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五、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条件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2、多力平衡: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物体仍然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叫做多力平衡。多力平衡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为零(F合=0)
3、二力平衡:如果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物体仍然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叫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
六、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运动和力的关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述: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没有理的维持物体最终要停止运动。(影响人类2000多年)
2、多位物理学家挑战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3、牛顿实验: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这个规律就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5、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也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二)惯性:
1、物体的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变的性质,就叫物体的惯性
2、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
(1)惯性与质量的关系:(2)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没有关系?(3)物体的惯性与物体受的外力有没有关系?
3、举例说明惯性存在的现象:
4、举出利用物体惯性的实例:
5、举出防止惯性危害的实例:
【三】力的作用
一、《压力、压强》你要掌握的知识点:
(一)压力
1、压力的定义(也就什么是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区别:压力不是重力,重力也不是压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也不是物体的重力这时只是它们的大小相等(F=G)
(二)压强
“重点”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考点”2、压强的公式:P=F/S F=P·S S=F/P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用英文字母“Pa”表示,兆帕“MPa”
3、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力F和受力面积S
4、改变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当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②当压力不变时减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当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②当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考点”5、生活实践中:
(1)哪些做法为了增大压强
(2)那些做法为了减小压强
(三)固体压强:
1、规则固体放在水平面上的压强计算:P=ρgh
2、不规则固体放在水平面的压强计算:P =G /S
3、特殊固体压强:
(四)液体压强:
“重点”1、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考点”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有(七个)特点:
(1)液体不仅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对容器的侧壁也有压强;
(2)在同种液体中,深度相同时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4)在同种液体内部的某一点,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相等;
(5)在不同液体中,当深度相同时,密度大的压强大,密度小的压强小;
(6)液体压强与液体的质量、体积、容器形状、容器横截面积统统无关;
(7)液体压强和其它流体一样,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流速越慢压强越大。
(五)大气压强:
“考点”1、两个重要试验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保半球实验
(2)测出大气压制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重点”2、什么是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1)标准大气压定义:物理学规定在海平面、无风状态、天气晴朗、20℃时的气压定义为标准大气压;
(2)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o=1.01·10³Pa,相当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3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
“重点”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1)海拔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风速:风速越大气压越低,风速小气压高;(用实验说明)

(3)温度;温度高大气压低,温度低大气压高;(和把气体装在容器中不同)

(4)天气:晴天气压高,阴天气压低;

(5)空气密度:空气密度大气压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
4、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5、气体压强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6、大气压强的利用举实例:离心式水泵、衣帽钩吸盘、玻璃装载机吸盘、玻璃运输、饮料吸管、
7、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第2个回答  2012-06-26
ROU为分之M

初二到初三所有物理公式!!
(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 7定值电阻:这个不好 误人子弟 果断删了 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2R=U2\/R (纯电阻公式)【常 用 物 理 量...

物理公式初二总结归纳
(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

初二到初三的全部物理公式单位转换符号
1. 重力计算公式:G = mg - 适用范围:求物体的重力和质量。- 单位:G(重力)- N,m(质量)- kg,g(重力加速度)- 9.8 N\/kg。2. 浮力计算公式:F浮 = ρgV - 适用范围:求受到的浮力,液体密度和体积。- 单位:F浮(浮力)- N,ρ(液体密度)- kg\/m³,V(排开液体体...

求物理初二到初三人教版所有公式,最好分下类
1. 焦距公式:1\/f = 1\/u + 1\/v 描述:透镜的焦距的倒数等于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的和。例子:对于一个凸透镜,当物距u为2f时,像距v也为2f,此时焦距f为u和v的一半。以上仅为初二到初三人教版物理的部分公式。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还需要根据具体章节和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公式不仅是...

初二到初三的全部物理公式 单位转换 符号
(一 ) 初中物理公式 一、有两套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序号公式适用范围各物理量及单位 1ρ=m\/v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ρ 密度kg\/m3 m 质量kgV 体积m3 g\/cm3gcm3 2v = s \/ t求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v 速度m\/ss 路程mt 时间s km\/hkmh 3P = W \/ t求做功的功率...

关于初二全学期到初三上学期物理的所有计算公式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 电功的计算 W=Uit 普适 =UQ 合理选择公式解题 = I2Rt 推导 = U2\/Rt W=Pt (普适)4、 焦耳定律的理解 5、 关于热量的计算 Q= I2Rt = Uit 合理选择公式解题 = U2\/Rt = UQ 6、 关于Q吸=Q放 的计算 ...

初二到初三所有物理公式
焦耳定律:Q=I²Rt=U²\/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电功:W=UIt=Pt=I²Rt=U²\/Rt(后2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电功率:P=UI=W\/t=I²R=U²\/R 摩擦力扩充: 滑动摩擦力 1. 定义:当物理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是滑动摩擦力。 2. 产生条件:a.物体...

初二的物理公式,要点列举出来
1.电流强度:I=q\/t {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 {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物理初二到初三上学期的所有公式如题 谢谢了
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

求初中所有的物理公式 要有中文说明、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对于提升物体来说:W有用=Gh(h为高度)W...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