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创办实业与马关条约有什么关系

张謇创办实业与马关条约有什么关系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在早期他和传统的士大夫一样,也是以“学而优则仕”为主导观念的。随着他屡次落榜之后,深刻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尤其是他高中状元后这种认识更加深刻。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实业救国。所以在1894年,他高中状元,毅然辞官,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1899年秋,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除此还包括:1901年建立的面粉厂,1902年和1903年办的轮船公司,1903年建的榨油厂和酒厂,1905年建的缫丝厂和机器厂。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这些实业的创办,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鼓舞了中国民族资本不主义的发展。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走向没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张謇创办实业的主要原因 急
(1)《马关条约》签订后,张骞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一战期间,张骞的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2)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没有...

张謇在什么背景下开创了什么新路
张謇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是在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勃发的。1894年,42岁的张謇在甲午恩科中终于以一甲一名独占鳌头,考中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之职。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也就在这时,张謇父亲张彭年去世,张謇奔丧回到家乡。1895年, 守孝在家的张謇得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义愤填膺。

张謇兴办民族创业的背景是什么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张謇兴办实业:背景:《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激发了民间兴办实业的热潮 口号:实业救国 目的:维护中国利益,发展...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以前的手工作坊相比有什么不同?
回答:1.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以前的手工作坊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前者采用机器生产,规模大,采用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2. 张謇考中了状元,为什么不做官而去办实业? 提示: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而国家的危难,使得以张謇...

张謇为什么要从事实业
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得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他认为,一...

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哪里?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他认为,《马关条约》准许外国资本在中国内部设厂,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更深的危机,外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重心将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为此,中国应尽快讲求商务、工艺,各省应建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抵制外国设厂和洋货倾销...

《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激发了张謇的什么想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乃至亡国的巨大灾难。面对此种结局,爱国志士不甘忍受,纷纷行动起来,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并强烈要求独立发展民族工业,以为国家自强之基础。在此潮流的影响下,张謇也被激发起来,开始思索新的救国之路,并逐渐形成“实业救国”的思想。

求老师解答:2008年09月16日,张謇
回答: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事迹:创办大生纱厂、建立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冶铁厂等。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 评价:他为中国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謇是光绪二十年(1894)的状元。自隋朝开科取士...
(1)状元实业家。因为《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厂,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认为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2)张謇创办的企业由辉煌到最终倒闭。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发动对华经济侵略狂潮,...

你对张骞考中状元后弃官不做而去办实业的举动有何感想
《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 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他认为,一个有头脑 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