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老师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1-02
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
  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今年3月13日第12版,已多有介绍。这里补充几点与李叔同有关的情况。笔者前曾提及,1901年春,李叔同在天津探亲访友返沪后,写成《辛丑北征泪墨》一文。后又将文中所引诗词,另行录成一辑,寄赵师阅正。赵阅 后题词曰:“神鞭鞭日驹轮驰,昨犹绿发今白须。景光爱惜恒欷歔,矧值红羊遭劫时。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墨何淋漓。雨窗展诵涕泗垂,檐滴声声如唱随,呜呼吾意俦谁知!”在感叹人生易逝、岁月不再中,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李叔同于1918年出家时,曾写寄赵元礼小联一幅,款题“幼梅旧师”。此后20年间,李虽与赵疏与音问,但并未忘却了老师。1937年,赵年已七旬,李亦五十有余。这年旧历十一月间,时在厦门的李叔同以佛偈书联寄赠赵元礼,偈语曰:“悉灭众生烦恼 ,恒涂净戒真实香”,上款题“旧师幼梅居士供奉。”
  唐静岩(1823?-1898?),名毓厚(又作育垕),号湖陵山樵等,原籍浙江,久居天津。有关他的行谊,书画史上仅有“山水、篆隶”四字。说得较为详细的是不久前去世的书法家龚望先生,他在《李叔同金石书画师承略述》中称:“(唐)早岁学唐隶,后改习秦汉,取经虽高,然先入为主,终有唐隶气息,后以博涉之功,始能一洗唐隶之习。篆刻深稳,有秦汉风度,尤以转折处有天发神谶意。”唐以自身书艺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故李叔同等所学,“纯系秦汉六朝,毫无唐人之气,亦足见唐先生之善于教诲也。”
  李叔同少年时从学唐静岩,着力于习写秦汉三国时代的小篆碑刻和汉隶石刻墨迹;同时,为了博采众长,综合融会,自出机杼,还请唐遍书各体,以作范本。唐写成后,他以篆书题签册名为《唐静岩司马真迹》自费印行,以供同好。唐则为此册作一跋语,叙述了这一艺事的经过。跋文曰:“李子叔同,好古主也,尤偏爱拙书。因出素册念四帖,属书钟鼎篆隶八分等,以作规模。情意殷殷,坚不容辞。余年来老病频增,精神渐减,加以酬应无暇,以致笔墨久荒,重以台命,遂偷闲为临一二帖,积日既久,始获蒇事。涂鸦之诮,不免贻笑方家耳。”金梅

李叔同的情况 和他的老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

李叔同的老师是谁?
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今年3月13日第12版,已多有介绍。这里补充几点与李叔同有关的情况。笔者前曾提及,1901年春,李叔同在天津探亲...

弘一法师的老师是谁
常云庄。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别名弘一法师、字息霜、别号漱筒,主要成就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李叔同8岁时,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弘一法师”李叔同剃度出家仍心系国家,遗世却又独立,他这种做法合理吗...
李叔同的一生是动荡坎坷的,其自幼聪颖超群,博文强记,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曾入学南洋公学,其老师是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李叔同在21岁时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剃度为僧,遁入空门。在寺庙中潜心研习佛学的同时对当时的国家政治也十分关心,并在国家危急之时挺身而出。一、弘一法师的由来李叔同在其东渡...

李叔同 丰子恺和钱君陶:因为 刚好遇见你
李叔同与丰子恺 1914年丰子恺以第三名的成绩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丰子恺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他不仅教音乐、绘画,还教做人。在李叔同那里,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画法,并为之着迷,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

怀念李叔同先生的阅读短文
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出家的原因
看看丰子恺的书,丰子恺 是李叔同的学生之一,他讲述了很多他老师的事。比较大众化的解释是 李叔同对当时的社会很失望,觉得报国无门,加上事业家庭都不尽如人意,他的人生观发生了重要变化,觉得修佛的生活形式更加适合自己,之后就依然出家了,所以才遁入空门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李叔同在出家之前就对...

弘一法师简介 弘一法师的故事
弘一法师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

如何理解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留下的这四个字
弘一法师挚友夏丏尊对弘一法师的评价:做一样,像一样。学生丰子恺对其进行解释: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以及丰子恺所说的“人生三层楼”:一是物质...

弘一法师鞠躬的故事
李说,这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监应先向学生认错,然后宣布偷者站出来,如没人站出,老师就谢罪自杀,君子无戏言,说得这么重,学生定会站出来。夏是李的好友,虽认同李的说法,但顾虑学生不站出来当如何。李叔同非常认真地说:“那就自杀,不能欺骗学生。”夏上有老下有小,犹豫了一天,还是采取了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