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的意义

如题所述

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
一、道的规律
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1. 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
2.虚实相资
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虽然全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对“道”进行了反复说明,提到了七十多次。可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道”的内在涵义
  
  最初“道”的含义是具体的道路、途径,《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到春秋后期,“道”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意思,人们借用道路之“道”来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人事的法则。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即指天体运行的轨道,“人道”,指人事遵循的法则。这时的“道”已经有了哲学的意味,为“道”转化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透露了一些先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那么何谓“道”呢?老子将“道”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和提升,除了部分保存“道”的原始直朴的含义外,还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独特新意,他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物之所以为物的“所以然者”。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它为其他事物所依托而其自身却不需依托,它可以生成万物而自身却不可被生成,它是自因自性的最高本体、是超越一切的终极存在。老子对道的特性的种种描述、如“无”、“玄”、“朴”、“浑”、“奥”、“根”、“无名”、“无象”等等。无不是为了把道从常识的经验世界里提升出来,使之成为具有形上学的高度抽象性意义的存在本体。
  
  2 “道”的基本属性
  
  2.1 “道”的本体性
  老子明确区分了两种“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以“常道”指称自己的作为本体的道,用以区别普通所谓的“道”(非常道)。普通所谓的“道”,都是有各种具体规定和特性的。因而是可以言说的,但老子的“常道”却是没有具体规定和特性的,因而是不可言说的。这样,老子的“常道”就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超验的、不可言说的。因此,万事万物可以有始有终,瞬生瞬灭,道却无始无终,或说本无所谓始终,始可以为终,终亦是始。正因为道无终始,物有死生,才显示出了道与一般的“物”或实有的区别。老子的“常道”与“非常道”(物、实有)的关系,正是这种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关系,所以老子的道论实实在在是一种形上学的本体论。
  
  2.2 “道”的无限性
  在《老子》二十五章中,老子明确赋予“道”以“大”的特性,“强为之名日大”。《老子》二十五章和《老子》六十七章都讲到了“道大”,“天下皆谓我大,道大似不肖”。“道大”是道德广大,是指“道”在空间上的“无限性”。老子还经常讲“大道”,如《老子》三十四章讲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说大道广泛博大,可以横竖左右无处不到。如《老子》五十三章讲的“行于大道”、“大道甚夷”等。与此相关,老子还说“道久”,此“久”与“大”相对,应是指“道”在时间的“无限性”。
第2个回答  2020-10-16
“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对道的规定性和实质的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关键性环节。经过长期的初步的研究,笔者对老子“道”的规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的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

  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的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的“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的,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的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的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无”所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的只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的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的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的“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的本质涵义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的相互产生。由此可以证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逻辑判断与事实判断不同,如果说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天下万物,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这样一来,“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从而归根结底成了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而所谓形而上的根本依据也就是本体。这样一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其说是一个宇宙生成论的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了。

  说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学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伦理及政治问题,他们的论著虽富有实践理性精神,但明显欠缺于形上学的思考,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创立玄妙的本体论;二是《老子》中还有一些关于道本体的更为直接的论述,比如第四章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三十四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五十二章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由此亦证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立并不晚于古希腊。
第3个回答  2020-10-16
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

一、道的规律

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1. 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

2.虚实相资

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孔洞、中空、缝隙这些空的部分,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万物都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就是《老子》一书中所阐发的哲理。

二、道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老子道论的意义
“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

老子的"道"论有哪些基本意涵
老子的“道”的宇宙生成论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总的源泉,“道”具有能够蕴育万物却又不被蕴育的永恒不息的动力。虽然仍处在“起源论”的阶段,但相比于“神创论”的观点可谓有质的飞跃,比起“五行说”也具有更高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可以说标志着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二、“道”...

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子道论表达了人生价值论上对于人伦道德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本体性关注,从而表现出天道与人道相关联的运思特征。而庄子则以其体道的心灵境界观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内在德性的深刻关注。老子道论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纯粹的自然化运思,表现出与具体之物的分立倾向,而其“德”则更表现出与天地万物之间...

老子的辩证思维 老子的辩证思维略论
摘 要 老子辩证思维的主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方法论意义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上。老子的哲学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子的“道”论则以其极高的抽象思维水准,对推动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 老子 辩证思维 反 柔弱 “道”是《老子》...

老子的“道”的宇宙生成论指出了什么?
老子的“道”的宇宙生成论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总的源泉,“道”具有能够蕴育万物却又不被蕴育的永恒不息的动力。虽然仍处在“起源论”的阶段,但相比于“神创论”的观点可谓有质的飞跃,比起“五行说”也具有更高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可以说标志着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老子哲学中的...

请问老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何席地位?
毫无疑问,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传统,"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出于老子的最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中国哲学能与西方哲学对话,主要有赖于道家,特别是有赖于老子的思想。对此,张岱年先生就曾说过:"...

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样?你如何理解老子相对主义思想?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 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 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老子的思想目前有什么实用价值?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

老子的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什么用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须要悟道,在老子看来,道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史记》记载,老子为周守藏吏,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生活也应该比较富足,属于上流社会。可见老子并未将悟道当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在悟道之外,老子亦有功亦有名。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

老子所说的道,是唯物主义客观论还是唯心主义主观论?
老子的“道论”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的确大异其趣。一方面,“道”的形态与柏拉图的“理念”颇有相似之处,它并非一种可见的实体;但另一方面,“道”所起的作用却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作用,它不具有精神性和主观目的性,由它所支配的世界万物乃是一种纯粹自然自在的存在物。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