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于去就 是什么意思 出处在哪?

rt

意思是:慎处离弃与追求。

出自战国庄周的《庄子·秋水》

节选原文: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译文: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

扩展资料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本文是寓言,写的是河伯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看见河水暴涨淹没—切,就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当他看到海更广大无边,自叹不如。海若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内篇、外篇和杂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秋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7
庄子•《秋水》 下面仅就提问的内容摘录:
【原文-片段】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翻译-片段】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谨于去就】:慎处离弃与追求。谨:谨慎、小心。去:舍去、舍弃。就:近、靠近、趋向。(所译单个字的解释均为其在原文中意思,比如“去”还有其他用法、用意)
第2个回答  2015-04-12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仅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作品名称:秋水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庄子·秋水》
文学体裁:寓言
作者:庄子
写作手法:对比
第3个回答  2012-11-11
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
出自 庄子 秋水
第4个回答  2012-11-12
意思为:一个人可以坚持他的柔软,那是最坚强的人! 天下最坚强的就是柔软“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
出自庄子 秋水

谨于去就 是什么意思 出处在哪?
意思是:慎处离弃与追求。出自战国庄周的《庄子·秋水》。节选原文: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译文: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

宁于祸福谨于去就什么意思
在《庄子·秋水》中,海神北海若阐述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他指出,真正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晓事物的道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而那些明了应变的人,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伤害。这种修养极高的人,即使是烈火也不能烧伤他们,洪水也无法将他们淹没,严寒酷暑无法侵扰,飞禽走兽无法伤害。...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

庄子格言和故事
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

请问有没有庄子的关于成败的故事??
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

出处去就什么意思?
谨慎行事。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个人决策的智慧和责任感,它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涉及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在实际应用中,"出处去就"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团队合作中的立场坚定或灵活变通,或者在面对职业转型时的果断或审慎。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

古文秋水现代文翻译
非谓其薄之也(78),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79),反要而语极(80)。”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81),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庄子的最佳资料,谁能告诉我一下
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是什么意思?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的意思是: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奉献青春的文言文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 "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