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20
30岁以前,我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我在家里,也就是端盘子摆碗的角色。
而现在,面食是我最拿手的,外加蒸、煮、炒、拌以及各类西点蛋糕,甚至像凉皮、羊肉泡馍这种,我觉得我根本不可能会做的食物,也可以信手拈来。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1、模仿是成功的开端
虽然我不会做饭,但是从小看着妈妈做,看得多了,基本步骤就记住了。
来新西兰以后,老公很忙,我们也不喜欢出去吃,我就只好开始学着做饭。
最初完全是模仿“大厨”老公,从炒菜步骤到选择调味料,经常手忙脚乱的。
做出来的饭不难吃,但也谈不上好吃。好在老公和孩子不挑,还总鼓励我,让我有了信心。慢慢的,我就想,能不能给孩子做出专属于“妈妈的味道”。
2、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
既然想做出“妈妈的味道”,那就得努力学习、改进厨艺才行。
于是,我开始混迹各大厨艺网站,学习各类食材的处理方法、食物搭配和各种香料的使用范围,当然还有各种食谱了。
光学不管用,还得会做才行。如果老公做饭,我就帮他搭配好食材。如果是我做,那就更方便,我可以尝试我感兴趣的食谱,看看我能不能做出来,做的好不好吃。
随着做饭次数的增多,我的厨艺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老公和孩子开始赞不绝口了。
3、教是更好的学
我婆婆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比如她尝了我做的西式小点心,就会问“换成别的材料能不能做”“为什么一定要放黄油”之类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真是差点就去学西厨了。
不过,我也发现,在我回答了婆婆的问题之后,再去做其他东西,材料运用和口味创新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印证了这句“教是更好的学”。
前几天,老公对朋友说“我的大厨宝座已经易位给我老婆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对我厨艺的肯定。
孩子也总要求说“妈妈,我要吃你做的饭,不是爸爸做的那个”。我想,“妈妈的味道”,应该也做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