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什么是人性?
人性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和特性,包括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涵盖了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性包括个体的心理结构和过程,以及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例如,人类具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能够感知、思考和判断。同...
理解人性是什么意思?
人性是指人类共有的基本本质和行为特征。它是人类生物学、文化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人性的本质特征包括爱恨、欲望、习惯、道德、信仰、自卑、自尊、自私、虚荣、嫉妒等等。在人类社会中,这些本性和特征受到了外在环境和自身意识的影响和制约。理解人性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方式去认识和了解人类...
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概念
1. 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它在文化中有着多种解释。2. 在中国文化中,关于人性的观点分为两派:一是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孟子;二是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3. 人性也被理解为人类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如慈爱、善良等。4.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5...
什么叫人性
4. 通常我们所讨论的人性,多指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5.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有着不同的解释。6.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但没有明确界定人性究竟是什么。7. 文艺复兴后,欧洲资产阶级从本质存在和天然权利的角度来解读人性,以此反对封建制度的束缚。8. 对于人性...
什么是“人性”
指人的本性。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
你是如何理解人性的?
一、关于人性的理解:人性深邃而复杂,既难以捉摸又真实存在。东野圭吾曾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存在。”它闪耀着令人眩目的光芒,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二、阅读《人性的弱点》: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本知名之作。书中揭示了多...
什么是人性?
1、人性是复杂的,不要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一个人。2、人性中既有善恶,也有恶善,不能以单一的眼光去看待人。3、人性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人们有权利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命运。4、人性的美在于人的内在品质和心灵的美好,只有通过了解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5、人性的弱点是存在的,例如...
“人性”的定义是什么?
人性,作为人类本性的概念,存在两种主要理解方式。一是作为中性词,涉及中国文化中的观点,如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讨论,代表了儒家孟子与荀子的对立。另一种理解是,人性指的是人类应有的正面、积极品性,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强调慈爱、善良等美德。人性的概念历史悠久,涉及社会伦理与个体存在本质的...
什么是人性?
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别人对人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义来界定人性: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人类天性。显然,这种人性具有对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深层制约着人类行为。此种人性,与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称作“人类的天然法则”更为确切。
何为人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是贪婪的。“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