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谁?越多越好!

越有名越好

物理学奖

1901年 W.C.伦琴(德国人)发现X射线

1902年 H.A.洛伦兹,P.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

P.居里,M.居里(法国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研究气体密度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J.J.汤姆森(英国人)从事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G.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

1909年 G.马可尼(意大利),K.F.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研究气态和液态方程式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 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等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913年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 M.V.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的特性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1923年 R.A.米利肯(美国人)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

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 J.B.佩兰(法国人)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A.H.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

1928年 O.W.理查森(英国人)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W.K.海森堡(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

1937年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E.费米(意大利)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 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的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E.V.阿普尔顿(英国人)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

1948年 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 M.玻恩(德国人)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

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研究半导体并发现晶体管效应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E.G.塞格雷,O.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L.D.兰道(俄国人)开创了凝聚态物质理论

1963年 E.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研究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S.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 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结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波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年 H.A.贝蒂(美国人)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H.阿尔文(瑞典人)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巴丁,L.N.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研究

1975年 A.N.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

1976年 B.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中性介子桱/ψ粒子

1977年 P.W.安德森,J.H.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皮察(俄国人)从事低温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 S.L.格拉肖,S.温伯格(美国人),A.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G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发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学作出贡献

1982年 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 S.钱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Z。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究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首次实验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 P.G.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τ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M.李,D.D.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R.劳克林(美国人),H.施特默(德国人),崔琦(美籍华人)发现电子能够形成新型粒子

1999年 N.霍夫特,M.韦尔特曼(荷兰人)提出亚原子结构和运动的理论

化学奖

1901年J.H.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E.H.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呤诱导体

1903年S.A.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W.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A.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H.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E.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E.卢瑟福(英国人)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W.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O.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M.居里(法籍波兰)发现镭和钋

1912年V.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

P.萨巴蒂埃(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A.维尔纳(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T.W.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R.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年F.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W.H.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研究

1921年F.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F.W.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F.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颁奖

1925年R.A.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T.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H.O.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A.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A.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H.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C.博施(德国人),F.贝雷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I.兰米尔(美国人)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未颁奖

1934年H.C.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J.F.J.居里,I.J.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P.J.W.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W.N.霍沃斯(美国人)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卡雷(瑞士人)从事类胡萝卜素类、核黄素类以及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R.库恩(德国人)从事胡萝卜素类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A.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鲁齐卡(瑞士人)从事萜烯、聚甲烯结构研究

1940—1942年未颁奖

1943年G.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O.哈恩(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J.B.萨姆纳(美国人)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H.诺思罗普,W.M.斯坦利(美国人)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R.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A.W.K.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W.F.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O.P.H.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G.T.西埔格,E.M.麦克米伦(美国人)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A.J.P.马丁,R.L.M.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H.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L.V.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V.维格诺德(美国人)确定并合成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C.N.欣谢尔伍德(英国人),N.N.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A.R.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酶辅酶的研究

1958年F.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J.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

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å¹´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

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

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

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

生理学医学奖

1901年 E.A.V.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序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苏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消化系统生理学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蛋白质、核酸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性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O.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人),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青霉素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用X射线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塞(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A.E.莫尼茨(葡萄牙人)发现切割脑部前叶白质对精神病的治疗意义

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美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尔,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1966年 F.P.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视觉过程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希,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遗传结构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德(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机理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研究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

1973年 K.V.弗里施,K.劳伦兹(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5年 D.巴尔的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 B.S.布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发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关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

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的研究

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罗伯特,L.伊格纳罗,F.墨拉德(美国人)发现“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中传播信号的分子

1999年 G.布洛贝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16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尔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定《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2000~200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2000年12月10日第一百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基尔比、克雷默因奠定了资讯技术的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詹姆斯· 赫克曼丹尼尔·麦克法登因发展了能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特勒、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导致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罗斯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茨堡、英国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因"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肯尼亚环保主义者马塔伊因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由于揭示了经济政策和世界商业循环后驱动力的一致性而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连续第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5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奥伊-格拉布尔(Roy J. Glauber) 、约翰-哈尔(John L. Hall )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汉什(Theodor W. Hänsch)共同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奥伊-格拉布尔是因光学相关量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获奖的;约翰-哈尔和汉什则是因包括光频滤波技术在内的激光精确波谱检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获奖的。

法国科学家是伊夫·肖万(Yves Chauvin)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Robert H. Grubbs)、美国科学家里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 R. Schrock)共同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获奖的。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方法。

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马歇尔和沃伦将分享130万美元的奖金。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这一荣誉。

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获得本年度的度诺贝尔经济奖,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第2个回答  2006-03-16
姓名 杨振宁(Frank Yang) 李政道(Tsung Pao Lee)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 Ting)
出生年份 1922 1926 1936
出生地 安徽合肥 上海 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
现国籍 美国 美国 美国
获奖年份 1957 1957 1976
获奖学科 Physics (物理) Physics Physics
获奖成就 宇称不守恒理论 因其对宇称定律的深入研究 因其发现一种新的重基本粒子的
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开创行工作
共同获奖者李政道 杨振宁 Burton Richer

姓名 李远哲( Yuan Tseh Lee) 朱棣文(Steven Chu) 崔琪(Daniel C. Tsui)
出生年份 1936 1948 1936
出生地 台湾新竹县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河南宝丰县
现国籍 美国 美国 美国
获奖年份 1986 1997 1998
获奖学科 Chemistry (化学) Physics Physics
获奖成就 因其对化学基本过程动 因其发明了用激光冷却 因其发现了一种新的福
力学作出的贡献 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分流电的量子流体
崔琦先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6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含泪回忆起难忘的童年时光和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及李远哲之后,又一位华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这也是华人第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
奖。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由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及法
国学者科昂—塔诺季共同获得,他们因开发了超低温冷冻气体方法而获奖。
10月15日凌晨,49岁的朱棣文教授在睡梦中被其研究生的报喜电
话惊醒,还以为是学生捉弄他,紧接着世界各地传媒的电话一个个地打进来
,他才确信是真的得奖了。
上午10点,斯坦福大学为朱棣文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依然是穿着蓝衬
衣、便裤,背着背包出现在大家面前,谈吐幽默、风趣,看起来不像个得了
诺贝尔奖的名牌大学教授,而像个研究生。朱棣文教授因研究成功用激光制
冷和捕捉原子的方法于1993年获得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这一研究又
使他赢得今年的诺贝尔奖。这种技术可用到许多实际用途上,如有助于设计
出更精确的原子钟,用于如太空航行与精确定位方面。
当被问到如何处理这笔“诺贝尔横财”时,朱棣文很务实地说,这笔1
00万美元的奖金被三个人平分,再经抽税后,到手的只有10多万美元而
已,他要好好想想用来做什么。10点45分朱教授依然去上课,才跨进教
室,学生们拥向他欢呼道喜,也准备了点心庆祝。学生们对朱教授的平易近
人、幽默风趣和热心助人赞不绝口。
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在纽约市长岛长大,父母祖
籍分别为江苏太仓和天津,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
名化工工程专家,历任美国及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武器及太空公司顾
问。母亲李静贞也是颇负盛名的化学家。朱棣文在家中排行第二,哥哥朱筑
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弟弟朱钦文是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现在兄弟三人
均在美国的大学执教。朱棣文表示,出身学术世家可能对他今天的成就有相
当的影响,最关键的是,“没有他们,根本不会有我”。1970年,朱棣
文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是数学及物理双料学士,1976年,
又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
,后加入美国电话及电报公司(AT&T)贝尔实验室,1987年转至斯
坦福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并于1990年起任物理系主任,是量子光学的
权威。这也是斯坦福大学连续第三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还在199
3年获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朱棣文只会讲一点点中文,他的爱好是打网球、骑自行车及烹饪。朱棣
文表示,未来的生活重心仍是研究及教学,不希望作任何改变。他说:“我
仍是昨天那个我,想想看有那么多科学家比我杰出,却未获奖,我便不会把
这个奖看得太重要,我只是运气比较好。”

参考资料:网业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谁?越多越好!
物理学奖 1901年 W.C.伦琴(德国人)发现X射线 1902年 H.A.洛伦兹,P.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 P.居里,M.居里(法国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研究气体密度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射线...

得到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是谁?列举三个。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哪些?
33. 1933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理论;英国物理学家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4. 1934年:未颁奖。35. 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6. 193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射线;美国物理学家...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1、杨振宁,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李政道,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丁肇中,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钱永健,美籍华人,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5、李远哲,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6、朱棣文,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7、崔琦,美籍华人...

诺贝尔获得者有哪些人?中外都可以!谢谢!
一、杨振宁 美籍华人 二、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三、钱永健 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 五、崔琦 美籍华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有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1、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31岁。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世界著名物理...

请写出五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名人
罗曼-罗兰1915诺贝尔文学奖 史怀哲1952诺贝尔和平奖 川端康成1968诺贝尔文学奖 马丁-路德-金1964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诺贝尔物理奖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屠呦呦、莫言、高琨、钱永健、杨振宁和李政道。1、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72年她成功地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分别是谁?
莫言,朱棣文,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