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如题所述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绘画也如此,画娃娃的孩子,当看到邻座的小朋友画了个“小兔”很好玩,他也会改变主题,翻过纸来改画小兔。或者原先画着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变主题画小兔了。
  (三)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以小鸡都被老鹰抓走而告终的,可是幼儿同情被抓去的小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大公鸡和老母鸡赶来,把老鹰啄死,最后小鸡被救回来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着成人的要求、方向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如在游戏时可以先商定玩什么,然后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对周围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也能根据游戏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使用。画画时,也能够预先想好要画的内容。想象的主题也趋于稳定,例如编故事时,可以不离题地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已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达到了目的,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儿童相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教师,常常是重现他班上的教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在自编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加以描述,或者仅是模仿以往听过的故事情节而已。小班儿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例如,喂娃娃吃饭,必须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否则就认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例如,喂娃娃吃饭,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没有小匙子时,他们会用冰棒棍、笔、长形积木,甚至徒手做喂饭的动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龙头下,只要在洗手动作的前后假装开关龙头即可。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师要求儿童学画一个人,教师的范画是一个徒手的人,可是儿童凭借想象画了个手举红旗的人。又如,画小鸡时,还在周围画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鸡吃食。在复述故事时,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例如,幼儿玩“食堂游戏”,他们不仅重现日常的烧饭、开饭等内容,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将菜场工人叔叔送菜上门的情节组合到游戏中去,而且与“过家家”、“幼儿园”等游戏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主题。在自编故事结尾时,可以将过去经验中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组合起来,编出个新的故事结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例如,前述的《荡秋千》这一幅水墨画,荣获1979年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幼儿富于幻想,创造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三、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想象同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这些就是想象同现实混淆的表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历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小班、中班儿童常常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小班儿童在做体育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时,教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平时“大灰狼”只是吓唬一下,并不抓住“小白兔”。有一次,教师想促使小朋友跑得快一点儿就抓了一只“小白兔”。顿时,这只“小白兔”怕得哭了起来,口中喃喃说着:“大灰狼会吃掉我的,大灰狼会吃掉我的。”甚至以后几天玩这个游戏时,也不愿当小白兔,而且还说“大灰狼会吃掉我的”。
  大班儿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识能力也渐渐提高,能够分清“真的”和“假的”、“想象的”和“真实的”。如“六一”儿童节,教师为儿童演出儿童故事,当“黑熊”一出场,小班儿童就神情紧张,有的甚至害怕得想离开座位;大班儿童都很高兴,知道这是假的,还会劝慰小班儿童,“这熊不是真的,是老师扮演的”。
  教师常常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小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如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引起恐怖、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幼胆小的儿童,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要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由于想象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儿童,分清想象和事实。
  幼儿想象活跃,富于幻想,而且很大胆。有人从而推断幼儿期是想象最发展的时期,幼儿比成人更富于想象力。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发展水平当然都不及成人;他们表象的丰富性、准确性都较差;思维发展水平也远不如成人。所以,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广阔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会超过成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第2个回答  2019-06-11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注意相关性并激发好奇心,增强现实( AR沙盒课程)使幼儿教育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并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叠加和显示信息和图像来连接各种世界。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有:简单、抽象、明了!
第4个回答  2019-06-13
ISAND BOX AR AR沙盘STEAM教育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工具和机会。 除了利用当前可用的AR 应用程序进行强大的探索性学习外,未来应用程序的类型和功能也将不断增加,AR 和iPad提供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将大大扩展。 AR应用程序非常适合想要扩展课程范围并创建前所未有的新课程的教育机构。AR沙盘全脑开发,通过将AR纳入各种科目,您可以让学生 参与学习并加深他们的理解。

学前儿童想象力有何特点
1. 非逻辑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主要基于直觉和感官经验,不受逻辑限制,在想象中可以出现不合理的情境和事物。2. 可塑性:由于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想象力较为活跃,可以快速地应对新的情境和体验,同时也容易被外界影响而改变。3. 夸张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常常充满着夸张和幻想,他们喜欢...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

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是具有创造性。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其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情境,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玩具等等。学前儿童还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想象世界。此外,学前儿童的想象还常常伴随着情感体验,想象自己成为英雄拯救世界、想象...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识想象; (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3)想象从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
1、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初级的想象形式。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大部分是基于无意想象的,即这种想象是由外部刺激直接引起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单纯地追随想象的流程。2、想象内容单一不系统。学前儿童的想象内容往往零散、贫乏且数量有限,内容之间可能没有明显的实质联系。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第一点:不经意想像占关键影响力,有心想像基本发展趋势。幼儿阶段少年儿童不经意想像占关键影响力,小班课程少年儿童主要表现得特别是在突显。不经意想像又具备下列特点:1.想像的针对性不确立。便是儿童想像没有固定不动的目地,仅以想像的全过程为考虑。比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能够 反复地...

理解学前儿童想象的综合特点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的形象之前...

学前儿童发展无意想象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分为三个方面:(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初级的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小班幼儿事先无一定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

一下什么不是学前儿童想象的特征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如下:1、幼儿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有所发展。幼儿期的想象大多为无意想象,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想象,也就是最简单的想象形式。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知识经验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幼儿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是有意想象也在幼儿期有所发展,随着幼儿的成长,积累的知识...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别是跟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有关。在儿童的游戏,特别是创造性游戏中,要求儿童有丰富而有目的的想象,例如,“骑马”“开火车”等等。此外,故事、艺术活动也都能促进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正在初步发展,但总的说来,这种有意性和创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