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如题所述

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
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1日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在首个"防灾减灾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白皮书。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发表这份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灾事业取得的成就,明确未来几年中国减灾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用实际行动告慰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
白皮书有哪些亮点?中国的减灾行动将去向何方?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发表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防灾减灾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
折叠更加关注民生
史培军介绍说,白皮书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列出防灾减灾的成就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行动指南。
史培军指出,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重视推动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了以国家减灾委为核心的各级部门组成的综合运作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防灾减灾行动规划,巨灾检测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都已初步建立。
他认为,这份白皮书首要的亮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集中体现在更加强调高风险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减灾工作建设。"防灾减灾,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史培军表示。
为此,白皮书特别强调,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的抗灾能力建设。
折叠贴近百姓
在史培军看来,《中国的减灾行动》是一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白皮书,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白皮书指出,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史培军说:"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公众是防灾减灾行动的四大核心主体。其中,社区就代表着广大基层。基层如果不安全,国家又怎能安全?"
史培军认为,在大灾来临之际,国家虽然能够充分调动全国上下的资源支援灾区,但如果基层的设防水平太低,那么就会在防灾工作中失掉先机,最终导致灾害损毁率高、减灾效益低。
"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减灾的意识提高了,社区的设防水平才能跟上来。"史培军说,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是我国提高设防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折叠联动机制
白皮书指出,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中央政府构建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史培军表示,面对自然灾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显得至关重要。据他介绍,目前我国的综合减灾行动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安全建设,安监部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二是覆盖全国的救灾救济工作,也就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监督;第三是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第四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也就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
史培军说,与这几项工作相配套的是三个"软工作":首先是教育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完善,其次是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最后是建立灾害的应急动员体系。
史培军认为,只有每个部门分工明确又环环相扣,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提高,在防灾减灾的道路上,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走得更远。
第2个回答  2021-12-03
灾害监测预警
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近日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灾害监测预警
运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
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灾害监测预警
灾害监测预警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落实国土资源部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长期发展思路
记者范宏喜报道,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刚刚结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改进和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开展理论研究,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战略构想。11月17~18日,该院组织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院)和相关院校、研究所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交流与研讨,探寻全面提升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良策妙计。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2003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群测群防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各地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622起,及时转移13万人,避免财产损失18.5亿元。截至目前,通过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技术引领,全国辖区内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区、市)和99个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市、州及15个县,都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10月25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情况》上作出“如何不断提高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是主动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研究。”的重要批示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认真组织学习和深刻领会,并结合4年来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工作实践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等,提出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思路。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侯金武在研讨会上说,作为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一是要做好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二是要做好省(区、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技术引领,三是要做好国家重大工程(如三峡工程库区和西气东输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四是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的预报预警。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为中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单位为支撑、市级和县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位为基础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的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在建设内容上,
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
一是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建立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和县级共享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平台。
二是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会商体系,实现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日常业务的可视化会商。三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产品制作、信息发布和质量评估体系,拓展发布内容和增加发布频次。
四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有关制度、标准化和地质灾害防治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为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设区域地质灾害分级预警系统、研发单体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与机理研究的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理论方法、建设地质灾害信息传输与远程会商指挥平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基地和开展减灾工程应用研究等。
来自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山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西、甘肃、湖南等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还介绍了本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取得的成效、体会及2007年的工作设想。
预报和预警手段
在预报和预警手段方面,利用省台提供的分县预报得出未来一周逐日的降水量预报,并根据降水量预报制作地质灾害等级。
当出现雷雨、大风等短时灾害性天气,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则利用省局的雷达资料共享服务器下载的雷达PUB资料进行临近预报分析,在省、市局指导下,为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向责任人发布。
在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方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等手段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同时,为做好天气预报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发布
地质灾害预警
——完成全国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完成省级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
——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开展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和防治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灾害监测预警
灾害监测预警
总体情况
“十五”期间,地质灾害预警部署了10个方面的工作,即:完成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西部(汾渭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重点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部署工作项目459个,投入经费52,369万元。
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的任务要求,以“九五”工作为基础,“十五”期间部署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涉及除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0个省(区、市)(图5-1)。部署工作项目130个,投入经费13,550万元。
第3个回答  2022-04-21
广东地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云平台是不受气候的影响,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三维高精度测量的智能化预警及评估平台,测站间无需通视,窄带数据传输,集成量程大,参考站和监测点距离基本不受限制,可进行大范围监测。大链接、低功耗、全系统的自动化,无人值守,可实时掌握检测物体三维变化。该平台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数据保密性程度更高,基于数据实时渲染技术,实现云数据实时图形可视化、场景化以及实时交互,让使用者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的个性化管理与使用,便于地质灾害监控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监控,增加关键系统的运行维护能力,提高地灾灾害防治过程中监控管理水平,增强地质灾害监测运行安全性,为用户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过程提供管理与决策的技术及平台服务。
①在地质灾害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业务对于数据综合管理与共享,形成具有统一数据管理体系,同时支持大规模应用、多应用系统集成的地质灾害数据管理支撑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建设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速度。
②在分析预警方面:进行灾害点查询、数据综合分析、地灾统计分析、易发及预警分析、灾害风险和灾情评估、辅助决策、短信语音自动通告报警、灾情上报及信息发布,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过程中管理与决策,是地质灾害可视化基础平台。
③在互联网+可视化交互方面:基于数据实时渲染技术,实现云数据实时图形可视化、场景化以及实时交互,让使用者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的个性化管理与使用。
④在移动端管理方面:进行地图浏览、信息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发布,便于地质灾害监控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监控,增加关键系统的运行维护能力,提高地灾灾害防治过程中监控管理水平,增强地质灾害监测运行安全性。
⑤在地灾应急关怀方面:接收群众提供灾害信息定位图文上报,便于准确群防群策,实时查询重点灾害点和严重程度,早知晓早绕路,减少时间耽误和车辆损伤,促使多政务部门打通协同作战,打破信息孤岛。
⑥在高效协同办公方面:IM+协同办公,改变传统纸质办文方式,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有效提高行政运转效率。灵活配置,可拓展的多层级架构,适应庞杂架构,可集成内网办公应用,做到IM与办公信息无缝衔接。外网状态可利用微信企业号衔接,信息实时推送应答,独立部署人社内网,保障敏感信息安全。
⑦在高效移动执勤方面:基于企业号和移动互联网安全接入平台,构建省市一体化的移动警务管理中心,实现”统一通道、统一安全、统一管理、应用自主“等模式。通过省厅通信联络平台的工作人员信息进行微信注册,实现警务会话、通知通告、全省通讯录等基本功能,实现全省所有工作人员信息无缝沟通交通,解决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办公信息沟通交交流不畅的问题,加强沟通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广东地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云平台具有开箱即用、统一气象数据模型、数据统一存储云平台、支持多类预警模型算法等特点,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1. 科技部的人士指出,现代化的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 国家气象局、各大区域气象中心以及省级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站点共同构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网络。这一网络通过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技术、数字化天气雷达以及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全国...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
1、高精度的雨量、水位、温度、湿度探测器,能够准确反映所监测区域的数据变化情况。2、高清晰的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山洪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人员转移避险行动情况,并可根据通信网络实际情况采用定时拍照上传图片和实时动态视频传输等方式。3、采用GPRS、3G等先进的无线传输方式,可以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势是什么?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实时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种自然灾害,及时获取数据和信息,能够快速反应并发布预警信息。准确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仪器等,能够准确地捕捉和分析灾害事件,并提供高精度的预警信息。综合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系统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报汛、气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政务文档制作和发布、综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预留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及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预警信息、预警方式、预警信号等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

智慧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智慧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智能视频分析,自动对视频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无需人工干预,对湖泊、河流进行实时监测,当发现监控区域内水位超过警戒线时,立即触发报警提示,有效的协助安全管理人员工作,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同时还可查看现场录像,方便事后管理查询。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实现那些功能?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智能视频分析,自动对视频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无需人工干预;对河道、湖泊等区域水位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到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及时进行预警,有效的协助管理人员处理,同时还可查看现场录像,方便事后管理查询,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史培军表示,面对自然灾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显得至关重要。据他介绍,目前我国的综合减灾行动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安全建设,安监部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二是覆盖全国的救灾救济工作,也就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监督;第三是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第四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中心是干什么的
1. 负责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2. 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的调查评估,分析研判自然灾害风险形势。3. 负责汛情、旱情、森林草原火情和火灾的预警监测,以及相关信息的接收、整理、反馈和传递。1. 发布全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管理省突发事件预警...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哪些
1、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地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以便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险措施。2、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气象雷达、水位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降雨量、河水水位等指标,提前预警洪水灾害,帮助人们及时疏散和采取防护措施。3、台风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气象卫星、雷达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