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说:“童年的朋友,犹如童年的衣裳,长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无可奈何了。”除了诗人木心曾对友谊发出过无奈的感慨,我们自己其实也能感受到,成年后友情的含义在不断变复杂,那么于你而言,友情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在人际关系的“阶级”中,友情通常被压在金字塔底端。爱人、父母以及孩子,都排在朋友之前。
这种“偏心”既体现在生活中,也存在于科研领域。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伴侣、家人之间的关系,而非普通人的友谊。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的传播学副教授 Emily Langan 去参加国际人际关系研究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lationship Researchers)的会议时,她发现“友情在那里是最小的一个分支,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零部件”。
和家庭关系不同,友谊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自由选择进入这段关系。而且,也不像其他自愿自发的结合(如婚姻或浪漫关系等),友谊没有一个正式的结构。你通常不会(希望是)好几个月都不和你爱人说话,或完全不去看望重要的亲人,但你很可能会这么长时间都不和某一个朋友联系。
一个接一个的调查研究表明了朋友对于个人幸福感的重要作用。尽管随着人们年龄增长,友情会发生改变,但人们对于友情的期待和收获是一贯存在的。
俄亥俄大学人际传播学教授 William Rawlins 说:“我采访过小到 14 岁,大到100岁的人,听他们描述和评价人生中‘友情的意义’,发现人们对于友情有三种期待:可以倾诉,可以依靠,以及可以一起享受快乐。这三种期待是人历经一生都不会改变的。至于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实现这样的期待,那就很难说了。”
自发自愿的性质,让友情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变动所影响(而正式的关系不会)。成年之后,随着人们长大、离别某地,友谊似乎最容易遭受冲击——你会被你的家人“绊住”,你可能要优先考虑一下你的配偶。当你想要找朋友出来喝一杯时,你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直接冲到他家喊他出来,而是要提前两个星期问他有没有这个时间。
《请回答1988》剧照,一起成长的朋友,也会因长大而各奔东西
友情最美妙、最独一无二之处在于,人和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想做朋友,而选择了彼此。“就像一名双重间谍,我能选择进入,也可以选择离开。”Langan 这样说道。
纵观一生,从上小学到进养老院,友情都在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好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内心看重的事情和责任重担转变,友谊会因此受到积极或(通常是)负面的影响。
成年人的友情故事通常有个美好的开头。Rawlins 认为,成人早期是建立友情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能力考上大学的人。
在成年早期,形成友谊的方式进一步变得世故复杂。童年时,朋友大多数是能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了青少年时期,朋友之间慢慢有了更多自我表露和相互支持,但青少年阶段仍在寻找身份认同,学习着如何培养亲密。友情会帮助他们学会这些东西。
童年的友谊很简单,一起玩泥巴也是高兴的(picture from 摄图网)
但,“在青春期的人们都有一个易受影响的自我,不断在改变”。有多少最热门组合的周边T恤,仅仅因为朋友说“这乐队烂透了”,最终被皱巴巴地塞在抽屉最底层?大概没有人会知道真实的数字。但在成年早期,人们通常会对自己的认同更有安全感,他们倾向于寻找重要价值观相近的朋友,这种穿T恤的小事就随便啦。
为了了解朋友的最新情况,年轻人也需要将时间奉献给他们的朋友。根据“人类关系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uman Relationships)所说,年轻人通常每周花 10 到 25 小时和朋友在一起。2014 年“美国时间利用调查”(American Time Use Survey)显示,和其他年龄组相比,20 到 24 岁的年轻人平均花最多的时间在社交上。
大学给予了一个促进人们进行啤酒聚会和拉近距离的环境,但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似乎很难获得一些通过与朋友相处习得的责任感,比如说婚姻、照顾儿童或者年迈的父母等等。
在青年时期,大多数你遇见的人都和你上同一所学校或是住在同一个镇上,友谊的社交网络也自然会变得密集。当人们为了学业、工作或是家庭搬家时,社交网络随之扩大。搬离自己的小镇去上大学,让许多人初次体会到远距离的滋味。在一个由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传播学副教授 Andrew Ledbetter 带领的纵向研究中,通过追踪多对超过 19 年感情的好朋友,发现他们这段时期搬家的平均次数是 5.8 次。
Ledbetter 说:“我认为这正是我们这个移动化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们并没有思考这种方式正如何危害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构造。”
我们对朋友并不像对我们的伴侣、工作伙伴或是家人那样存在义务。当我们要离开时,尽管会伤心,但我们始终会走。这就是友谊的一种内在紧张状态,Rawlins 称之为“独立和附属的自由”。
当人们步入中年时期,他们对自己的时间会有更多需求,其中许多的需求都会比友情更紧迫。
毕竟,推辞与朋友的叙旧会比缺席天伦之乐或是重要的商务出差容易得多。人们在理想当中对友谊的期许常常会与现实情况冲突,Rawlins 这样说。
但许多时候,我们就选择了商务宴席(picture from 摄图网)
Rawlins 认为真正苦乐参半的方面是,成年早期正式从将所有时间投入到友谊中开始的。友谊在帮助你认清你是谁、接下来会做什么的方面,具有充沛的而深刻的重要性。然而当成年早期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办法将时间分配给那些曾经帮助你做过决定的人了。
时间都被大量地倾注在工作和家庭上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结婚了或者有孩子,但即使是那些单身人士看待友情的方式也很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夫妻情侣的影响。Rawlins 说:“在人生轨迹中,朋友减少量达到最高峰是在他们结婚之后。其实这个非常的讽刺,因为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双方都邀请了各自的朋友们,所以这可能是与朋友们最后一场美妙而又戏剧性的聚会,随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在 Rawlins 于 1994 年进行的关于美国中年人如何对待友谊的一系列采访里,他写道:“这些成年人在针对亲密或所谓真实友情的讨论中,渗透着一种有形的讽刺。”他们将友情定义为“陪伴左右”,但却说他们甚少有花时间去陪伴他们最珍贵的朋友,不论是因为条件不允许、还是声称因为年纪大了而有心无力。那些住得近在咫尺的朋友会觉得,安排机会去和朋友们一起相处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的人会提到,很多时候他们说的多,做的少。
随着他们为了生活一次次搬家,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认识和维系友情。有的人非常独立,他们去到哪朋友就交到哪,他们拥有的更多可能是泛泛之交,而甚少深厚的友谊。其他人则更挑剔一些,意味着他们可能多年来都只有那么几个最好的亲密朋友,但深刻的感情投入意味着一旦失去其中一位朋友,打击会是毁灭性的。最灵活也是最有收获的,则是那些能和旧朋友维持着联系,同时又持续地因为满世界搬家而结识更多新朋友的人。
Rawlins 说,人在中年时候交的朋友更多地是来自于各种其他关系,比如说工作伙伴、孩子朋友的父母等等,因为当他们已经拥有一个花时间呆在一起的借口,这很容易能让时间紧张的大人们成为朋友。然而结果就是,他们的交友技能会退化。“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人们说出自己最近一次结交一个朋友的故事,谈谈他们怎么样从认识变成朋友。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很纠结。”Langan 说。
但如果你在人生的轨迹上绘制一下忙碌的情节,你会发现它是个抛物线。那些占据了你时间的任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一旦人们退休了,孩子也长大了,他们又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跟朋友们分享生活了。人们会重新找回曾经失去联络的朋友。而且和他们呆在一起这件事似乎会变得紧迫起来。根据社会感情选择理论,在人生后半段,人们会开始将那些能让自己获得最大幸福感的体验排在更高的优先等级,包括花时间陪伴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
忙碌了大半生,只能抓紧余下的时光(picture from 摄图网)
的确有的人试图将友情维系一生,或者说至少维系在人生中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谁又能预知自己能否度过中年危机,谁又能陪你熬过友情的“白银时代”(译者注:“白银时代”是神话传说中在最幸福的黄金时代之后、情况稍差的时代)呢?
无论人们是坚守着自己的老朋友,抑或是各自成长,似乎都能归结为奉献和沟通。在 Ledbetter 关于好朋友的纵向研究中显示,人们所报告的在 1983 年期间好朋友们保持亲密的月份数,预测了他们在 2002 年是否还保持亲密,这意味着你在友情中的投入越大,就越有可能使之长久。其他的研究也发现人们需要判断他们从友谊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才可以预测一段友情能否成功延续下去。
和一群毕生好友出门聚会可能会是一件烦人的事情,因为他们多年相处积累的一些隐晦的笑话和引用往往使外人很难理解他们的对话。但这种在小圈子内共通的语言往往是友情维系下去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在纵向的研究中,发现他们能够通过好朋友在 1983 年玩猜词游戏中的表现好坏来预测两人之间未来的亲密度。(这个游戏有点类似“你画我猜”,即一个人说出关于词语的线索但不能说出这个词,另一个人猜)
“这种交流技巧和心领神会可以帮助朋友成功渡过可能会影响友情稳定的人生转变。“研究如是说。朋友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很频繁,也不需要很复杂,只要有共同话题。
当然了,现在比以前有更多的方式供人们与朋友交流。媒体多样性理论提示我们,朋友之间越多地通过各种平台或渠道(比如发信息、发邮件、发送好玩的 Snapchat、在脸书上发送链接以及见面交谈等等)进行沟通交流,他们的友情越稳固。Ledbetter 说:“如果我们仅仅在 facebook 上有联系(点赞之交),那我们的友情可能存在着极大危险,难以持续到未来。”
尽管你也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 “网友关系”和“真实关系”不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但 Langan 说她的学生仍然将“真实”等同于“亲自会面”。
维持一段关系有四个主要的层次水平,电子的沟通对于有些人来说效果比其他人更好。而第一个层面就只是保持关系,让你知道有这么一个存在就够了。在脸书上说声“生日快乐”,给朋友的推特点赞,这些都是维持友情的手段。它让这段友情得以存活,但非常不走心。
第二个层面就是将友情维系在一个稳定的亲密度上。“我觉得其实你完全可以在线上做到”,Langan 说,“因为就这些线上平台而言,他们足够宽广,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写一条消息,可以发送一些支持的言论。”有时候通过恢复联系或者发送走心的道歉邮件,在线上修复关系也是存在可能性的。(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不过这取决于关系破损到何等程度。
但当你上升到更高一级层面时,即你会思考:我能不能让这段关系的契合度变得更高呢? Langan 认为这就是打破界限的时候了。到了这个阶段,人们通常会认为一段令人满意的关系一定会比线上关系具有更多的意义。
社交媒体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维持更多的友谊,但这些友情都是很表面的。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维持一些可以给予我们支持的关系,这些支持如果没了社交媒体可能(或许是应该)就会消失了。
有些关系,社交媒体也阻挡不了它的消失(picture from dongyi)
“我五岁时候认识的 Tommy,他现在仍然在我的 Facebook 联系人上,这让我感觉到很奇怪“,Langan 说,”我和 Tommy 如今的生活没有丝毫的联系,即使时间倒回去 25 年前,我和他也没有任何联系。Tommy 仅仅活在我的记忆中。我和他已经有 35 年没见面了,那我为何还要在意他的儿子有没有被巴黎圣母院录取呢?就是为他感到高兴咯!他于我而言只是个陌生人了,但在如今这个中介关系(mediated relationship)的时代,这类的关系并不需要划上休止符。
到了中年,人们往往会积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城市、从事不同活动甚至相互之间不认识的朋友。这些友情关系可以分为三类:活跃的、处在休眠期的、和有纪念意义的。如果你们有频繁的互动,你知道对方的生活在各个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你就会打电话给对方给予支持,这也不会显得唐突。
一段在休眠期的友情是存在一段回忆的,或许你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交流了,但在你心目中,他仍然是你的朋友。如果有他们的消息,你会很高兴,如果你们在同一个城市,那你们也会约着见见面。而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朋友则是,你并不期待能听到其消息、见到其本人,或许是再也见不到那种。但他们在你早年的生活中很重要,而你也会因为一些缘由深深地思念他们,你仍将他们视为朋友。
Facebook 将这类朋友持续放在你的周边视线范围内,这种做法将关系变得奇怪了。它违反了我称之为纪念式友谊的“营友原则”:无论你和你的好友曾经在夏令营中多么地亲密,开学之后,如果你们要保持联系,这就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了。因为在夏令营的你与在学校的你是不一样的,Facebook 上状态的曝光会冲淡这段记忆中奇妙的地方,使你苍白无力地去尝试复制你已有的东西。
好到一起吃瓜,也阻挡不了分别的距离(picture from 摄图网)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那些你只会在网上看到的朋友。如果你从未见过你的朋友,你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在分享经历,而只是让对方知晓你们各自生活的动态而已。这就使这段友谊变成了基于讲故事而非基于分享生活,这并不是坏事,但二者就是有不一样。
Rawlins 说:“我真的希望告诉你一个道理,友谊常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假如你只思考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工作,照顾小孩,照顾父母等,而因此敷衍了朋友,这段友情便会出现裂痕,因为朋友之间是要相互扶持的。”
他还说,经过了成年早期,人们不再与对方做朋友的原因通常都是间接的,都因为友情之外的事情。来自 Langan 的“友谊定律”的一个发现是,成年人认为礼貌在友情中是不可或缺的。她说,我们并不会觉得成年之后要从朋友身上索取更多。因为这不公平,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我们停止了期待,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伤心事,然后我们从期待中走开。为了保持礼貌。
但是,那些让友情变得脆弱的东西却同样让友谊变得灵活。Rawlins 的受访者倾向于认为,尽管他们和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他们的友情仍然持续着——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观点——如果你几个月没有听到父母的消息,你不会觉得他们平安无事;但如果换做是你的朋友,你依然觉得友情存在着。
“这或许就是友谊延续的方式,因为人们都是基于彼此的期望而活着。我们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我们在放宽对彼此的期望,甚至说抛开了期望。” Rawlins 说, “在你十岁的时候,一个夏天已经是你过去这十年的三十分之一;但当你 30 岁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恍如弹指一瞬。”
作为朋友,我们都能理解彼此日渐减少的沟通时间,因为大家都敏锐地感受得到生命流动的速度。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不再依赖朋友,这当然是一件伤心事,但这使我们拥有了另一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各自的人性局限的关系。也许 Rawlins 会说,这样的关系不太完美,但它很真实。友谊是一种没有任何附加的人际关系,除了那些你自行选择要联结的部分,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竭尽所能,我都会在”。
-end-
译者 | 刘蛋蛋
做一条快乐的咸鱼
原作者 | JULIE BECK
原文出处 |
http://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5/10/how-friendships-change-over-time-in-adulthood/411466/
校对 | 婉君
鸣谢 | 砍妹
排版配图 | 东移
「一日一小变」
“设想一个勾搭新朋友的方法”
越长大交朋友似乎变得越难了
你能想到什么勾搭新朋友的方法吗?
和小友分享一下吧!
本文首发于友心人,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