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与广陵散

如题所述

《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文大意是说嵇康被司马氏处以死刑于东市(即古代处以极刑的地方)时神态不变,悠闲大度,毫不畏惧,只是为自己的《广陵散》失传而遗憾的情景。文中“勒固”据《世说新语考释》(吴金华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认为是用作同义复词,表示固守,吝啬,舍不得之意。比如《玉篇》:“勒,固也。”  翻开《世说新语》,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嵇康留给后人的感慨似乎最多,前人留给后人关于这些感慨的资料也就很多了。特别是嵇康临死的神态,为千古传颂。嵇康之死的本末,据《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甚至现在有些后人描述:“公元262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似乎就是当时的场景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以古人的描述想象古人,比如简单的相信嵇康的当时的社会地位,加上《世说新语》的片面神化,以及《晋书》《魏氏春秋》相互引用。导致了很多后人的误解。“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之类的言辞。  嵇康是否活得坦荡,是否走得潇洒——这是濠墚之辩,我们不是嵇康,自然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毕竟。我们不是嵇康。但是我么客观的把整个事件思考一下,得出的结果可能就有一点区别。本文想从嵇康最后弹的《广陵散》的角度来看着个问题。  史书载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临行前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清末刘鹗在扬州得到这个谱子,由琴师大兴人张瑞珊整理恢复,刻于张所著的《十一弦馆琴谱》之后,现有传本。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嵇康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主要表现在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声无哀乐论》。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反对礼教音乐治世的观点。  可是我们从曲子本身来看,却是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毕竟曲为心声,嵇康在那个行刑关头怎么会神气不变,怎么会出现前面那样的描述呢?——“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这种描述纯粹是想当然的说法。  另一种视角,史书说嵇康临刑前,唯有叹息《广陵散》之不再传,可是以前嵇康本人认为《广陵散》不传别人,是很坚决的。人之将死,其心也真。可见他自己曾经很矛盾的行为,在临刑前暴露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人说他临刑前对于《广陵散》“有点遗憾”其实,何止啊!嵇康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也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资料表明嵇康曾经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兔遭大祸。  想一想一个如此酷爱音乐的人会真的肯让自己临死不忘的《广陵散》“于今绝矣”吗?我们可以作出推测,就是“于今绝矣”说得并不是《广陵散》(事实上也并没有绝),而是嵇康的激愤之语,再也没有像他这样的铮铮士人弹奏《广陵散》了。《魏志注·康别传》“载康临终之言,盖康自以为绝妙时人,不同凡响……以此从此以后,无妇续己者耳。”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开为什么嵇康为什么生前不曾传《广陵散》的原因。这是因为从广陵散的内容来看,是反映刺杀韩王的,也就是直接对当政者的暴力反抗,过去嵇康虽然从《与山涛绝交书》中看出他的摆明了与当政者的关系,但是很明显这种关系也仅仅在“不合作”的层面上,而并没有上升到直接的像《广陵散》中的那样暴力反抗。这也就很清晰表明嵇康本人的政治立场。这就容易让人想到当阮籍的儿子想学他时,阮籍所采取的那种果断的态度。嵇康也是基于同一种考虑。《广陵散》的那种气势滂沱,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嵇康自己的声无哀乐,清淡,喜怒哀乐不外露相左。可是我们知道,嵇康自己也有反抗礼教,反抗当时政治那种充满激情的一面……等等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身前不传《广陵散》,死前后悔的矛盾中读出很多。这也是人感性好恶同理性思辩永恒矛盾的地方。难道这些积郁于胸中的不平,难道曲目《广陵散》中的“冲冠”、“发怒”、“报剑”在他临刑前尽兴弹奏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豪迈,愤怒,慷慨,嵇康自己就没有融入其中?这些还能够表明“神气不变,索琴弹之。”?依我只见,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并非“不变”,在他的内心深处,从他的琴音当中表现出来的也决不是神气不变。所以古人的在这里表述不一定非常准确,这个有嵇康自己弹的曲目,以及曲目的内容佐证。  伟大的光环下,必要有一颗伟大的生命来承担这种光环的沉重。我们可以感慨系之,可以由衷敬之,也可以操志行之,但是神而化之,总是不太好的。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丝毫不能否认嵇康在文化精神上的独特意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1
嵇康将在东市被处死,行刑当日,他神色不变,如平常一般。他看了看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之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世说新语 雅量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第2个回答  2021-04-13

《世说新语》嵇康 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之死与广陵散
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开为什么嵇康为什么生前不曾传《广陵散》的原因。这是因为从广陵散的内容来看,是反映刺杀韩王的,也就是直接对当政者的暴力反抗,过去嵇康虽然从《与山涛绝交书》中看出他的摆明了与当政者的关系,但是很明显这种关系也仅仅在“不合作”的层...

嵇康之死于《广陵散》
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

嵇康之死:刑前轻抚一曲《广陵散》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

嵇康死前悲叹《广陵散》,因何会一直流传到现在?
嵇康之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从此,嵇康的名字就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但是,嵇康所慨叹的“《广陵散》于今绝矣”,并不是说《广陵散》的曲谱已经绝传,而是叹息由自己弹奏《广陵散》的技法没能传承。正如《笑傲江湖》里的魔教长老曲洋所说“这曲...

问广陵散来历与嵇康之死
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

竹林七贤—嵇康之死
言归正传,关于竹林七贤—嵇康之死,害死嵇康的罪魁祸首是钟会。嵇康之死《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2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其实我觉得那个把...

嵇康的死,以及鲁迅和李贽的评论
嵇康之死:一场权力与理想间的交锋 嵇康临刑之际,面对死亡,他以超凡的镇定弹奏起《广陵散》,仿佛在用音乐预言自己的落幕。三千太学生曾奋力请愿,渴望他继续教诲,但嵇康的拒绝,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深深洞察。他的死亡之源,是一场围绕性丑闻的漩涡:好友吕安被诬陷不孝,嵇康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却不...

中国十大名曲之一什么因为嵇康而闻名天下
《广陵散》又或许真的成了绝唱。嵇康之死,象征着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从此绝迹。此后一千七百多年中,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慷慨激烈的声音,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潇洒自由的身影。《广陵散》由来:《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

嵇康之后广陵散成了绝响,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是怎么来的?
这一次,在断头台上,乐器被演奏了最后一次,广陵散被演奏了最后一次。在歌曲的结尾,季康惋惜地叹道:“袁小妮,请你学会这次散,我不是跟金姑,广陵散现在绝对结束了!”嵇康之死应该是“被嵇康在海中感受”。从那时起,嵇康的名字就与广陵三紧密相连。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

广陵散的源头?
其实在“嵇康死,广陵绝”之前就有,也就是西汉时期的记载曲谱。金庸先生也曾写到我们可以在嵇康之死前找到广陵散!《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而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