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个回答 2009-05-29
屈原——《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里,
辛夷车兮结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类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
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
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
思公子兮徙离忧。
那是一个等待的故事。
或许当时夜色已近,或许天边已经起风,一场大雨势在必行。在蜿蜒的山路上,仿佛有人,一步一徘徊地转侧在等待的路上。昏暗中,她的周身散发着山中天然清新的香草芳香,弥漫着纯静高洁的迷人气质。她是谁?这样一个女子,为何在这无人的山路上苦苦等待?她所等的那个人,又具有怎样的品貌,是否会珍惜她的思恋?
山路悄悄,她窈窕的身影纤尘不染,她迷惘的眼神顾盼流连。风渐渐吹进了山路,携起了百草的共鸣。风中仿佛有个声音在问:山中的女神啊,为何还要等?她默默不语,俯身采一束灵芝在手,爬上山的顶峰。在云海缭绕的天地之间,执着等待她所思慕的那个人。
雷声突然大作,雨点骤密起来,等待的喜悦与执着在雨中渐渐打湿,化作浓浓思愁。她的面容结满悲哀的芳香。所等的那个人,为何失信不来?所作的种种设想,在空暗的山路上化作冰冷的雨点。她黯然神伤,徐徐转身归去。走过的路上,香草独自憔悴。
笔至于此,有所思悟。这只是我笔下理解的山鬼,却远远不是屈原描摹的女神。我能感知她以薛荔为衣,以女罗为带,既含睇,又宜笑,且善窈窕的美好姿态,却无法完全把握她含烟带雨、怅然若失、含蓄哀婉的绵绵思郁。就像赏一场秋天的雨,我可以描述雨景的如何极致,却无法细切表达那种微妙的情感共振。这一切,却在屈原那富有奇幻绮丽、哀怨愤懑的浪漫主义的诗句中,独自完满了。
可否撩开这缠绕千年的香草情结?让我走近这被称为《九歌》中最美的篇幅——《山鬼》。
徘徊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她的影像。她的出场象一部优秀的电影,开始是远景,颇具朦胧之美,继而镜头由远及近,她的形象逐渐清晰可见,使人感到了具体的美,仪态万方,历历在目。紧接着全诗将方位的变动(山阿——山上——山间),气候的变化(晴朗——阴晦——雷雨大作),情节的推进(赴约——候人——失恋),心灵的波动(喜悦——惆怅——怨愤)结合起来,写得情景交融,和谐动人。
作为一位抒情诗人,屈原在《山鬼》一诗中并未放逸其情感,相反,他从诗中完全退出,使山鬼对“公子”的思念成为叙述而不是歌唱的对象。“山中人兮芳杜若”,山鬼自称“山中人”,自比像杜若一般芳香。作者对山鬼的怜爱之心也由此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表现出来。
压抑主观抒情不是屈原惯做的事,但是在这里,他做到了;与此同时,他也尽量施展了他最具特色的诗歌手段。我们知道诗歌不仅可以听,可以读,也可以闻。有的诗歌散发出香水味,有的诗歌散发出肥皂味,有的诗歌散发出腐水味,有的诗歌散发出纸张味,而屈原的诗歌,大多散发植物的气息。《山鬼》一如屈原的其它作品,提到植物的地方很多:薛荔、女罗、石兰、杜衡、辛夷、幽篁、杜若……屈原有博物学家的素质,他集体指给我们看这些植物,他更让我们用鼻子去闻它们的芳香。如果说在《离骚》中,植物具有象征意味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植物是物,是景色,是实在,与山鬼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首能闻到香味的诗。
在山鬼一诗中,屈原还大量使用叠字以摹画出一种烟雨蒙蒙、湿润且空旷的氛围。屈原肯定是有意这样做,因为在屈原的其它作品中,叠字的使用从来不曾像《山鬼》这样显眼。此外,本诗虽为骚体,但有七言的效果,而且比近体诗中的七言更加活泼自如。它的语言方式是两个三字一顿中间加入一个“兮”字作回还效果,非常成功。像“乘赤豹兮从文狸”一句,读来节奏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红色的豹或有花纹的狸印在地上的脚印,甚至可以说本诗语言的节奏是对于动物走路步态节奏的模仿,很有动感,使赤豹、文狸、山鬼的形象如在眼前。
透过这些表面的结构与文字,我渐渐触摸到《山鬼》内在的部分。那里呈现出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正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那样一位品德高洁、与众不同,追求中带有失望与哀怨的女神,其情感、心理遭际既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令我们觉得她象一个人,一个“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备受排挤、遭到放逐、命运多舛、终至怀石沉江的人,一个在作品中以比兴寄托、香草美人之法倾吐内心的追求与慨叹、希冀与焦虑、向往与忧念的诗人。
就如同诗人在其《离骚》中自述的一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前者是女神,后者是诗人,形象皆是如此之高洁、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其如此相似,让你不得不感叹到女神就是作者本人,就是诗人自己。这种追求与挚爱深情同《山鬼》诗作中女神对爱情的专一、坚贞,对“公子”(或言“君”)的一往情深以致于苦恋着对方的境界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黑暗时期。这种环境与《山鬼》诗中阴风苦雨、雷电交加的恶劣环境又是惊人的相似。正如同对女神对爱情的执着、对“公子”寄予厚爱一般,诗人屈原以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寄予的幻想,在当时阴晦可怖的政治环境中顽强拚博、执着追求。
即使是遭流放、被贬谪,他仍没有改变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的幻想,这与女神的“君思我兮不得闲”的心态又极其相似。随着岁月的流逝,楚国日渐衰落,颇似《山鬼》诗作中“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的可怖之境,这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人屈原在经历了一段“君思我兮然疑作”的彷徨之后,也深深地知道自己的一片忠心、一腔热忱不会也不可能被“君”——楚王知晓,这真似女神苦等对方而不见其踪影的悲伤与哀怨之情:“思公子兮徒离忧!”
这一曲《山鬼》,是诗人爱与怨、理想与希望、追求与幻灭的再现。在北方的《诗经》中,也有不少失恋的歌,但绝没有如此强烈、固执、不顾一切的追求。因此可以说〈山鬼〉是一支祀神曲,是一首讴歌爱情美的赞歌,更是一篇幽怨曲折、感人肺腑的言志、抒情之作。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绚丽的文辞、细腻的笔法、典型的环境委婉曲折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志向、诗人的心态及诗人多舛的命运。
于此,等待的故事没有完满的结局。屈原最终选择了“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的以身殉国之路,“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结束了诗人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生。
也许千万个轮回过去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一个故事,会觉得在这片天荒地老的时空里,似乎一切都变得单纯而宁静:五色彩石环绕着女娲,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澄彻的青天绿水,无边的林莽沼泽,山也巍巍,水也悠悠。未经人工点染的大自然,启迪了万物之灵人类的文学灵感,人又转而赋予大自然以灵性。于是,我们今天才听见了孔子的感慨,庄子的歌唱,屈原的长叹。
诗人屈原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