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程伯大论文》的翻译

rt .... 急

宋代朱夏《答程伯大论文》原文如下:
古今能言之士,孰不欲雄峙百代之上,而垂声乎百 世之下哉?然而卒抱奇志而不见,泯泯以老死者,何 其多也!岂非才识之不逮,故不能成一家之言,以至 此耳。三代之后,卓然成一家之言者,才十数人而止, 其馀皆磨灭澌尽,则信乎得之于天者,非超然而不 群,则难乎其以文章自命矣。比辱赐书,大抵未能达 “夫雄深雅健之作,而务为浮薄靡丽之文而已”,此甚 不可也仆闻古之为文者,必本于《经》而根于道,其纪 志、表传、记序铭赞,则各有其体,而不可以淆焉而莫 之辨也。至其发言遣辞,又奚以剽贼为工哉?今不本 于经,不根于道,而杂出于百家传记之说,则其立论 不自其大而自其细,固已自小矣,尚何能与古人齐 驱并驾哉?老苏之文,顿挫曲折,苍然郁然,镵刻峭厉, 几不可与争锋。然而有识之士犹有讥焉者,良以其 立论之驳,而不能尽合乎圣人之道也。今无苏公之 才,而立论又下苏公远甚,则何望其言之立而不仆 耶?古之用兵,其合散进退,出奇制胜,固神速变化而 不可测也。至其部伍行阵之法,则绳绳乎其弗可以 乱。为文而不以法,是犹用师而不以律矣。古之论文, 必先体制而后工拙。譬犹梓人之作室也,其楝梁榱 桷之任,虽不能以大相远也,而王公大人之居,与浮 屠、老子之庐,官司之署,庶民之室,其制度固悬绝而 不相侔也。使记也而与《序》无异焉,则庶民之室,将同 于浮屠老子之祠,亦可乎?铸剑而肖于刀,且犹不可; 斲车而肖于舟,奚可乎?韩子之于文也,惟陈言之务 去。今虽全未能如《韩子》,亦宜少刊落矣。乃悉古书奇 字而骈集鳞次焉,不几于天吴紫凤、颠倒裋褐也邪? 苏子谓:“锦绣绮縠,服之美者也。”然尺寸而割之,错杂 而纽之以为服,则绨缯之不若。今先生乃欲集群英 以为华为卉,其亦异于作者之见矣。世有窭人焉,睹 其邻之富也,日夜攻钻而剽之,幸而得其货宝财贿, 以为得计矣。一日徼者获之,则薾然盗也。今为文者 至死不悟,且役役焉割裂而缀辑之,则其气固已薾 然矣,又何能浑浩如江河,而有排奡之力哉?且古之 为文,非有心于文也。若风“之于水,适相遭而文生也。 故鼓之而为涛,含之而为漪,蹙之而为縠,澄之而为 练,激之而为珠玑。非水也,风也,二者适相遭而文生 也。天之于物也,独不然乎?纤者、秾者、丹者、垩者,莫不 极其美丽,而造物者岂物物而雕之哉?物各付物,而 天下之巧莫加焉。彼有昧于此者,三年而刻叶。且文 犹乐也,太古之音,和平雅淡,而风俗以淳,人心以正; 桑间濮上,淫哇烦趣,而人心风俗荡而忘返。使先生 而与闻制作,将安取乎?则何独疑于文也?”先生教之 曰:“苟无毛嫱、西施之美质,则不能不借夫粉黛之假, 以掩其陋。是朽木可得而雕,粪土之墙可得而杇矣。 无盐,天下知其恶也。被珠玑,曳罗绮,不足以欺天下 之目。使天下而皆瞽也,则可奈之何天下之不皆瞽 也,先生殆未睹夫正色也。”先生又谓吾:“《五常论》其犹 元耶?太元拟《易》而作,然《易》出于造化之自然,而元也 者,出于智虑之私而已,故不能免夫牵合艰难之态, 先儒固已讥其劳且拙矣。故今去雄千馀年,而卒无 好之者。今先生乃欲著书以拟元,吾恐其不堪为覆 瓿用矣。”先生又谓:“吾常作诗,命其集曰《胡卢且鲁论。 诗序》言诗之用,若彼其博也,而先生直以资人之笑, 视古诗之风亦少贬矣。此亦好怪之过也。”先生卒教 之曰:“其观吾古文也,还以一言,庶有以知君子之是 是非非也。”宋之季年,文章败坏极矣。遗风馀习,入人 之深,若黑之不“可以白。当此之时,非反之,则不足追 乎古。”先生之心,自以为过之矣,而乌知其不异于彼 也?先生之文,始欲其奇也,而卒以拙;始欲其丽也,而 卒以恶;始欲其雄也,而卒以弱。其风格言论,莫不叛 于古矣,则亦难乎摭而言之矣。且先生既与吾异,则 仆虽言之,而无当于其心矣。仆欲挽先生于迷途,则“愿悉吐其中之蕴,取韩孟文日夜诵之,觉己之见与 向者异焉,然后一吐其辞,庶有合乎?”
以下是现代文翻译:
古今能言之士,谁不想在百代之上称雄,声名流传百世呢?然而最终怀抱奇志却无人理解,默默无闻地老去死去的人,何其多也!难道不是才识不够,所以不能自成一家之言,以至于此吗?三代之后,能够自成一家之言的,只有十几个人,其余的都湮没无闻了,这确实是因为天赋不够,不能超凡脱俗,就很难以文章自命了。
您来信中提到的,大致是说不能达到雄深雅健的作品,而只是追求浮薄靡丽的文章,这是不可取的。我听说古代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根据《经》来写,要符合道,他们的纪志、表传、记序铭赞等,都有各自的体裁,不可以混淆不分。至于他们发表言论,遣词造句,怎么能以剽窃为工呢?现在不根据经,不符合道,而是杂出于百家传记的说法,那么他们的立论就不能从大的方面来看,已经自我贬低,怎么还能和古人并驾齐驱呢?

老苏的文章,顿挫曲折,苍然郁然,镵刻峭厉,几乎无人能敌。然而有识之士还有批评他的,主要是因为他的立论驳杂,不能完全符合圣人的道。现在没有苏公的才能,立论又远远不如苏公,怎么能期望他的言论站得住脚呢?

古代用兵,他们的集合分散进退,出奇制胜,固然神速变化不可预测。至于他们的部队行阵之法,则是严谨有序,不能混乱。写文章如果不遵循法度,就像用兵不遵守纪律一样。古代评论文章,一定是先看体裁再看技巧。比如木匠造房子,虽然栋梁椽桷的作用不能相差太远,但是王公大人的居所,和尚道士的住所,官府的衙门,平民的房子,它们的制度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记和序没有区别,那么平民的房子就和和尚道士的住所一样了,这可以吗?铸造剑而像刀,尚且不可;雕刻车而像船,怎么可能呢?

韩愈对于文章,力求避免陈词滥调。现在虽然不能完全做到像韩愈那样,也应该尽量删减一些。如果把所有的古书奇字都放在一起,不就像是天吴紫凤、颠倒裋褐一样了吗?苏轼说:“锦绣绮縠,是最美的衣服。”但是如果把一寸寸的锦绣绮縠割开,错杂地纽在一起做成衣服,那就不如普通的绨缯了。现在先生想要把所有的英才都集中起来,这也是和作者的看法不同的。

世上有一种穷人,看到邻居富有,就日夜努力地去偷窃,侥幸得到了财物,以为自己得了便宜。有一天被巡逻的人抓住了,就成了小偷。现在写文章的人到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努力地割裂拼凑,那么他的气力已经耗尽,怎么能像江河一样浑浩,有排奡的力量呢?

而且古代写文章,并不是有心要写文章的。就像风和水,恰好相遇就会产生文章。所以鼓动它就会形成波涛,包含它就会形成涟漪,挤压它就会形成绉纱,澄清它就会形成练丝,激发它就会形成珠玑。这不是水,是风,两者恰好相遇就会产生文章。天对于万物,不也是这样吗?纤细的、浓艳的、红色的、白色的,都是极其美丽的,而造物者怎么会一一雕琢呢?万物各自有其特性,这是天下最巧妙的。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三年才能刻一片叶子。

而且文章就像音乐,太古的音乐,平和雅淡,风俗也因此变得淳朴,人心也因此变得正直;桑间濮上的音乐,淫哇烦扰,人心风俗因此变得放荡而不知返回。如果先生参与创作,会如何选择呢?为什么只对文章有疑问呢?

先生教导我说:“如果没有毛嫱、西施的美丽,就不能不借助粉黛来掩饰自己的丑陋。这是朽木可以得到雕刻,粪土的墙可以得到修补。无盐,天下都知道她的丑。即使她穿着珠玑,拖着罗绮,也不能欺骗天下人的眼睛。如果天下人都是瞎子,那就可以欺骗他们,但天下人并不是瞎子,先生还没有看到真正的美吧。”

先生又说:“我的《五常论》就像元吧?太元模仿《易》而创作,然而《易》是出于造化的自然,而元是出于智虑的私心,所以不能避免牵强附会、艰难的姿态,先儒已经批评过它的辛劳和笨拙了。所以现在距离雄已经有千年之久,却没有喜欢它的人。现在先生想要著书来模仿元,我担心它连用来盖酱罐都不够格。”

先生又说:“我经常写诗,给我的诗集命名为《胡卢且鲁论。诗序》说诗的用处,如此广泛,而先生却认为它只能让人发笑,这是对古诗的风气的贬低,这也是喜欢怪异的过错。”

先生最后教导我说:“你看了我的古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希望以此来知道君子的对错。”宋朝末年,文章败坏到了极点。遗风余习,深入人心,就像黑不能变白一样。在这个时候,不反其道而行之,就不能追上古人。先生的心,自以为超过了古人,但谁知道他和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呢?先生的文章,开始想要奇特,但最终却显得拙劣;开始想要华丽,但最终却显得丑陋;开始想要雄壮,但最终却显得软弱。他的风格言论,都和古人大相径庭,这也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且先生既然和我意见不同,那么我即使说了,也不会符合他的心意。我想把先生从迷途中拉回来,“希望他能毫无保留地吐露心中的想法,拿起韩孟的文章日夜诵读,觉得自己的见解和以前不一样了,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会有所契合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答程伯大论文》的翻译
比辱赐书,大抵未能达 “夫雄深雅健之作,而务为浮薄靡丽之文而已”,此甚 不可也仆闻古之为文者,必本于《经》而根于道,其纪 志、表传、记序铭赞,则各有其体,而不可以淆焉而莫 之辨也。至其发言遣辞,又奚以剽贼为工哉?今不本 于经,不根于道,而杂出于百家传记之说,则其立论 不自其大而自其细...

治国任势文言文
【诗文翻译】 《论语》讲:“一个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这正好用来说明李将军。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 但是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

世说新语 翻译
咏雪,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

给我一点骆宾王的资料吧
而孟□《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登之与晦俱曹氏婿文言文阅读
——《伯牙绝弦》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

关于苏洵的文言文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

《苏轼列传》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

鲁迅1882-1930年的事迹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

初一上册的文言文加翻译
(《卫灵公》)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鲁迅的事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