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的名词解释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1、二元社会结构 从深层看,民工潮的产生实质根源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城乡对立的必然现象,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由于诸方面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豫东塌陷区反思
城市发展理论揭示,城市的辐射力和资源扩散通常遵循递减规律,黄淮、豫北等地作为河南边缘地带,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中原城市群辐射力的减弱。阿瑟尔·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显示,当城乡差距超过30%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必然。上世纪90年代的“民工潮”正是这一理论在中国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
公民有迁徙的自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限制迁徙自由的落后的“二元经济模式”已经被市场经济的潮流冲得七零八落,而“二元结构”的这种设在城乡,城城之间限制迁徙自由的制度也将被汹涌的“民工潮”淹没。 五、迁徙自由的意义 实行迁徙自由不但是履行了一项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也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利,使宪法规定的自由权得到彻底的实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潮”现象。
“民工潮”还孕育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个私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之一,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主都是在外出打工中积累了原始资本,掌握了生产技术、学习到了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后创办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需要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为基础,“民工潮”存在满足了个私经济发展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从安徽来看...
第二代农民工产生背景
进入上世纪末,港澳台制造业的转移和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促成了第三次“民工潮”,流动农民工的数量稳定增长,达到1.2亿。这一阶段的农民工出现了新的特点:他们逐渐转变为长期居住城市,甚至有举家迁移的现象,且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提升,维权意识增强,社会对他们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我国劳动力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民工潮”,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沿海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使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为中国...
第二代农民工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民工潮”同第一次不同,这次的目的地是城市。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大量农民工的进入,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上世纪末,伴随香港回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
高一地理人口小论文,800字左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大约为2.6-2.8倍,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乡经济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从指标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种差距又有回归的趋势,即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扩大到3....
求一篇高一地理小论文,关于人口的,800字以上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大约为2.6-2.8倍,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乡经济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从指标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种差距又有回归的趋势,即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扩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
什么是三农问题,谈谈对中国目前的农地流转的政策的认识
国家统计局将外来的常住人口算作城市人口,实质上农民工很少能够真正融入城市,他们永远只是“暂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就业环境工资水平的不合心意,他们随时都可以返回乡村。其三,由于大量的民工潮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的治安安全,城市的发展问题,农民工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乡村缺乏活力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