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原因

如题,小弟论文急需啊,比如从小生活的影响,《红楼梦》的影响等等,不需要特别详细,网上复制粘贴的就免了,谢谢!!!

我看过张的书。很喜欢。也自己试图写过点文章。
当一个人想表达一些事情,观点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往悲剧上靠拢。
鲁迅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给你看。(原话我忘了。)
诚然,我不是张,我不知道她的想法。但这绝对是个参考点。君不见诸多小说都是悲剧性的?因为悲剧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他比喜剧更能传达作者的心思。
至于你说的从小的影响。这是肯定有的。我也不多说。网上随便找找,有很多。建议再看下她的小团圆。关于九莉在香港读书的一些言行什么的你自己可以分析下。我认为,他的小说的悲剧性的根源不在于他小时候。而是在他懂事后,在他懂事后接触的人,事当中。
一个从小悲惨的小孩长大后的路可能完全不一样。差别在哪?差别在于施教者的人生态度,环境的态度。
张的成长,特别是读书那一段,可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要知道,他弟弟并没有念书。她有。她的名字,便是她母亲带她去念书的时候随便取的。她母亲,绝对是对她人生影响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参考小团圆,我认为你会获得更多答案。
话说,小团员我还米看完。
红楼的影响,我并不认为有太多。你看过张看吧?
我看过一点。主要集中在前半。她说她小时候就看。诚然,过多的知识会让人早熟。但从她的自序里你可以看出,她非常喜爱红楼。但并未提及对他的影响。
一个人作品的态度更多的是跟她的人生契合的。他要表达的意愿契合的。比如,三毛的作品。让人看的揪心。可是在荷西去后,她在南美旅行,文字间洋溢的依旧是快乐。虽然,是她为了忘却荷西给她的痛而去旅行。可之后呢?她还是毅然随他去了。
张写的小说,比如(琉璃瓦?记不清了。),以他舅舅为原型。那时侯,她才10几岁。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12岁,一个12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的出发点式基于什么?
不详说了。
很多时候,我喜欢张,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只是因为她的文字够毒辣。
茉莉香片和心经
我觉得LZ可以考虑我写的那几点比如心理上分析考虑她为什么写悲剧。根源在哪。而不是所谓的红楼,要知道红楼已经被人写烂,张更被人写烂。不如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从心理学上,从作品本身写作目的研究。

希望对LZ有所启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7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37.htm

第2个回答  2009-05-27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第3个回答  2020-02-16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时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失落感三者相结合,形成了她深深的悲剧意识和复杂的心灵,决定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悲情艺术审美感和创作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