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我想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三次人口南迁的时间范围,具体大规模的迁徙方向以及原因.因为我需要作出这样一个图.请大家越详细越好.

在过去2000多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组织的强制移民、官员携家眷宦游定居、由天灾人祸引起的自发迁徙等等,其中最后一种是比较普遍的。在历史上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最大规模的三次流民浪潮分别发生在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靖康之变这些大动荡时期。

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甚至统领中央军队。继武帝位的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后与皇太后展开争权斗争,并引起了长达16年(公元291-306)的八位诸侯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乂、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争夺皇位的混战,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为“八王之乱”。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总的来说,这三次人口南迁都是由战乱引起的;迁移的人数多,而且阶层广,从皇室贵族到僧尼农民;他们分散在湘浙、两广甚至海南等地。黄河流域本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正因此而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焦点。对于每一次南迁浪潮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虽怀恋故土,但一旦享受到了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后,便在南方安心创业,繁衍生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与团结,衍生出有品味兼活力的江南文化;甚至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北方人口的融合也改善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9
这三次大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三个时期。

永嘉之乱,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安史之乱,这个我们就要先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州,府是军事单位,几个相临的州叫府,相当与现在的军区,但比军区要小, 府兵是指从府所辖的州中征集21~60岁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府兵。府兵衣粮、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为他准备的,所以唐初的兵员战斗力都很强,因为府兵的家人都给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装备,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可是到了后来,因为唐朝实在太有钱了,很多子弟都不愿意去当兵,就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去当兵,本国人雇不到就雇外国人,这就变成了募兵制.
安禄山就是这样被雇来的,这个人是杂胡,这个人不甘心做土皇帝,于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顺便说一下,这个李光弼也是个外国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我们还是先回到五代十国, 公元938年,契丹帮后晋皇帝石敬塘打退后唐军队, 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人,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北宋建立,但这一块地还是被契丹人占领着,他死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对燕云十六州还是念念不忘,于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过这家伙运气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没多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宋朝在军事上就采取保守的防御态势,整个两宋319年间,再也没有夺取过一寸土地.
因为开国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学他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自己的政权,所以在一开始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自己的部将交出了兵权,并实行文官带兵制度,加之当时中国能产马的燕云十六粥为契丹人占领,宋朝的骑步兵比例大概为2:8,整个军队战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经取代契丹人(辽)的金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第2个回答  2009-03-29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秦人移民巴蜀,楚人开发西南,燕国开拓辽河流域,都曾作过一定数量的移民。

1、秦汉(公元前221--220)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常来侵犯,每值匈奴战败,常把他们的俘虏移居内地。西晋(公元281—318年)时,匈奴、鲜卑以及氏、羌等族人民移居内地更多。在此时期大量胡人南下,在华北地区曾先后建立了许多小国,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移到了长江以南。当时政府更把北方原有州郡地方政府迁到南方,称为侨置州郡。例如有所谓南徐州、南衮州、南豫州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人口迁移。

2、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北方有契丹族南进;随后又有女真族的金人南下。在南宋时期(公元1133—1279年),华北各地由金人统治,南宋政府迁到临安(今杭州)。这样就有大量女真族人迁人黄河流域,原住黄河流域的汉人又一次大批被迫移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最大的人口迁移。

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政府(公元1279—1368年)统治了全中国,蒙族人民大量移入内地。

3、1659年满洲人建立清朝统治中国。满族居民大部进入内地,编为八旗,他们生活在广大汉人之中,逐渐采用汉语;同时满、汉之间也互相通婚。清代末期,满人绝大部分留在内地生活。另一方面,东北的满洲地方早期原禁止汉人前去,但因内地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也常发生,黄河下游山东、河北、河南各省人民开始私下到东北移垦,以后由于俄、日帝国主义妄图霸占满洲,清政府也奖励汉人前往,用以充实边疆。

4、清代末年(公元1911年),东北三省人口又增至2,900万。在短短的一百余年中,东北总人口从不到100万增加到2,900万,增长近30倍。这虽然仅是国内地区性的人口迁移,但就其人数之多,增长之快,也可算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参考资料:百度

第3个回答  2009-03-29
第4个回答  2009-03-29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第5个回答  2012-04-08
= =

什么是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指历史上长期存在、未得到妥善解决或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历史遗留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些问题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对当代社会及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以下是关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详细解释:1. 定义与特征 历史遗留问题核心特征在于它们的“历史...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称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3、隋朝大运河的各河段名称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胜的。5、唐朝被尊为天可汗的是唐太宗李世民。6、这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的父亲是宋...

历史知识问题及答案
历史知识问题及答案一 1. 抗战初期平型关一役,我军对日军的伤亡比率是? 1:1 1.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发生在几月? 6月 2. 抗击八国联军有功的甘军首领是谁 董福祥 3.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哪里与美军第一次交战? 云山 4.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本世纪票房总收入最高的影片是: 乱世佳人...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3、隋朝大运河各河段名称?4、官渡之战是谁打胜了?5、唐朝谁被尊为天可汗?6、有一个皇帝,他父亲,母亲,弟弟,儿子都是皇帝,他是谁?7、清末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是谁在位期间?8、北魏孝文帝改姓什么?9、中国历史上...

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
4.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特殊权力。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旨在实现和平统一。两者的权限范围不同,特别行政区拥有更高的自治权。这些区域的存在展示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5. 19世纪末,中国面临...

为什么历史问题是很难能解决的?
历史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历史记录的不完整和客观性:历史问题往往涉及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解释,而历史记录可能存在偏见、缺失或矛盾,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产生分歧。这种不完整和不客观的历史记录使得解决历史问题变得困难。2. 情感因素和认同问题:历史问题通常涉及到多个群体、国家...

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
1.剑履朝圣说明萧何可以带剑穿鞋面圣。荆轲的剑藏在献给秦王的地图卷轴中。2.正义?不知道,只知道是历史体制的进步。何为正义?3.我只知道他本意不想去,而且事实证明燕子丹是不智之举,加速了燕国的灭亡。4.春秋战国时布衣为相参政很正常,更别说见庄公了。苏秦,张仪,孙武都是布衣。这点也是秦...

历史知识问题及答案大全
历史知识问题及答案大全一 1. 本世纪首轮票房最高的动画片是: 狮子王 2. 本世纪最畅销的 游戏 软件是: 超级马里奥 3. 本世纪最受欢迎的游戏人物中的女主角是 劳拉?克劳馥(古墓丽影)4. 本世纪最受欢迎的掌上游戏是: 电玩 小子 (题目错,GameBoy是掌上游戏机,最受欢迎的掌上游戏应 ...

历史问题大全及答案
b、甲骨文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c、甲骨文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用途: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这反映了其孝心。该鼎展现了商朝工匠的智慧和密切的合作,同时也象征着商朝文明的辉煌。5、夏商周时期的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

谁能给我20个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加上答案哦}
汉武帝进进一步执行文景以来的削藩政策,于元朔二年颁布推恩令,又继酹金事件,削夺大批列侯爵位,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困扰汉代已久的诸侯问题。为了加强对地方豪强的监察,汉武帝还重用酷吏,由于也伤害不少无辜百姓;二、出师征伐,开疆拓土。汉武帝在位期间,开始对匈奴发动反击。曾先后三次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深入匈奴境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