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逊漂流记 》写出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概括一下

选取一个情节进行概括,50~100字(最好是一个故事)

1、遭遇大风暴

鲁滨孙在巴西发财后,为了扩大种植业的规模,代表当地种植园主去几内亚偷运黑奴。不料,当他们一行穿过赤道时遭到了飓风的袭击,同行的人有的死了,有的被卷进海里。在北纬十二度十八分处,遇到了第二阵暴风,船被搁浅在沙滩上动弹不得了。船上的人上了小艇,鲁滨孙被巨浪埋入水中,又被推向岸边。等海水退尽,他登上陆地,平安上岸,搬走船上的木头,扎成木排,拿了几只角筒,一小包子弹和两把生锈的旧刀,搭了一个像木头房子似的住所。他又找到了食物,心中感到安稳踏实。

2、恐怖的人肉宴(次重点)

不知不觉,鲁滨孙已在孤岛上生活了十七年了。由于担心会落到野人和食人生番的手里,他时刻觉得危机四伏。有一次,在岛的西南角,他偶然发现了野蛮人吃食同类肉体的场景,迫使他活动范围仅限于城堡、别墅和森林中的圈地,做事也比以前小心,抛掉了发挥创造发明的想法,一心只想着怎样对付怪物的袭击。慢慢地,鲁滨孙一心想要杀尽野人的狂热欲望冷却下来,他认识,这种主动攻击野人的计划不仅不能拯救自己,反而会彻底的毁灭自已。从此以后,他把小船开到了一个岩石下的小湾里,免得让人发现。《鲁宾逊漂流记》复习提示及典型情节概括及答案

3、解救星期五(重点)

来到荒岛的二十多年,鲁滨孙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弄一个野人帮他摆脱孤岛生活。一天清晨,鲁滨孙发现三十个野人在沙滩上生火煮肉,他们正手舞足蹈,过了一会儿,拖出两个野人准备屠杀,其中一个俘虏趁机逃跑。鲁滨孙开枪打死了追杀俘虏的两个野人,解救了他,给他食物,并给他起名为“星期五”。

4、小岛上的战斗(次重点)

转眼之间,鲁滨孙在孤岛上度过了二十七年了。虽有“星期五”陪伴,但他对家的思念和重返文明世界的渴望更加强烈了。一天,“星期五”回来报告发现二十一个野人和三个俘虏。鲁滨孙带领“星期五”向野人开枪,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安顿好他们,鲁滨孙又萌发去旅行的念头。他从西班牙人那里知道,在“星期五”的故乡还有十六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待救援。在西班牙人立下完全听从鲁滨孙指挥的誓言之后,鲁滨孙给他和老野人每人一枝枪和足够的粮食去拯救他的同伴。

5、鲁滨孙计算日期(重点)

在一个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斫(zhuó)痕,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斫痕,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斫痕。就这样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2
《鲁滨逊漂流记》(又译为《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多出海遇难,先被海盗攻击,再到种植园,最后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在第一次狂风暴雨似的航行后,我又有过几次不同的冒险。在去非洲的几内亚做生意时,我被一艘土耳其的海盗船俘虏,被卖为奴隶,经过许多危险,我逃到了巴西,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甘蔗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可这时我却又成了诱惑的牺牲品。巴西因为人工不足,有几个种植园主知道我曾为做生意而到过非洲的一些奴隶市场口岸,他们竭力哄诱我作一次航行,到那一带去为他们的种植园买些黑奴回来。
第2个回答  2009-04-02
在第一次狂风暴雨似的航行后,我又有过几次不同的冒险。在去非洲的几内亚做生意时,我被一艘土耳其的海盗船俘虏,被卖为奴隶,经过许多危险,我逃到了巴西,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甘蔗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可这时我却又成了诱惑的牺牲品。巴西因为人工不足,有几个种植园主知道我曾为做生意而到过非洲的一些奴隶市场口岸,他们竭力哄诱我作一次航行,到那一带去为他们的种植园买些黑奴回来。
第3个回答  2009-03-30
就是鲁宾逊自己一个人漂流来到一个荒岛上,他没有泄气就一直生存下去一直等待看看有人经过这个荒岛
第4个回答  2009-03-29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3.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此,明治政府以军事立国为根本国策,竭力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鼻祖北一辉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绍和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由北一辉、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经军内法西斯加以补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即:通过“天皇归一”的忠君思想树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体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派统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通过实行国家总动员建立总体战体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维新”。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正式确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