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老舍的作文

六年级冀教版同步的

任何一个潮流都难免不起一些泡沫。在中国的新文艺里,有时候就能看到一二篇无聊的

小品文,或俗艳伤感的短诗。然而,这些小玩艺儿只是泡沫,在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的时

候,就自行破灭了。反之,在那文艺的主潮上,无论它是多么粗浊狂厉,无论它是急流或渐

进,狂呼或冷笑,它的声音总是喊叫着革命与斗争。中国的新文艺始终自居、自信、自证,

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这严肃的态度,与苦斗的热诚,已被保持了二十多年。在这也不算

十分短的时间中,没有产生过一篇供小姐少爷们消遣的侦探小说;市场上仅有的那儿本什么

大侦探与什么血案,倒是由英美的文艺商品翻译过来的。

这时候在激跳的文心,遇到了神圣的抗战便极自然的要证明它自己可以变作枪炮与炸

弹。所谓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就是这激跃的文心要在抗战中去多尽斗争的责任的自信与自

励。自信,因为中国底文艺写家们已经战斗过二十多年;他们不怕由革命而招来的杀害,也

就不怕侵略者的刀枪;他们自己这样相信,也就要把这信心推展出去,使四万万五千万的同

胞也都相信;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在一个抗敌必胜的信仰上去斗争,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

量。自励,自励出于自省:一个衰老的国家遇到极猛烈残暴的侵略,当然要自省;那自居为

民族的天良的文艺工作者,无疑的会首先下一番自我检讨的工夫。

看看吧,二十多年来,文艺到底走到了何处呢?不错,它在扫荡封建的思想上,在培植

革命的精神上,的确是树立了不少功绩。但是,这是作了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出作到了

什么地步。假若它的扫荡与建设只在个很小的圈子里旋绕,那么即使它的态度是严肃的,心

情是热烈的,它也不能不承认它这朵相当美丽的花朵呀,虽美而脆弱。它没有很多的种子,

随风散播到远处,而仅是足以自慰的一朵相当美的花罢了。这使人不安的检讨,却遇上了铁

一般的证据。看,还有那么多的百姓连字也不识!看,在一个四五百户的村庄里可以找不到

一本新文艺的作品!是呀,怪不得大家的版税收入是那么的微薄的可怜呀!这事实使人愤

怒,特别是那热情而简单的文艺青年们;他们喊了:有这样的事吗?可以一个村子里连鲁迅

这个光耀的名子都不知道吗?可是,发怒是没有用的,事实是事实。大家因战争而从军,而

流亡,不复在上海与北平闭户著书了。他们遇到了老百姓与军认——噢,这不知道新文艺的

可怜的群众哟!这时候,就是以为不知鲁迅,理当斩首的热心者,也要沉默一下而想怎么

“设法”使群众知道鲁迅了;否则真要斩首的话,得有多少人头落地呢?

愧悔是良心的活动。新文艺的弱点,在敌人的屠杀里,大家承认了——它的构思,它的

用语,它的形式,一向是摹仿着西欧,于是只作到了文艺的革命,而没有完成革命文艺的任

务。革命的文艺须是活跃在民间的文艺,那不能被民众接受的新颖的东西是担不起革命任务

的啊!这是个极可宝贵的发现,或者也可以说是伟大的愧悔。于是,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开成立大会的时候,文章下乡与文章入伍的口号便被提出来。

这两个口号,在抗战文艺中至少是作了:(一)消极的使写家们觉悟了,二十年来的新

文艺还差着深入与远播的力量,因为二十年来大家的心血似乎是花在了学习上,而还没有由

民族的本色中创造出民族自己的文艺来。(二)积极的,全面的抗战必须动员全体民众。精

神的食粮必须普遍的送到战壕内与乡村中。在无可如何的情形之下,我们宁可以缺少一些枪

炮,而不能缺乏战斗的精神;抗战文学便是战斗精神的发动机。前者,有意的或无意的使抗

战以来的文字都有了新的倾向——要简单、清楚、明快,抗战的文艺不是要弄风格与字眼,

而是要迅速有力,如机关炮的放射。这样的文学自然要向民间与军队中取得故事与字汇,以

民众的语言道出民众抗敌与建设的牺牲与壮举——这,打破了“上海”的摹仿文艺,而渐次

吐露出民族文艺的光焰来。后者,因需要的迫切而产生了街头剧,壁报诗,和利用民间固有

的文艺形式而加以改造的小说、鼓词等等。学生们参加了这运动,他们在村里,村里就有壁

报;他们到前线,前线便有了歌曲唱,与油印的小报看。政府也注意到这运动,在教育部,

编辑这种明浅的读物的,设有专员;中宣部与政治部也时时大量的印刷宣传的小册子。民众

团体,象中苏文化协会,全国文艺协会,也为士兵们印有战线专刊。戏剧的发展更是惊人,

原来只有上海与北平的人才有看到话剧的眼福,如今却在绥远、宁夏等荒远的地方也能看到

舞台与灯光;甚至秦岭与中条山上也有青年们在为士兵与百姓们演剧了。这些新的,半新半

旧的,或完全旧的,形式,未必都好,可是都出发自抗战的热情,而在不同的程度上收了激

励人民的效果。是的,这些作品与办法,未必都好,可是这的确是个大的潮涌。按照中国的

俗话说:黄河清了天下就太平了。我说,这个抗战文艺之潮,因为它是潮,所以夹杂着许多

浑浊的东西;不过,等这些东西沉在地面上,吃入土里去,那该当有多么肥美的一片文艺园

地呀!目前的问题,不是要急盼着浊浪澄清——一时盼不到,也作不到——而是应当使这潮

流更盛旺一些,因为印刷、纸张、运输种种的困难,都在这儿阻抑着这潮水的畅行,而中国

又是这么大的一块土地呀!要有几十万青年参加这运动,再有几千万的经费来支持这运动,

也不算多,真的!

在这个运动里,写家们的眼睛确实的看到民间。写家的界限也开始往外推展。青年们敢

写了;写的即使不好,可是总有机会发表,至少可以写在壁报上。当写家的脚步接近了战地

的时候,士兵与军官们不单要东西看,而且动问了:怎么写呢?真的,在这伟大的抗战里,

凡是尽了力气的,谁不想写出几句来呢!我的一个武装朋友,虽然在上海作战丢了一只腿,

现在却能用他的手写出他的血战经验来了;文艺协会已通过他作会员了。这样放下枪便学习

拿笔的人,我相信,还有很多。同时,在前线上跑来跑去的也有不少的写家。我敢肯定的

说,当文艺的园地拓展了的时候,写家的界限便越来越宽了;谁知道,明日的伟大的写家不

是今天伏在战壕中的人物呢!

对于这个运动,自然有许多辩论,辩论永远是琢磨真理的砂石。大概的说,有的人虽然

承认了文艺——为了抗战的宣传,为了深入民间——应当俗浅明朗,但是不必一定要通过民

间旧有的形式,因为旧形式的限制足以限制住一切新的内容与教训的自由运用。有的人以为

民间还有许多许多不识字的,他们须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接受文艺,所以文艺应当采用民间听

惯了的歌调与语言,使他们也能从听器官得到新的消息与启发。前者注意在文艺的发展,后

者注意在文艺立竿见影的效果。据我看,这问题的不好解决,倒是因为搀夹了教育问题的原

因:假若中国的教育已经普及,没有文盲,那么新文艺的前进自然便利了许多。也许根本用

不着讨论利用旧形式或这一问题。至于把利用旧形式看成民族文艺唯一的路径,未免又有些

象看见一个鸦片烟鬼而使十个人都吃戒烟丸了!在抗战的今日,我以为,文艺必须以民族革

命出发而完成民族的文艺。在这伟大艰苦的过程中,有人专为文盲去作一些可以听得懂的东

西也是要紧的,抗战文艺是个大潮,我们不怕它浑浊如黄河,只怕它不猛烈不旺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9
我是邯郸六年级的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作品取材于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经历。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876956.html

第2个回答  2012-11-10
老师教我写左右关于老舍的作文,可我不知从何处下手请帮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