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什么那么强调平仄压韵?

如题所述

古典格律诗词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这种对仗不紧紧是字数,词性上的,还包括声调。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和固定仍是重要的原则,对词而言,在固定的位置上只能放入符合平仄的字。 律诗绝句以及词曲的各种固定形式,(包括句数,字数,对仗,压韵,平仄几方面特定要求)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律诗绝句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从记忆心理学上讲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固定形式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比如压韵,即使现代汉诗也有这样要求。由此可见压韵在诗歌表现形式中的重要性。比较而言,平仄的重要性又如何呢?平仄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单词仅有音节特征,没有声调(英语所谓的声调完全不是此处所讨论的定字要素,故不深究)。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升降长短的变化特征,现在的普通话,阴平是高平调(不升不降),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谓中),上声是低升调,去声是高降调,简单说为音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岁历史变迁变化很大,又有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现在将普通话中的阴阳平声归入平,上声去声归入仄,而古韵则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上去入归入仄声,与今天的声调分类不一样。其具体的发音情况也不能详细知晓。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以古韵而言的确如此。确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而且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但是现在推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来的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这四声中,“湿”字按新韵讲为阴平,属平声类。那么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拥有最多使用者或者说拥有国家指定的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其实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这首诗的重要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苛求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由次事实可见,平仄在律诗绝句的创作中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古音读来入格的诗,现在以今天普通话的标准来朗读,很多竟然出格,可是我们仍然欣赏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为甚?因为我们重视的是诗的内容之实之丰,意境之美之巧,而忽略了平仄,由此可见,平仄的重要性实在次之又次之。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是这样一种读的方式。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或吟诵,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吟或以诗入乐来看,平仄在诗中,其美学特征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是什么字,仅凭正确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发声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逐渐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不得以以另外的声音形式来加以区别,以便听者能够根据声音判断出是委婉的“琴手”呢还是骂人的“禽兽”。歌唱时还有一种处理的办法是在发音前根据字的平仄声调加一个倚音。 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汉语单字的平仄也处于灵活的变化中,如双声叠韵等连绵词中的轻声(轻声出现的地方很多);一七八不几个字的变调,(一条,一在平声前,读去声,为仄声,一个,一在仄声前,读阴平,为平声);双上声(如理想一词),前面的上声变为半上,等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还会有个人创造性的变化。我听到过足球进球时,解说员激动的“好球”一词,有时把好念成半上声,有时则直接念成阳平声。这些灵活的变化处理,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诗词中,平仄同样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应用。硬要把平仄句式“平平仄仄”看作比“平仄仄平”更美更高妙,实在牵强。 既然平仄在格律诗词中,主要是出于形式的需要,其美学意义并不十分大,那么,如果格律诗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根据其各种形式特征的重要性,变化斟酌,适当放宽平仄限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甚至摒弃平仄的约束,灵活调整平仄结构和位置,只要符合音韵之美学特征,读起来不拗口,能引起美好感觉的共鸣即可,以此为要求,另创造出新体古诗词,是一个明智之举。也许,这就是格律体古诗词在现代的命运之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一、讲究平仄的原因 ①节奏感 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平声长,仄声短”。组织...

古诗词讲求平仄的道理是什么?
回答:浅显来讲就是为了要押韵,押韵这个玩意儿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作诗还是唱歌都是必不可少的,为的就是一个朗朗上扣,要好读。 首先 在古代的时候,诗词除了写还是拿出来唱的,之所以有平仄是为了吟唱的时候更好听和更有节奏感,有韵律,增加艺术感染力。格律诗。是平仄相间骈散结合的韵文。第一要素:平仄...

古诗为什么那么强调平仄压韵?
律诗绝句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从记忆心理学上讲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

诗词是表达内心的,一定要讲究平仄吗?
自我素养诗歌讲究韵律平仄是古代文人写诗歌的一种自我修养,文人在表达方面不仅用词准确独特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在韵律方面也要要求平整押韵,给人一种整齐的感觉。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能够品味出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情感,而且还能够感觉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由于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比较注重它...

写古体诗为什么必须遵循平仄之说
至于为什么讲平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讲平仄的诗,念起来有韵律感,显然要比不讲平仄的要好听得多,当然难度也大。二是有些诗,还有词,有固定的曲调演唱的,如果平仄不对,就无法唱出来。相当于为固定的曲子填写歌词,因此平仄是必须要讲究的。而当代,歌唱早已曲调日新月异,诗词也就式微了,当然...

为什么古时候的对联和诗词会要求平仄呢?
只是因为,我们要遵重古人的智慧。当然,你也可以取现代新韵进行创作,毕竟平仄的作用是音律美,如果平仄变化了,音律也就不存在了,空守着那些产生不了美的平仄,也不是古人想看到的。但是,你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否则在你读古诗的时候,会发现,怎么有那么地方的平仄是错的呢?

(出300分来讨论)为什么写诗一定要按平仄格韵?
那么我们可以说,不按平仄格律来写不一定体现不出音乐之美,但按平仄格律来写,就一定能体现出音乐之美来。这就是其好处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创出一套新的规则来推翻前人,那我们只好继承前人。3.写诗词只要有押韵、有内涵、语句通顺、意思连贯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把诗词的门槛定那么高?这样不是让...

古诗词一定要讲究平仄吗
诗歌属于韵文。格律是诗词创作的形式之一,自唐代以后兴起。格律是我国古诗词所独有的,是诗人在写作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该遵守的规则,例如平仄、对仗、押韵、对黏、拗救等,其中平仄是格律诗写作的重要基础部分,其特点之一就是每句都有平仄的规定。学写格律诗词,应该掌握有关平仄等基础知识,如果不...

诗词平仄押韵怎么回事?怎么学 ?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

古代诗词为什么有这么多平仄讲究写诗写词不就写吗
古诗词之所以美,除了内容、词句外,最主要的是声韵。中国人说话有声调,古人发现,和音乐一样,声调组合得好是“乐音”,组合不好是“噪音”,经过世世代代文人的探索,最终发现声调的组合规律,定下了诗的格律和词谱。按照规定来写,配合内容和词句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就能得以千古流传;不按规定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