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什么

如题所述

愁字,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鉴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27
愁有了一些想法。一个皇帝到阶下囚,国破家亡,娇妻已逝,死后无言面对列祖列宗,这是作者作词当时的心里写照。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出自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第2个回答  2014-10-19
首词 历史上记载的资料来看 是愁国破家亡

但我个人认为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 李煜从一个皇帝到阶下囚 很不适应 这肯定是他愁闷的一个原因
其次 国破家亡 怀念亡妻大周后 众所周知 李煜和周娥皇鹣鲽情深 在人生低谷之时肯定不免会想起心爱的妻子
再次 据史料记载 李煜被俘虏后 宋太宗赵光义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貌 几次将小周后宣进宫里 李煜作为一个男人 这肯定是不能够忍受的一件事

当然了 很重要的一点 江山没有了 国家没有了 他觉得无言面对列祖列宗 这是最大的愁苦追问

重点是愁有什么

愁有了什么

追答

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喻思念故国之痛,寓意深刻,给人印象强烈。

愁有了千古名句

追问

我觉得不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什么
愁字,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浪漫缠绵,读来展现于眼前的是一幅涂满了怀旧以及略带淡淡感伤的唯美之景,如此凄丽绝尘的意景,不禁令人想起了一段段执迷不悔的传奇。仿如逝水一般东去的,不仅仅只有艳美的夜色里,披着寒风为它们唱一支挽歌。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水东流有什么愁的?_百度知 ...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喻思念故国之痛,寓意深刻,给人印象强烈。“一江”,有盈满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指什么?
这才是李煜最大的悲愁。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描写的是愁什么之情???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句话来自唐代诗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悲伤,这种忧愁和悲伤像一江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东流去,无法停止。诗人用“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问句,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感。他似乎在问自己,这种忧愁和悲伤究竟有多深、多浓、多难以承受。接着,他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向东流,写出了忧愁的繁多、绵延,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悲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析作者的愁情包含哪些内容_百度...
这首词 历史上记载的资料来看 是愁国破家亡 但我个人认为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 李煜从一个皇帝到阶下囚 很不适应 这肯定是他愁闷的一个原因 其次 国破家亡 怀念亡妻大周后 众所周知 李煜和周娥皇鹣鲽情深 在人生低谷之时肯定不免会想起心爱的妻子 再次 据史料记载 李煜被俘虏后 宋太宗赵光义垂涎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意思?
说明忧愁很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