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大致的革命进程

如题所述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迁至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
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名义反驳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
但林纾的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统,他撰文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新文化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林纾最终只能自叹老迈,寄慨将来,哀哀地收场.
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x0b《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在《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文学革命的不足之处: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需要逐渐给予纠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简述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大致的革命进程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文学革命的不足之处: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需要逐渐给予纠正.

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

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人物,背景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时间:1919年5月4日;5、人物: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6、背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1919年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与工人阶级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五四运动的精神——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和勇于解放,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开始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1917年1月,胡适在《新...

五四青年节的历史背景?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历史背景如下:1、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五四运动性质
五四运动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却遭到了列强的背叛和压迫,将其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怒和不满。青年学生们首先走上街头,举行...

五四运动是什么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被视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它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起源于北京的一次学生抗议活动,但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五四运动的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的山东省被割让给日本。这引起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极大...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哪一年?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这场文学革命是由《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开始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

简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而所谓民主主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