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写出喜欢他的原因

  疾病的另一面
  有这样一位病恹恹的美国人。
  3岁时,得了严重的猩红热,在医院一躺就是数月,后靠一剂强心针,勉强摆脱了死神的纠缠。
  18岁时,他又染上了一种怪病,住进波士顿的一家医院。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身心俱疲的他流露出了绝望:“也许,明天你就得参加我的葬礼了!”
  26岁时,他通过隐瞒病史参加了海军。在与日本人的一场海战中,他所在的军舰不幸被击沉。他最后靠身边的一块木板捡回了一条命,但却落下了更严重的后遗症。
  30岁时,他去英国出远差,突发虚脱昏倒在一家旅馆里。当时,英国最高明的医生断言他“最多只能活1年”。
  37岁时,他身上多种病症并发,长时间卧床不起。
  可就是这样一位从小到大百病缠身、快要接近废人的人,却从平民百姓起步,从工人、军人、作家再到议员,一步一个脚印,在43岁那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就是约翰逊·肯尼迪。
  很难想像,在公众场合精力充沛、风流倜傥的肯尼迪竟然是个药罐子。而事实的确如此,在他各个发病期的主治医生都见证了这一点,同时,他们也见证了肯尼迪各个发病时期孜孜不倦的勤奋:病床上,他的身边随时堆满了书籍和笔记本,35岁那年,他在病床上创作的描写二战期间的专著《勇敢者》,荣获了当年的普利策奖;即使当了总统之后,有时病得无法办公,他也会躺在疗养室的温水池里阅文件、下指示……因为疾病,无时无刻不让他感受到死亡的威胁,这种威胁又无时无刻不让他感觉到时光的宝贵,因此,在有限的46年生命中,他废寝忘食、快马加鞭,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被许多人誉为“与时间赛跑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按常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疾病对一个人而言,就意味着事业的停滞;而肯尼迪的人生却向人们昭示了疾病的另一面。
  我们有比肯尼迪更好的身体条件和更多的时间,我们所欠缺的,是较量困难的斗志,以及把握光阴的自觉性。肯尼迪的奋斗经历,无疑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2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5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他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便都领会并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原因:志向,是人生的导航,是事业的基石,是前进路上的指南针。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了志向而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关键是确立了志向以后,要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勤奋不已。无数事实还表明:一个人确立的志向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
第2个回答  2009-04-12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