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
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
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庆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
苏联gdp最高时占美国的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开始出现停滞,商品短缺和体制僵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改革未能有效改善经济状况,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GDP占美国比重最高的一年是1973年,当时苏联的GDP为6177.7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美国的GDP为14285.49亿美元,苏联的GDP相当于美国的43.25%。
苏联的社会经济怎么样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冷战时期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基本绝缘,而GDP是西方实行的一种用来衡量经济总量的数据,苏联是不用这一套统计方法的,它更多是用工业产值来衡量经济实力,所以关于苏联的GDP数据,主要是由世界银行估算出来的。苏联GDP最高时是在1983年,当时它的GDP为9930亿...
苏联的经济体制是怎样发展的
1. 列宁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并未完全实行计划经济,而是允许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2. 当时,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之前必须充分发展资本主义,鉴于苏联与欧洲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生产力尚未达到支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水平。3. 列宁时期的经济发展策略是渐进和缓慢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西方列强的挑...
苏联经济
交通方面,苏联的铁路、海运和管道运输发达,其中铁路里程仅次于美国,实现了国内主要河流的通航,管道网络从东向西延伸,航空运输则以客运为主,莫斯科航空港尤为繁忙。虽然苏联经济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集中计划经济模式、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农业现代化的不足,最终导致了其解体的结果。
苏联gdp比美国差许多,为什么能全球范围内与其争霸?
纠正错误,苏联的经济核算体系基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而非GDP的SNA国民账户体系,因此不存在直接的“苏联GDP”。以计划经济下的工农业产值估算苏联GDP没有意义,非商品化经济环境下不存在用于加总的“市场价格”。即便假设苏联是市场经济体,能够核算出确切GDP,将其与美国GDP比较也无实际价值。GDP只反映市场...
苏联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什么
苏联的经济管理模式“”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缺陷?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缺陷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长期探讨的主题。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经济建设上的成就,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成就方面,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建设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在1928年至1937年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苏联解体前的经济规模排世界第几?
在苏联解体前夕的1990年,其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的一半,相当于2321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尽管苏联在战后迅速发展,其经济始终未能超越美国,只是在军事上维持了与美国的相对平衡。在苏联经济最好的时期,其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只有美国的70%,世界排名第二,这一时期大约在70年代。到了...
苏联经济模式是什么
苏联解体时的经济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集中进行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这种经济模式在苏联取得了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也存在诸多...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怎样确立的
1. 苏联在经济领域经历了多次政策转变。最初,1918年推出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非常时期旨在保障政权和军队的物资需求。2. 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该政策相对灵活,部分恢复了市场经济元素。3. 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了首个五年计划,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这一体制在1936年斯大林时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