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竹石》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扩展资料

1、《竹石》原文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3、《竹石》鉴赏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9
1、写作背景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4月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2、作品简介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3、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2-20

《竹石》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扩展资料

1、《竹石》原文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3、《竹石》鉴赏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5
《竹石》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第4个回答  2023-05-13
竹石创作的写作背景为:这是一首题画诗,原题名《竹石》,是郑板桥自己题写的竹石图。
1.郑燮在位期间,曾作过不少益民利众之事,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在荒年请求赈济百姓,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毅、心胸宽广、"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戴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2.这是一首题画的诗,题为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诗歌在赞颂岩竹坚韧不拔中,隐含着作者轻视俗见的刚劲风骨。诗中竹子一年四季都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考验。但因其深深植根于岩石之中而仍然保持着坚韧和坚韧。什么风都对它无能为力。这首诗的意境是“干”、“万”,是竹子那刚毅无畏、自信从容的气韵,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郑板桥的《竹石》是什么背景写的
《竹石》写作背景: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4月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

竹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竹石创作的写作背景为:这是一首题画诗,原题名《竹石》,是郑板桥自己题写的竹石图。1.郑燮在位期间,曾作过不少益民利众之事,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在荒年请求赈济百姓,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毅、心胸宽广、“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戴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

竹石的写作背景
《竹石》以郑燮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坚定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用作写作背景。《竹石》这首诗是由清代著名文人郑燮所作,是一首题画诗,原题名《竹石》,是郑板桥自己题写在竹石图上的作品,在《竹石》这首诗中,郑燮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竹子坚忍不拔、顽强生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

《竹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题画咏竹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竹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竹石的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4月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 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 深得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淤泥而不染”的...

竹石写作背景是什么?
1、竹石写作背景: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作者73岁4月作《竹石图》,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这首诗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郑板桥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

竹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请写出来好吗?
写作背景:诗人郑燮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作品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

竹石作者写作背景
《竹石》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

竹石作者写作背景
《竹石》的作者写作背景是清代著名画家和文学家郑燮(郑板桥)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压力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详细来说,郑燮生活在清代,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时期。作为一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郑燮不仅擅长绘画,还热爱诗歌创作。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才华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