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sevelt Confronts Hitler: America’s Entry into World War II.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帕特立克·赫顿:《罗斯福对抗希特勒:美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7年)。
[25]Lowenthal, Mark M., “Roosevelt and the Coming of the War: The Search for United States policy, 1937-1942,”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6(1981):413-40(马克·M·洛恩撒尔:《罗斯福与战争的来临:1937-1942年美国政策的探原》,《当代历史杂志》,1981年16期,P413)。
[26]前引书,P414。关于“实干学派’的其他观点,参见:Utley, Jonathan G., Going towarwith Japan, 1931-1941.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5(乔纳森·厄特利:《1937-1941年走向对日作战》,诺克斯维尔:田纳西大学出版社,1985年)。
回答者: jiaxu2699 - 魔法师 五级 4-20 17:03
楼主,怎么给你发信息啊?你匿名啊?!!
根据高二历史教材总结。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余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才能更好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国家需依据新的实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安排世界格局。随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建立。该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留下战争隐患。战败的德国不甘心受该体系的惩罚和约束,战胜的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土地而不满,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德意日实力恢复的同时对世界重新瓜分的要求日益高涨,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趋尖锐。
(二)直接原因:历史·经济·现实
1. 历史:德国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而缺乏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德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保留了严重的封建残余。一战战败使德国蒙受英法严厉制裁和掠夺,希特勒纳粹党利用民众复仇情感,建立法西斯政权。
2. 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对德打击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纳粹党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独裁统治的需要,获得执政良机。
3. 现实: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和美国中立政策影响。20世纪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以牺牲他国利益,将祸水引向苏联为目的,姑息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并吞奥地利,并参与慕尼黑阴谋,纵容法西斯集团在世界范围的侵略。
⑴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①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的削弱迫使英法不愿直接与法西斯进行战争。
②战后两国国内政治状况复杂,国内人民充溢负罪感。
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深入人心。
④经济危机使政局动荡
⑤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被德国以“反共产国际”的旗号蒙蔽。
⑵美国中立原因:
①经济危机无暇顾及他国事务。
②孤立主义思想影响。
③抗衡英法,防范苏联,抵抗法西斯的需要。
(三)影响:
绥靖政策和苏联因无法促成防御体系而采取中立自保,秘密条约现实的大国强权政治是德国消除两线作战顾虑,使英法祸水东引破产,主张法西斯侵略气焰,在客观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从1939~1945长达6年的二战,是多种因素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只有经历了战争, 你才能真正知道和平的意义。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下,我们更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如纽伦堡审判中美方所言:重要的不是解释过去,而是惊醒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回答者:匿名 4-20 21:33
http://www.lxsg.net/lsweb/xxzy.htm 这是关于2战的研究性学习网站,里面有具体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各种关于二战的网站资源,下面是我摘取的一小部门文字
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和德国一样,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合并的意图。但是,《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严禁德奥合并。纳粹党上台以后,希特勒曾经打算利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的办法,鼓励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 1934 年 7 月,奥地利纳粹党徒发动武装叛乱,虽然刺杀了奥政府总理,但还是遭到镇压,未获成功。 1936 年,迫于纳粹德国的淫威,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和德驻奥公使巴本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由此,奥地利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其内政和外交已经基本上被德国控制了。这一举动,没有受到西方大国的制裁。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决心完全正式吞并奥地利。而且,他认为英法不会因此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同时,由于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很大力量,已经无力再与德国争夺奥地利了。 1937 年 11 月意大利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后,意大利正式宣布放弃奥地利,它的注意力已经转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这样,德国加快了吞并奥地利的步伐。 1938 年 2 月 12 日,希特勒约见许士尼格,要他签署一份奥地利完全听命于德国的议定书,并命令他在三天之内答复,否则要进军奥地利。奥地利在德军压境的威胁下,被迫作出了释放纳粹罪犯,任命纳粹头目为内政部长的让步。但希特勒还不满意。许士尼格从英法那里得不到支持,无可奈何地准备在 3 月 13 日让全体公民投票决定国家的前途。希特勒闻讯后大怒,命令德军准备对奥地利发动进攻。 3 月 11 日,许士尼格下台,纳粹党徒赛斯—英夸特上台组阁。次日凌晨,德军开进奥地利。 13 日,德奥签署《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德国正式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的七百多万人民成为希特勒统治的臣民,为希特勒发动大战增加了兵源。
涅维尔·张伯伦
1869 — 1940 ,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生于伯明翰市,毕业于伯明翰大学。 1915 年任伯明翰市长。 1918 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电、卫生、财政大臣等职。 1937 年起任首相。任内全面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许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尤以 1938 年三次求见希特勒、策划慕尼黑阴谋而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 1940 年 4 、 5 月间,德军迅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张伯伦受到强烈谴责,黯然下台,不久病卒。著有《演讲集·为和平奋斗》。
达拉第
1884 ~ 1970 ,法国总理、激进社会党领袖。 1918 年任众议员。历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国防等部部长。 1927 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 1935 年曾参加法国人民阵线。 1938 ~ 1940 年出任总理期间,追随张伯伦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1940 年法国败亡之际,因主张在北非继续战斗,被占优势的投降派排挤出政府。后被贝当卖国政府逮捕,先后监禁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大战结束后返国。 1946 ~ 1958 年任国民议会议员,反对冷战政策。 1957 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 1958 年反对戴高乐执政,后退出政界。
1938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节录)
你们知道,为了执行这一争执,我已做了一个人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在我访问了德国以后,我明确地认识到,希特勒先生是如何觉得他一定要维护其他德意志人的利益的,他对于德意志人的抱怨情绪未能消弭而感到愤怒。他曾私下告诉过我,苏台德的德意志人的问题解决以后,德国在欧洲就不再提出领土要求了;昨天晚上,他又重申了这一点。
只要和平还有一线希望,我决不放弃和平的希望,也不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无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我本人从灵魂深处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国与国之间武装冲突对我来说像一个恶梦。但是,如果我确信有什么国家果真要用武力的恐怖来统治世界的话,那我当然认为应该对它进行抵抗。因为在这种统治之下,凡是相信自由的人都会觉得生活已变得毫无价值了。然而,兵凶战危,在我们开战之前,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确实有一些重大问题已发展到了危险关头;在权衡一切后果之后,号召大家为维护这些重大问题的利益而不惜一切风险,是不可抗拒的事。
就目前来说,我要求你们竭力保持镇静,拭目以待未来几天的事态发展。只要战争还没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军界、经济界和纳粹党的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德国人民的现实问题是保证自己拥有为他们的繁荣所必需的原料来源。此外,为了使德国人民享有这个繁荣,应当彻底消灭他们的敌人:犹太人、民主政体和“国际列强”。只要这些敌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还有一点儿残存的势力,它们也将威胁德国人民安然生存。因此,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另外,布拉格作为通向原料的门径也是必需的。据此,已经下达了命令,要求在几天之内——不晚于 3 月 15 日——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占领。
然后轮到波兰。我们不必考虑那里会有猛烈的抵抗。为了保证以波兰的农产品和煤供应德国,德国对波兰的统治是必要的。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毋庸置疑,波兰的垮台和给予一定的压力将使它们就范。那时,我们就会完全控制它们大量的农业和石油资源。可以说,南斯拉夫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就是 1940 年以前将要实现的计划。到那时,德国将是不可战胜的。到 1940 年和 1941 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对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这个国家将从欧洲的地图上抹掉。英国是一个遭到民主政体削弱的老朽而虚弱的国家。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并且得以支配英国在全世界的财富和领地。
这样,在第一次按照新的观念统一了欧洲大陆以后,德国将着手执行整修历史上最伟大的战斗行动: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的“犹太金元大王”进行清算。 我们将消灭这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而犹太人的鲜血将同金元混杂在一起。尽管今天美国人还能侮辱我们的人民,但是总有一天——尽管很晚——他们要为曾经针对我们而说的每一个字而痛苦地懊悔。
1939年3月19日法国驻德大使致德国外长的报告(节录)
欧洲地图最近又一次被迫改变,对于德国非常有利。……德国发行纸币的基金来源已经完全枯竭,而现在取得了捷克纸币发行银行的大部分黄金和外汇。对于一个完全失掉国际支付能力的国家来说,这样获得的款项是一笔很可观的补充金额。
更重要的是德国在占领斯科达兵工厂后,同时又得到大量品质优良的军事物资。这个全世界著名的兵工厂不仅供应捷克斯洛伐克,而且供应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由于这一事实,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军事实力便大大减弱了。在这里我只是提醒一下:斯科达同时也为我们制造飞机上的发动机。
德国不费一兵一卒,除了遇到少数抗议之外竟无阻碍地得到了一千万人口,彻底改变了欧洲的结构,并且建立了一个军事机构,使欧洲在紧要关头不得不一再顺从德国的要求。这种成就,即使头脑最冷静的人也确实不能不为之目瞪口呆。……明天德国便可能采取在奥捷已经成功的办法,来对付罗马尼亚和波兰,迫使他们作出选择:或者是使和平居民遭受屠杀,不设防的城市遭到破坏,或者是付出重大代价,屈辱地接受德国的条件。同时,我们不得不这样假设:德国在未来完成其向东方发展的广泛计划以前,也可能转过身来对付西方列强。
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希望同英法改善关系,牵制德国。但是,长期的隔阂使得双方一时无法取得信任。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德国并不满足, 1939 年 3 月 16 日,德军吞并了斯洛伐克。同一天,希特勒宣布在原先的捷克斯洛伐克仅剩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建立一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全面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于天下了,一时间,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当时,稍有头脑的人都很清楚,只有英法同苏联联合起来,才能遏制希特勒的侵略。一些在野的政治家,如英国的劳合·乔治、丘吉尔和法国的赫里欧等人,都积极呼吁政府尽释前嫌,同苏联结盟。由于推行绥靖政策屡屡失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张伯伦政府和法国法拉第政府也不得不改变了一点态度,开始同苏联接触。同时,虽然由于慕尼黑协定的影响,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感增加,但苏联领导人还是愿意同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苏联领导人希望通过同英法结盟构成一个集体安全体系,防范纳粹德国。 1939 年 4 ~ 8 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 1939 年 4 月 14 日,英国首先向苏联提出,鉴于英法已经在前一天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了安全保证,因此,苏联也应该发表一项声明,公开承诺一旦苏联的任何欧洲邻国遭到侵略并进行抵抗,如果它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苏联将随时提供援助。同时,法国也向苏联提出建议,希望两国以互换信件的方式补充 1935 年的法苏互助条约,规定法苏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因援助波兰或罗马尼亚而同德国发生战争时,对方都要立即予以援助和支持。从英法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希望苏联承担更多的责任,如英国自己只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证,却要求苏联对它的所有欧洲邻国提供安全保证,很显然,是不公平的。 3 天后,苏联提出自己建议。主要包括: (1) 英法和苏联缔结 5 ~ 10 年的盟约彼此承担义务,一旦欧洲发生针对该三国中任何一国的战争时,立即互相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援助; (2) 三方约定,在发生针对分布于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同苏联接壤的东欧国家的侵略时,也要给予这些国家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援助。当时,直接遭受德国侵略威胁的法国对苏联的建议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而英国的态度却不太积极,迟迟不作出反应。直到 5 月 8 日,英国才向苏联提出了单方面要求,要求苏联政府承诺:如果英国和法国因履行它们对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等国的义务而卷入战争,苏联立即予以一切援助。这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双方尽管一直在协商,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7 月 9 日,苏联提出双方应该立即着手进行军事谈判。英法虽然表示同意,但不太积极。英法派了各自地位不高的代表乘船前去苏联谈判,英国代表甚至连签约权都没有。 8 月 12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 ( 即国防部长 ) 伏罗希洛夫元帅率团同英法代表开始谈判。苏联认为,因为苏德之间没有共同边界,一旦发生战争,苏联军队就有必要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但是,波罗两国坚决反对苏军过境,英法也没有表态支持。 8 月 21 日,谈判以失败宣告结束。在谈判过程中,英法方面,特别是英国政府只是想利用同苏联的军事谈判来威慑德国,使它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同时牵制苏联,避免德苏接近。苏联政府看到英法显然没有诚意,深恐遭到算计,加上对慕尼黑阴谋记忆犹新,于是最终放弃了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转而改善同德国的关系,希望以此避免首先遭到德国的侵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德国政府从加强苏德间和平事业的愿望出发,并以 1926 年中立条约的基本条款为基础,达成以下协议:
1. 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
2. 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以任何支持。
3. 缔约双方政府今后将彼此保持联系,以便对他们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
4.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的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5. 如果缔约双方间在某种问题上或其他问题上发生分歧或抵触时,缔约双方应当只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或者必要时设立调解委员会,以便解决这些争端或抵触。
6. 本条约有效期为十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否则本条约被认为自动延长五年。
7. 本条约应尽早批准。批准书应在柏林互换。本条约签字后立即生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全权代表维·莫洛托夫
德国政府全权代表冯·里宾特洛甫
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公布了以下这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苏联则否认其存在。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双方下面署名的全权代表在绝密的情况下就确定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界限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达成以下结论:
1. 属于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 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 属于波兰国家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是否符合双方利益的需要,以及这样一个国家将如何划界的问题,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 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宣布它在政治上对该地区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 双方将视本议定书为绝密文件。
慕尼黑协定 (即《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 (节录)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 10 月 1 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 10 月 10 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 10 月 1 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 10 月 10 日占领。
五、第三款所指国际委员会将决定应举行公民投票的领土,该项领土在公民投票未完成前,应由国际机构占领。同一国际委员会将确定举行公民投票的条件,以萨尔公民投票的条件为基础。国际委员会并应指定举行公民投票的日期,这一日期将不迟于十一月底。
六、边界的最后确定将由国际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也将有权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严格地从人种学来确定有些地区可不必举行公民投票予以移交,向四国即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建议作出非主要的变动。
七、应有自由选择迁入或迁出被移交领土的权利,选择权应在本协定签订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和公安部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在同时期内释放因政治罪行而在服徒刑的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