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著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练、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翻译 刘禹锡西塞山怀...
1、原文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唐代〕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 一作:西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2、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原文_翻译及赏析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睿楼船下益州》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翻译: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3、降幡:...
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
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原句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意思是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西塞山怀古》,全诗原文如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
请翻译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6。全部注释 1.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2.王浚,...
西塞山怀古原文是什么
4、西塞山怀古原文如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译文如下王濬将军的威猛战舰沿江而下离开益州,纵然是显赫。5、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