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说的是什么话,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呢?其实说道这个问题,首先方言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了。中国地大物博,北方人说话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话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说话四川人听不懂,而朝堂上的官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所以方言肯定不可能。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古代有普通话吗?
一:古代普通话的由来
起初,天下只有一门语言,人类全说同样的话,这句话虽然来自于传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
单拿上古来说,也就是夏、商以前,那时候还没有辽阔的疆域,天下也只集中在古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带。当时的国与后世的国不同,还只是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统治者又都集中在那几个家族。
这一点五帝本纪当中尤为明显,五帝是谁?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其中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次子,舜,曲里拐弯的攀起亲来,也跟黄帝有亲,因为他的五世祖穷蝉,就明明白白的说明,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儿子。虽然到舜这一辈儿已经没落,但最终还是当了尧帝的女婿。
其后,传到夏,传到商,传到周,不管他们通过哪种方式得到江山,但,哪一个跟黄帝没点关系,总之呢,江山就在这几个家族当中换来换去,辅佐的官员呢,又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老子是官,儿子是官,孙子也是官,如此长久以往,结果就出来了,什么结果?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人群,相同的职业,自然就衍生出了相同的语言,以中原口音为基础的语言,后人称之为雅言,古代的普通话就这么来了。
二:有关普通话的奢望
原先疆域不那么辽阔的时候,普通话是不需要推广的,为嘛?
古代的普通话起源于上层,他们一辈辈传下来,自然很容易接受,也不需要怎么去刻苦努力地学习,但天子、官员之下的老百姓呢?这就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怎么个有关法?
老百姓自来以农耕为主,农耕意味着与土地有关,土地又是不会流动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老百姓一生当中,很少走出本乡本土,基本跟外界不会产生什么交流,偶尔跟外地来的商贩做做生意,打几个手势也就够了,哪里还需要专门去学习当时的普通话,更何况,学习需要成本。
这种成本,在知识被上层垄断,成为贵族特权的古代,尤其是上古,更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夏商以前,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通话推广的问题,普通话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交流。
后人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雅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语言,犹如后世欧洲流行的拉丁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贵族、官员才掌握的语言,被贵族、官员垄断,寻常老百姓即便有幸听到,也只是听个稀罕,根本不敢有别的心思,因为那是一种奢望,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没法改变的。
三:古代的文字下乡
西周建立之后,施行分封制,当时所谓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西周打周武王开始,分封子弟、贵戚、勋臣为诸侯,而且几乎涵盖整个儿天下。
从文化上来讲,后人将之称为文字下乡,什么意思?
字怎么通过这种分封带到地方暂且不论,单说雅言,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这些个诸侯下乡,到地方之后,又分封一批子弟、亲信当大夫,大夫又将他的子弟、亲信分封下去,分封到士,如此一层层向下衍申,普通话适用范围扩大,终于从天上掉到人间,从天上掉到人间有什么要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广东经济发达,导致广东话成了人们争相模仿的语言,那时候走到街上,能说一句毛毛雨啦就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现代人如此,古代依旧如此,雅言是有身份的人才说的话,那么,为了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人们便有意无意的开始模仿,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有了一定的基础。
恰在此时,春秋时期的孔子,孔老夫子非常合适地出现了,孔老夫子都干了些什么?
开私学,编校《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就是以雅言为标准,雅言这个概念,也是他提出来的。
开私学让普通老百姓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以雅言为标准编校《诗》、《书》、《礼》、《春秋》等,古时读书,首先提倡朗诵,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呢,就在这种朗诵当中,普通话逐渐流传开来。
史学家许绰云做过这样的统计,春秋时身份低微的人进入上层的,约占官员总数的26%,战国时达到了55%,几乎是春秋时期的两倍,为什么会如此呢?
跟古代普通话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春秋,孔子的学生子贡,在一年的时间内,山东、江苏、浙江,山西跑了个遍,游说鲁、齐、吴、越、晋,能的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天下搅个乱七八糟,战国,苏秦、张仪等,楚、燕、魏、齐、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为什么?如果没有雅言,没有西周初期的文字下乡,没有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他们说话,人家能听得懂吗?
当然,这时候的推广还是下意识的,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而这一情况,到汉武帝时期,才发生彻底的改变。
四:汉武帝如何推广普通话?
也就是说,西周实施分封制后,古代普通话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时尚,孔子办私学,编《诗》、《书》、《礼》、《春秋》,让普通老百姓有了学习古代普通话的机会,从而也造就不少人才,为用人制度从世卿世禄制转向士族大夫制,出现一批平民出身的政治精英打下基础。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大力推行郡县制,从而让士人进入朝廷成为主流,当时呢,秦始皇为了更多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除一统文字之外,还一统教材,编发李斯、赵高、胡毋敬等编校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并号召老百姓以吏为师,从官吏那里学习字的写法、释义、读音,客观上,为推广古代普通话做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制度虽然不错,奈何秦国国运太短,短短十二年即宣告灭亡。
致使好多改革半途而废,其中就包括推广古代普通话,当然,当时称之为与书同文并列的字同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汉朝,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面临什么状况。
西汉立国之初,以功臣、宗室为主干力量,吕雉之后又加了个外戚,汉文帝时期,功臣因自然规律的原因大部凋零,汉景帝时期,宗室也因自然规律的原因与朝廷反目,直至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功臣、宗室都靠不住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外戚,汉武帝上台之后尤其如此。
外戚虽然是一家子,但,她也是有私心的,而且私心还很重,对这一点,汉武帝是深有体会的,什么体会?
老祖母窦太后窦漪房怎么左右朝政,怎么替皇帝做主他是深有体会的,不然的话,心爱的韩嫣能死吗,况且,事事都依靠外戚也不利于平衡,本着这样的原则,汉武帝觉得,自己迫切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怎么来呢?
前124年,窦太后死,汉武帝亲政约十年之后,听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什么意思?
京城长安兴办太学,任用董仲舒等一班大儒为经学博士,大范围地传授五经,也就是孔子编校的《诗》、《书》、《易》《礼》、《春秋》,前面也说了,五经以雅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为标准,从此,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从国家层面上予以保障。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小小的太学,能对古代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什么作用呢,
五:太学的作用
别小看太学,在推广古代普通话方面 ,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且影响还极为深远,那么,太学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太学生,也就是博士弟子是怎么来的?自愿报名,招来的,考来的?错,太学生的录取方式是:地方郡县推举,而且还有数额限制,起初,一个郡至少50人,后来,觉得50人很不解渴,便发展到200人,1000人,甚至更多,如此一来,太学的规模逐步扩大,到东汉末年汉桓帝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0余人。
那么,这30000余人有什么作用呢?
太学生学成之后,一般有两个去向,学习好的自然是朝廷里当官,为天子服务,那么,学习不好的呢,当然也不能闲着,他们另有去处,哪里?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让这部分差生顶着太学生的身份回到原籍,回到原籍干什么,依旧两个去处。
第一个,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异地为官的原则,要求,地方郡守、县令必须用他郡之人,可问题是,外地人过来之后,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很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利于开展工作怎么办?
朝廷另一项很贴心的规定出炉了:属官必须用当地人。那么,这批当地人该用谁好呢?自然要以到过京城,会讲普通话,又熟悉地方事务的太学生为优先考虑对象了。
也就是说,太学生回到地方,照旧有可能进入官场,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实在没有这种运气,或者只想采菊东篱下的高人呢?
也不是没有活路,太学生的身份让他有资格教书育人,太学生在地方上可是了不起的存在,他们当老师,地方上有志于子女成才的家长,能不趋之若鹜吗,古人也会交智商税,更何况,给太学生叫智商税,是不会白交的。
如此一来,这些个太学生怎么着都不吃亏,成了地方上人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成了推广古代普通话的种子,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致使古代普通话越传越广,越传越广,逐步发展成唐宋以后的官话。
当然,几千年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但大体趋势就是如此。
所以,古代官员上朝,官当然是用普通话,加引号的普通话交流了。
古代官员上朝交流时,用方言还是普通话呢?
[官话(Mandarin)一词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语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雅言”,明清称“官话”,1909年开始称“国语”,1956年大陆开始称为“普通话”,而“官话”一词则被用来指代“官话方言”。]那么,官话是怎么出现的呢,因当时交通不便,地域之间交流少,天南地北人们聚集在一起,同处庙堂,各说...
古代官员上朝用什么语言交流
所以,古代官员上朝,官当然是用普通话,加引号的普通话交流了。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8111997904924892\/answer\/4478596677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举报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存在一种官方语言,称为“官话”。官话是古代中国官方的标准语言,用于朝廷和官方场合。皇帝和大臣在上朝时,都是使用官话进行交流的。因此,尽管大臣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在朝堂上,他们都会使用官话进行沟通。2. 古代的官话是如何形成的?古代的官话形成于长...
古代历史上,皇帝说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
古时候上朝讲的是「官话」。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才有的。古时的普通话变迁为:雅言 — 通语 — 正音 — 雅音 — 官话 — 国语 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
古代皇帝上朝讲的是普通话吗?
当然不一样`古代有官话,是全国流通的官方语言。当官的都要学着说,更不用说皇帝了。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南方方言区有一个唯一的地方说话有儿化音,那就是杭州。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北方的的官员来到这,大家伙不是说杭州话,还是必须得说官话。就形成了杭州方言也被儿了 ...
古代上朝说什么语言
看朝廷在哪了.汉朝,唐朝,都是在长安,官话就是 陕西话。明清都城在北京,官话就是北京话。现代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来的。
古代皇帝在上朝的时候和大臣商议怎么交谈啊?
1.宋以前,大臣可坐着和皇帝交谈,宋开始,大臣需站着和皇帝交谈,明开始,大臣需跪着和皇帝交谈 2.天南地北的官员用“京话”与皇帝交谈,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各朝的"普通话"不尽相同,如唐代与清代就大不相同
揭秘:古代大臣上朝时是说普通话吗?
而且也普及到了近五分之四的民众。其实,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有统一的标准音,只是对官员有一定的要求,并没有强求老百姓去学习。只是雍正推广在推广官话这方面,是先秦以来波及面最广的一次了。而且古代皇帝和大臣交流也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如果有个别解释不清楚的,也会用文字来具体说明。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时和满口方言的大臣怎么交流呢?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周朝(距今约3000多年)就已经出现了在宫廷中使用的雅言,雅在古代就有合乎规范之意,也就是说当时的官话体系就已经出现了,西汉时写成的《毛诗序》里面就指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当然这是指当时流传的诗歌,但是也可以看到,地方上流行的风和朝堂上...
古代的官员哪里人都有,上朝的时候说什么话呢?
顾名思义,“官话”是官话,即朝廷的大臣们讨论政治事务。夏天上季还没有官话,交流很不方便。为了缓解这个问题,西周时期发明了所谓的官话。入官话要先学官话,不仅要学,还要学静学。否则,两党的关系就不好了。皇帝对你有意见。当然,普通话与普通话不同。不通话名义上是统一的语言,但普通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