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是跌宕起伏的。
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皇太极死后,福林是怎样顺理成章做皇帝的
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
多尔衮为什么要拥立福临,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宸妃所生的八皇子,曾被立为皇嗣,只可惜,早年夭折;再往后推的话,那九皇子福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嗣的人选了。这一点,让福临在名分上有了优势;其二:利益使然 另外一点,看看五位妃子的出身。虽然她们都隶属于博尔济吉特氏,但并非来自同一部落。而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庄妃布木布泰三人不仅都来...
皇太极去世后,长子不继位,为什么是6岁的九子继位?
多方势力相持不下,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妥协的方式,让皇太极九子福林继位,多尔衮摄政。当时福林才6岁,朝中大事基本要多尔衮帮忙处理,可以说多尔衮只是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这番妥协,各方势力才安静下来,满清朝廷也恢复了秩序。可以说,福林能够继位有很多的运气成分中,豪格失势,他年幼需要多...
皇太极去世后,长子不继位,为什么是6岁的九子继位?
多方势力相持不下,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妥协的方式,让皇太极九子福林继位,多尔衮摄政。当时福林才6岁,朝中大事基本要多尔衮帮忙处理,可以说多尔衮只是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这番妥协,各方势力才安静下来,满清朝廷也恢复了秩序。可以说,福林能够继位有很多的运气成分中,豪格失势,他年幼需要多...
清初牛人那么多,为什么仅仅6岁的福临可以成为皇帝?
自己想上位的话,实力又不怎么够。然后他就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那就是找一个皇太极的小儿子继位。这样自己比较容易控制他,而且大部分人也没法反驳。所以这样在他的支持下皇太极的第9个儿子,只有6岁的福临就登上了帝位。不过还好,多尔衮死得太早,不然的话,整个清朝的历史估计就要被改写了。
中国历史上,皇太极死了之后多尔滚就没一点要当皇帝的想法吗,傻啊。
当然不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拼了命的想当皇帝,但是因为他与另一个皇位候选人豪格条件都差不多,谁也不服谁;后来在孝庄的调节下,双方都作出让步,谁也不当皇帝,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当皇帝,毕竟当时清朝的江山还没到手,多尔衮的让步避免了清朝陷入内乱,也是顾全大局嘛,顺便提一句,豪格后来被多尔衮...
主动投入敌人怀抱,未生一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清朝第一位皇太后?_百度知 ...
不过也正因为她没有儿子,才会让自己的侄女嫁给皇太极,后来孝庄皇后就生下了福林,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几年后,皇太极做了皇帝,她自然就成为了皇后,成为清朝第一个入住清宁宫的皇后,不过这种生活没过多久皇太极就去世了,他们拥立福林为皇帝,而她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后。
顺治皇帝是如何登基的?舜帝的早期经历是怎样的?
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公开皈依禅宗的皇帝。传记早年她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母亲是永福宫庄公主,即孝庄皇后。武庚八月,皇太极猝死。因为没有留下子嗣,这次意外之后,他和多尔衮、萨里王子、长子苏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竞争者势均力敌。精明的多尔衮提出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做皇帝,霍旭德...
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上,是品德高还是无奈?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便成了新皇的有力竞争者,但是多尔衮并没登基称帝,而是辅助年仅6岁的皇侄福临即位。彼时清朝入关,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但是南明势力依然不容小觑,一统天下的战争仍在继续。这个时候如果多尔衮篡位会引发...
清朝继承皇位的大多不是皇长子,这是为什么?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是一位战功卓越的大将。本来皇太极早逝,其他兄弟年幼,豪格继位顺理成章。但是这位狂躁粗鲁在皇太极生前不得父亲喜爱,其生母又出生卑微,也没有强大的母族支持,加上当时的满族皇位继承嫡长制和忠君观念还很薄弱,豪格的嫡长子身份没有很大的优势,且他在战场上骁勇却并不能在波云诡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