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上面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请你课外收集一下相关的资料,并简单的记述下来,你也可以收集其他科学家的事迹,记下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

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人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布鲁诺(1548—1600)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

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
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
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
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
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
诺贝尔 炸药 炸死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献身科学 造福人类——记中国留美科学家郭申元

“他是一个总在琢磨新点子的科学家,一个十分称职的丈夫。”他的妻子欣欣说。“他从小热爱生命科学,16岁就发表研究论文,从上海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在复旦学习的一年半里,他翻译发表了20余篇论文,编译一本介绍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展最新成果的专著。”他的年迈的父母回忆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查尔斯·理查森认为,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威斯评价道:“他在我们这里的教授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是我的实验室中最好的博士生。”

这就是郭申元,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学子。在美国辛勤奋斗10载,对生物化学科学研究前沿———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就在他满怀信心向科学高峰迈进之际,凶恶的肝癌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

郭申元199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从大学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研究方向是遗传物质DNA主要构成物质的合成和复制。1998年3月,他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生化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受到了美国许多分子生物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后,郭申元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享有盛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理查森是他的合作教授。在哈佛,郭申元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研究课题DNA解旋酶的作用机制。DNA解旋酶是国际生化界极为关注、众所求解的领域,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实验,郭申元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鉴定出起解旋酶功能的蛋白质部分,为解旋酶晶体的制备成功以及三维结构的测定奠定了基础;他对解旋酶和引发酶这两种重要复制酶的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连接位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是世界上首次揭示此类解旋酶的结构,为开发新一类治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郭申元4年内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细胞》、《国际生物化学学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5篇论文,第六篇也即将问世。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令同行佩服不已。

郭申元在美留学期间,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基础科学研究,对自己心爱的事业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获得了“全美优秀生”的称号。1996年成为只有美国主要大学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荣誉学术团体PhiKappaPhi的终身会员。他本科毕业时,曾有美国公司向他提供薪水不错的工作,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深造。理由很简单:“我来美国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学本领。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郭申元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从住处到实验室,实验室到住处。午饭、晚饭都是在实验室解决。干到深夜两三时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

今年初,郭申元经历了肝脏被切除80%的大手术之后,稍待体力和脑力恢复,就让妻子帮他整理资料、修改论文。随后不久,他再度踏进了实验室大门,开始新的科研设计。他的身体本来恢复很好,一家人十分高兴。可是,2月下旬,病魔再度“造访”,郭申元又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郭申元自己是研究征服癌魔的专家,深知癌症的厉害,但他以极大的毅力面对癌魔。住院期间,他乐观、豁达,极力安慰自己的妻子、老父、老母,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在病床上还与同事讨论科研的进展。哈佛有位教授称赞道,郭博士的行为“保持了一位科学家的尊严”。他在病床上对妈妈说:“这10年来,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当好一名生命科学家努力奋发,刻苦读书和研究。我没有浪费过1分钟,我很开心,活得实实在在……”

郭申元在美国学习生活了10年,一直忙于搞科研,根本抽不出时间回上海一趟。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最后的心愿是:“我想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看看故乡的亲人。我死也要死在中国。”今年3月23日,在多方热心人帮助之下,郭申元在妻子和妈妈护送下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5天之后,他带着一片眷恋离开了人世。

郭申元博士英年早逝令人们惋惜不已。驻美中国工作人员以及华侨、华人、留美学人纷纷表示沉痛哀悼。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徐敦潢说:“郭申元博士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是数以万计在美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波士顿地区中文报纸《波士顿纪事报》发表了题为《为人类做贡献,为科学献青春》的近4万字的长篇通讯,纪念郭申元博士。

哥伦布
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

彭加木
关于罗布泊有好多神秘的传说,罗布泊,三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单单的地域名称。有一段文字对她的描绘非常贴切:“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当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加木的遗体。
26年来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但是也一直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希望能尽快找到他的遗体,给我们的科学家一个隆重的葬礼,也给他的家人一个心灵的安慰。
我们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才有了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
彭加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野口英世
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由于传染上病毒,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利赫曼和雷电
郭申元生前的良师益友、哈佛大学医学院吴柏林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申元是一个爱因斯坦、陈景润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学者在美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申元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写出了让人敬佩、让人流泪的篇章。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1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

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人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布鲁诺(1548—1600)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

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
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
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
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
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
诺贝尔 炸药 炸死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献身科学 造福人类——记中国留美科学家郭申元

“他是一个总在琢磨新点子的科学家,一个十分称职的丈夫。”他的妻子欣欣说。“他从小热爱生命科学,16岁就发表研究论文,从上海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在复旦学习的一年半里,他翻译发表了20余篇论文,编译一本介绍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展最新成果的专著。”他的年迈的父母回忆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查尔斯·理查森认为,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威斯评价道:“他在我们这里的教授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是我的实验室中最好的博士生。”

这就是郭申元,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学子。在美国辛勤奋斗10载,对生物化学科学研究前沿———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就在他满怀信心向科学高峰迈进之际,凶恶的肝癌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

郭申元199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从大学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研究方向是遗传物质DNA主要构成物质的合成和复制。1998年3月,他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生化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受到了美国许多分子生物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后,郭申元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享有盛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理查森是他的合作教授。在哈佛,郭申元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研究课题DNA解旋酶的作用机制。DNA解旋酶是国际生化界极为关注、众所求解的领域,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实验,郭申元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鉴定出起解旋酶功能的蛋白质部分,为解旋酶晶体的制备成功以及三维结构的测定奠定了基础;他对解旋酶和引发酶这两种重要复制酶的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连接位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是世界上首次揭示此类解旋酶的结构,为开发新一类治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郭申元4年内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细胞》、《国际生物化学学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5篇论文,第六篇也即将问世。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令同行佩服不已。

郭申元在美留学期间,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基础科学研究,对自己心爱的事业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获得了“全美优秀生”的称号。1996年成为只有美国主要大学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荣誉学术团体PhiKappaPhi的终身会员。他本科毕业时,曾有美国公司向他提供薪水不错的工作,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深造。理由很简单:“我来美国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学本领。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郭申元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从住处到实验室,实验室到住处。午饭、晚饭都是在实验室解决。干到深夜两三时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

今年初,郭申元经历了肝脏被切除80%的大手术之后,稍待体力和脑力恢复,就让妻子帮他整理资料、修改论文。随后不久,他再度踏进了实验室大门,开始新的科研设计。他的身体本来恢复很好,一家人十分高兴。可是,2月下旬,病魔再度“造访”,郭申元又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郭申元自己是研究征服癌魔的专家,深知癌症的厉害,但他以极大的毅力面对癌魔。住院期间,他乐观、豁达,极力安慰自己的妻子、老父、老母,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在病床上还与同事讨论科研的进展。哈佛有位教授称赞道,郭博士的行为“保持了一位科学家的尊严”。他在病床上对妈妈说:“这10年来,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当好一名生命科学家努力奋发,刻苦读书和研究。我没有浪费过1分钟,我很开心,活得实实在在……”

郭申元在美国学习生活了10年,一直忙于搞科研,根本抽不出时间回上海一趟。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最后的心愿是:“我想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看看故乡的亲人。我死也要死在中国。”今年3月23日,在多方热心人帮助之下,郭申元在妻子和妈妈护送下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5天之后,他带着一片眷恋离开了人世。

郭申元博士英年早逝令人们惋惜不已。驻美中国工作人员以及华侨、华人、留美学人纷纷表示沉痛哀悼。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徐敦潢说:“郭申元博士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是数以万计在美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波士顿地区中文报纸《波士顿纪事报》发表了题为《为人类做贡献,为科学献青春》的近4万字的长篇通讯,纪念郭申元博士。

哥伦布
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

彭加木
关于罗布泊有好多神秘的传说,罗布泊,三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单单的地域名称。有一段文字对她的描绘非常贴切:“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当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加木的遗体。
26年来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但是也一直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希望能尽快找到他的遗体,给我们的科学家一个隆重的葬礼,也给他的家人一个心灵的安慰。
我们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才有了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
彭加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野口英世
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由于传染上病毒,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利赫曼和雷电
郭申元生前的良师益友、哈佛大学医学院吴柏林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申元是一个爱因斯坦、陈景润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学者在美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申元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写出了让人敬佩、让人流泪的篇章。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死!”

指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牛顿
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
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哥白尼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他弥留之际,才在病榻上见到了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样书。
尽管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公布后,受到社会上宗教势力和守旧的人们的污蔑和攻击,甚至于信仰宣传这一学说的人也被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但是哥白尼的学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就像是黑暗夜空中闪烁的巨星,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邓稼先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后被誉为"两弹一星"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7日,逝世于伦敦郊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回答者:知道也不能说 - 经理 五级 1-23 20:14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第2个回答  2009-05-03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贝多芬的事迹!!!!!!!!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根据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第3个回答  2009-04-26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光辉成就的“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后来就有了“ 罗庚慧眼识景润”的佳话。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陈景润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几度寒暑的艰苦努 力, 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然而,陈景润付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用掉的演算草稿纸可以装满几个麻袋,并且积劳成疾。即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仍锲而不舍 地耕耘着。陈景润在数论中其他著名问题,如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等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 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 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 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 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国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第4个回答  2009-04-23
邓稼先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后被誉为"两弹一星"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7日,逝世于伦敦郊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回答者:知道也不能说 - 经理 五级 1-23 20:14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明星上的一颗微尘这篇课文的观点是什么?
观点是赞扬了华罗庚谦虚、真诚、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明星上的一粒微尘》全文: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这好比在明星...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的意思是什么?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即使他在人群中显得特别耀眼,如同明星般璀璨,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仍然存在着微小的瑕疵或不足。在人们的想象中,明星总是光彩照人,完美无缺的。他们因为才华、外貌或其他方面的优势而受到众人的瞩目和崇拜。然而,就像天空中的明星也会受到尘埃的遮挡一样,再完美的人...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阅读答案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阅读原文: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华罗庚读完...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阅读答案?
有一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北京参加数学研究会时,他收到一封来信。信上说:“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这本书,觉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发觉书里有一个问题的()是错误的。如果把这本书比做一颗明星,那么,这个错误就好像一粒‘微尘’,希望能予以更正。”1.在括号里填入合...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中的明星和微尘分别指什么?具体点。
“明星”指华罗庚写的《堆叠素数论》;“微尘”指书里有一处计算错误。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这...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中赞扬了华罗庚和陈景润的什么品质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中赞扬了华罗庚知错就改、善于发现人才的品质,赞扬了陈景润敢于提出自己观点的品质。《明星上的一粒微尘》是小学六年级下册语言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明星指的是华罗庚写的《堆叠素数论》,微尘是指书里有一处计算错误。这篇课文讲述了还是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陈景润写信提出了华罗庚书里的一处...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那么,这个错误就好像一粒‘微尘’,希望能予以更正。”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核算 计算 )2.这里的明星和微尘分别指什么?答案: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觉书里有一个问题的(计算)是错误的。明星比喻《堆叠素数论》这本书,灰尘比喻书中的一个问题的计算错误 ...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中明星和微尘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中明星和微尘加引号的作用是特指。“明星”指的华罗庚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微尘”指的是著作中的一个错误。明星是华罗庚的突出业绩,微尘是著作中的一个小小污点,像一个小瑕疵一样。《明星上的一粒微尘》是小学六年级下册语言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还是普通中学青年...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陈景润的信有哪三层意思?
1、微尘是人们对华罗庚印象的转变。2、明星是华罗庚的突出业绩,微尘是华罗庚人生的一个污点。3、明星指的华罗庚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微尘指的是著作中的一个错误。“明星上的一粒微”出自陈景润(当时为普通中学青年)写给华罗庚的信:我读了您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阅读答案
1. 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核算 计算 )2. 这里的明星和微尘分别指什么?答案: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觉书里有一个问题的( 计算)是错误的。明星比喻《堆叠素数论》这本书,灰尘比喻书中的一个问题的计算错误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