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楼梦》诞生至今几百年,从脂砚斋的点评,到近代各种红学学派林立,中国学者对其研究从未停止,我们不免会问,这不就是一本小说吗,虽然很优秀,但研究几百年,是不是太夸张了,《红楼梦》到底有什么值得研究之处?
鲁迅先生所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书中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也不在于曹雪芹没有留下故事结局,而在于《红楼梦》的书写形式,开启了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先河。
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说,《红楼梦》又打破了哪些传统呢?
不同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书的开篇,就引入了一块石头,乃是女娲补天之时剩下的一块,被弃于大荒山青埂峰,岂知这块弃石经过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因自己本是补天之石,却因无材被弃,它感到惭愧,成日自怨自艾。
一日,石头遇到一僧一道两位仙长,听说了人世间的荣耀繁华,便动了凡心,乞求仙长带自己去人间游历一番。随后仙长施法,把石头变成了一块适合佩戴的美玉,并刻字其上以显其宝贵,一番准备完毕后,仙长把石头(通灵美玉)携如袖中,飘然而去。
不知过了几世,又有一个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石头记》的故事,便从此展开。
这块石头,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因此有人说,整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石头是小说的叙事者,但整体上来看,石头虽然有作者的影子,但书中还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要叙事方式。
传统小说纯以第三人称叙事,讲述者是和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分离的,仿佛开了上帝之眼,对所有事情全知全能。而《红楼梦》的叙事者(石头),本身就存在于故事当中,它就如同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石头的视角与故事人物的经历是混杂交融的。
因此,《红楼梦》的叙事形式,既不是纯粹的第一人称,也不是纯粹的第三人称,而是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滑动,三中有一,一中有三。
这就是《红楼梦》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也是其叙事方式最大的特点。
叙事视角多元化
既然叙事方式有变化,那叙事的视角肯定也不固定,有时候,叙事者打开上帝视角,一切尽在掌握中,这是传统小说留下的痕迹;有时候,视角切换到某一个人物的内部去叙述,然后再回到外部视角,这种人物内心视角,也是大部分小说会采用的叙述方式;但最妙的是,《红楼梦》有时候会跳脱出整个事件,转移到一僧一道、警幻仙子的视角去叙事,这一点就非常难得,作者若没有深厚的功力,是绝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红楼梦》的叙事视角是多元化的,这也是和传统小说不一样的地方。
突破传统道德观念
在传统小说中,有一个弊病,故事中人物的道德观念是不能突破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好人有千般好法,恶人有万般恶处,但传统道德观念是一根准绳,在此之上则为好,在此之下则为坏。特别是在古代,脑洞再大的故事,也不敢稍有触碰这根准绳。
但《红楼梦》打破了这一传统,它纯以艺术家的审美来塑造人物,以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来反映生活,这就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再是单一和谐的,而是独特复杂的,整部书中描写了几百人物,各有个性绝不重复。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贾宝玉了。
宝玉有着特殊的出身,从书中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出,宝玉原本是神瑛侍者,这神瑛侍者实际上就是那块石头,这是警幻仙子给它起的名字,石头变成了通灵宝玉,成了贾宝玉的私人物品。简单梳理一下,神瑛侍者变成了贾宝玉、石头变成了通灵宝玉,但石头本就是神瑛侍者,那么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
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因生气把通灵宝玉摘下扔到地上,吓得贾母连呼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你该知道为什么一块玉是人的命根子了吧?
石头本是顽石,化为玉后,仍是假玉真石,本性还是顽劣,贾宝玉与其合二为一,本质上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其父贾政说贾宝玉是祸胎、孽障;凤姐儿说“他不是我们这里头的货”;连小厮兴儿都说他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男子。
因为在封建正统的观念里,读圣贤书走上仕途,才是正常男人该走的路,但贾宝玉对这些所谓的正统都予以了否定,他追求的是理想世界、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他又被深深地禁锢在封建社会中,他的追求和理想都是有限的,不论他怎样厌恶所谓的科举仕途,但他也必须遵从父亲的命令,该背的书还是要背熟;对下可以不在乎封建礼数,对上却必须要礼数周全。
最后,贾宝玉面临家世衰落、情人离世等等惨剧,终于悬崖撒手,似乎此时他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价值,随着一僧一道出走,回到了大荒山青埂峰——真石由此而来,假玉回归于此,一场轮回,也算圆满。
贾宝玉摒弃了传统的经世致用的道路,他不断与毫无生机的封建社会发生冲突,甚至排斥男性世界,陷入女性意识中无法解脱出来,并认同自己的思想和群体,反而体现了双性共存之美。
你看,贾宝玉这一人物的塑造,完全脱离了传统意识的束缚,打破了传统道德的束缚,书中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可谓惊世骇俗。
曹雪芹就真敢写,而且写得妙,写得完美。
《红楼梦》不写国家大事、也不写爱情小事,只写日常琐碎,却不让人感到厌烦,反而让人觉得真实;书中没有完美的英雄,让人爱不起来,也没有极端的恶人,又让人恨不起来,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也是对传统小说的突破,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吧!
鲁迅说《红楼梦》打破传统,《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哪?
总的来说,《红楼梦》的叙事视角是多元化的,这也是和传统小说不一样的地方。突破传统道德观念 在传统小说中,有一个弊病,故事中人物的道德观念是不能突破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好人有千般好法,恶人有万般恶处,但传统道德观念是一根准绳,在此之上则为好,在此之下则为坏。特别是在古代,脑洞再...
读名著在某些情况下比看名著电视剧更有意义,《红楼梦》的精髓是...
鲁迅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提到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红楼梦》堪称清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赏析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许多细枝末节上都能够体现出来。 扩展资料: 1、红楼梦简介 (1)《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2)《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
《红楼梦》有哪些文学价值?
(2)《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心、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所以他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国际评价 1、英国 (1)1892年,裘里《中国小说红楼梦》译本“序”:作为一个学生,我必须置身于《红楼梦》的巨集丽的迷宫之中。 (2)1910年版《大英...
红楼梦二律背反的两难
《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作品”,除了有伟大的思想,还得益于伟大的结构。余秋雨先生称之为“无结论的两难结构”。“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伟大作品不清晰、不简明的意涵,正是艺术家想得最多却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所在。”这种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也可称之为...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有那些?
1、《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息图像。仅就其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就有诗词歌赋、历史名人典故、神话、医学、心理学、人文地理、礼仪典制、园林艺术、饮食烹调……几乎无所不包,其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琳琅满目,俯拾皆是。2、《红楼梦》再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
曹雪芹为什么可以写一部红楼梦就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呢?他有什么过人之...
鲁迅说传统的写作方法都被打破,就是《红楼梦》不是像他以前的那些作家们采取单线式叙述,而是随着整个情节的进行,各个故事纷繁交错,互相印证。所以说《红楼梦》的出现对中国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简单举个例子,我们看《武林外传》,其编剧宁财神在《武林外传》的剧情创作中就明显可以看出...
《红楼梦》文学价值在哪?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是当时说书艺人的底本,拟话本则是文人对说书人话本的再加工或仿照话...
《红楼梦》不同与其他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价值【急】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 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
都说《红楼梦》好,你知道它好在哪里吗?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谱写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我认为红楼们中正是由这条主线为线索,进而引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他们心中不可化解也不能化解的事实矛盾,这样写也能自然而然的让读者心中能够预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