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习惯处理的民事案件

如题所述

随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颁布,《民法总则》将废止。

《民法典》固然规定了一些人们的行为准则,但是也有可以选择的任意性规范。为了避免某些错误,需要对民法总则的问题处理规定有所了解。那么,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如何?为此,小编在下文中整理了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定:

(一)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解读:本条明确习惯作为法源的合法性,但在无法律或习惯可供适用时,并没有规定法官可以基于公平正义理念,依据法理作出判决。这条规定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法院审判“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依法独立审判原则,没有赋予法官的造法职能。

(二)第十一条 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民事纠纷调解的原则有哪些?

(一)态度和蔼,把握调解主动权

对待当事人要态度和蔼,让当事人对你有一种亲近感,让当事人打消对你的顾虑,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当事人才会跟你说实话。立案时就要了解当事人的诉求,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当事人情况,摸清当事人的心理,了解当事人想什么,要做什么,做到知己知彼,占据主动,调解时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做好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但在立案中说话不能太随意,热情接待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事人急你一定不能急,适当控制当事人的情绪,有理有序开展工作。在立案时就要进行调解说理,为调解工作打下伏笔。如果立案工作做得好,调解工作就顺畅多了。

(二)熟悉案情,理顺调解思路

要审理好一个案件,审判人员在庭前就要熟悉案件、卷宗、案情。特别是在基层法庭,当事人起诉后,往往要找审判人员讲一讲自己的理由。其实这对法官调解案件也是一种帮助,双方各说各的理,有些问题原告不说的,被告会说,一些相对简单的案件在庭前就被法官所熟悉了,调解时法官就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对当事人的谈话要耐心倾听并作好记录。

要理顺调解思路,不同的案件,调解侧重点也不同,案件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无论是在庭前调解还是在庭后调解,法官在做调解工作前要对案件进行全面梳理,制定一个粗略的调解方案,首先将案件的主要矛盾点予以定位,同时对定位的矛盾点,要与全庭或者合议庭全体人员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后再进行调解。如果在达不成共识的情况下调解,有可能会出现反差,特别是当事人在咨询不同的审判员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案件处理方法,使当事人听后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产生对主审法官的不信任,认为主审法官在欺骗他,甚至对案件存有侥幸心理,时刻盼望着案件会有转机,对主审法官的调解表现出不积极或者敌对,不利于案件的调解处理。

(三)遵循法定程序,做好调解准备工作

审理一起案件,必须要注重程序,程序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如果程序出错,当事人就会咬住法院不放松,程序违了法,案件就会审理不公,一个案子在程序上做得公正,对案件审理就会有很大帮助。当事人打官司,往往在针对对方当事人无有力证据时,或自己感觉法院有偏袒之嫌疑时,他就会对法院或有关法官有意见,法官做调解工作难度就增加了,特别是个别律师可能会当事人说法院程序如何违法。如果是这样,调解工作就会失败,不得不通过判决结案。

调解准备工作必须扎实,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好,证据充分详实,调解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特别一些需要评估、鉴定的案件,一定要及时做好这一基础工作,才能给当事人一个公信力,信服感,使在当事人在调解工作中都无话可说,并对证据予以认可,这对案件审理工作帮助很大。如果不及时鉴定将错过鉴定最佳时期,甚至造成无法鉴定的后果,会造成案件审理工作的被动。

(四)多做简易调解工作,注意调解言词

庭前调解是最好也是最简单实用的一种方法,法院的调解原则是查明事实、分清事非,案结事了。笔者认为:在庭前调解中,不必太认真,一定要分清谁是谁非,而应该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只要调解程序、调解内容不违法,不违反双方自愿的原则就好,特别是双方当事人比较熟的,或有的当事人跟审判人员也比较熟悉,最好不要过分认真,事非当事人自己心里都有数,所以调解人员也不要过分强调事非曲直,适当的“装糊涂”,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当事人说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太直接,他们怎么说都行,但审理人员说话必须讲究分寸了。法官是否对当事人以诚相待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语言的表达既可以充分展现法官的能力,又能体现法官的修养,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法官与当事人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个案件,不同的法官来审理,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都是语言表达的作用。简易调解时最好不要直入主题(讲案件)。而应该先对当事人嘘寒问暖,跟当事人讲一些生活和工作的事情开始。这样使调解气氛融洽,有助于拉近当事人和法官的距离,避免调解起来气氛紧张,伴随着言语的沟通,最终达到让法官的话在当事人心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双方当事人都在场,法官不要与任何一方当事人有亲密的语言,更不可对一方当事人进行严厉批评,让当事人产生错觉,认为法官与另一方当事人有特殊的关系,不利于法官对案件的调解。

在出现《民法典》规定没有法定的处理民事纠纷的规定的情况时,需要按照公平原则处理,若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应当适用其规定。在遇到民事纠纷时为了缓解司法压力,一般来说,需要第三方介入调解,第三方需要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整理思路后,才能开始做调解工作。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民法典》只用了两条法律规定了处理民事纠纷的原则,但是,根据这两条法律就衍生出了众多原则。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遵循公序良俗原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法官在哪些情况可以使用民事习惯裁判案件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符合这一原则的民事习惯才能作为判案依据。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对民事习惯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能够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这种审查是基于民事习惯是否符合我国的法律精神,而这一过程是抽象的。为了确保民事习惯能够成为裁判依据,需要制...

依据习惯处理的民事案件
(一)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解读:本条明确习惯作为法源的合法性,但在无法律或习惯可供适用时,并没有规定法官可以基于公平正义理念,依据法理作出判决。这条规定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法院审判“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依法...

民法典第十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条内容: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款主要是对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可以适用习惯作为裁判依据的规定,该规定既是对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可以适用习惯的自由裁量权的授予,也是对法官以习惯作为民事裁判依据适用的限...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怎样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事纠纷有四种解决途径和解、调解(诉讼外调解)、仲裁、诉讼。需要明确的是此处的调解是指诉讼外的调解而不是法院调解,而法院的调解属于诉讼途径。和解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字就是协商。但是和解属于双方的协商,这个不同...

简述在民事审判中运用民俗习惯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也有的法官认为,民俗习惯可以用,但只能在法官调解案件时使用,认为“存在未必合理,有法就应依据”。因此,转变一线法官长期形成的僵化、固执的执法理念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三、审判实践中运用民俗习惯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民俗习惯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某些民事案件,国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民俗习惯有具体...

我国民法典第十条的效力依据
法律主观:一、民法典第十条属于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本条规定,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在处理民事纠纷时,首先应当依照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广义的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

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
一、相关法律依据:1、第8条规定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存在遵守法律规定、遵守公序良俗两项要求。不得违反法律是首要要求,但法律总是滞后的,因而辅之以公序良俗,以实现民事主体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2、第10条是关于处理民事纠纷依据的规定,即民法法源,指法律适用过程中裁判依据的来源,...

怎样理解“民事有法律则依法律,无法律则依习惯,无习惯则依法理...
民事问题,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这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一项较普遍的规定.该规定为法官解决法律漏洞提供了明确指导与具体途径,即法官可以在缺乏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依据习惯与法理等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来处理案件。需要注意、这条规定仅仅是民法中的规定,在刑法中则坚持罪刑法定,不...

什么是民事案件的定义
法律分析:民事案件是指审理私人之间民间争议的案件。除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之外,都属于民事案件。具体包括:合同纠纷案件、劳动纠纷案件、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财产权属纠纷案件、商业纠纷案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等。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

民事纠纷算违法吗?
法律分析:不属于,违法犯罪案件属于刑事案件,要由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而民事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并属于违法犯罪案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条 【法律适用】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十一条 【优先适用特别法】其他法律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