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学的关系

如题所述

1【口头文学】 (即民俗文学)
口头文学是与正统文学相对的一个的概念,历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然而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点,所以都是真正属于普通民众的文学。口头文学一般很难确定其具体作者,绝大部分为群众集体创作。它主要依靠人们的口头相传,大多不入文学典籍,也很少有评论家参与评论。在流传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内容及形式经常发生一些变化,甚至衍生出许多版本。

口头文学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它是民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毫不矫揉造作;它直抒厚重胸臆,活泼生动,老少咸宜,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内容。

尽管口头文学在文学大家庭的地位并不显赫,甚至略显卑微,但稍微了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文学最早的样式其实就是口头文学。因为上古时期,在文学产生之前,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通过口头的交流。久而久之,一些简单的文学样式就随之慢慢产生。文字出现后,上古口头文学的一部分逐渐固化为书面文学,口头文学开始分化,有些仍流传于民间,有些就开始变为形式各异的书面文学。口头文学往往与社会主流价值现念多有不同,在正统文学产生后,人们渐渐把口头文学搁置在一个偏僻的,历代文人雅士们往往用一种不屑的眼光看待它们,使他们长时间蒙上灰尘,遭受冷落,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学功用。然而,躲进文学世界一隅的口头文学,并没有因为正统文人的不屑而消亡,而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心口上,因拥有最为宽广肥沃的文学土壤,而不断发展、流传和繁荣。

众所周知,文学是生活的再现。口头文学则是根植于村头田畔的家常“故事”,“渔樵闲话是史诗”,口头文学本身即是一部历史,它不但能够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能够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正直朴实、勤劳的性格特点。

常见的口头文学的样式,有打油诗、对联、绕口令、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民谣、笑话等。每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与内涵,都是民俗文化应了解的内容。
2【民间文学】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特徵 口头性 由於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徵。 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於创作和流传过程中。

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於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於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徵。

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於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后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於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於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象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於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徵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徵。 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於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於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至於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於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於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於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於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徵,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这些特徵,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徵,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

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於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

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於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於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由於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袖人物。

有的作品描绘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超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有著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成员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优越的艺术性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於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中国近年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很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於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

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於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后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一般专业作家的文学、艺术,也大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它的反映并对它起著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在这一方面,民间文学却有著自己的独特性。民间文学,由於它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比那些数量有限,特别是过去时代的专业作者,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确。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

它更紧紧地黏贴著生活。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著人民,培养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过去有些资产阶级的学者,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没有文化、没有教养阶级的产物。

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他们高尚的教养和珍贵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种教养和文化尽著庄严职责的教本。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过去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许多方面,特别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这两种文学,已经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东西。自然,它们彼此还是有多方面的关系的。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大约在“野蛮阶段”的中期),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传说、歌谣之类,大抵已经产生了。这主要是氏族或部落大众所产生和共有的文学。它即使有初步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带有某些专职性质的管理者兼作者,如早期的巫师、祭司之类,但在思想和艺术趣味上也是和氏族或部落的一般成员密切联系著的。

阶级社会形成之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诗文作者如屈原、宋玉等,稍后也出现了。这就使文学日益书面化,越到后来越和“原始文学”的传统(口头性等)距离远了。但是在上层阶级的专业或半专业的书面文学产生、发展的同时,广大的下层人民,主要是农民,还有工匠等,由於所处的社会地位,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他们基本上仍然沿用著以口头语言为表现和传播工具的传统,并且随著社会生活的前进,或大或小地变化著。从个别作品或体裁说,还有著新生和死亡的现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其实中间还有一种市民阶级的通俗文学,这里暂且不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以及近代的半封建社会里,它们的性质和面貌已经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不免形成那种对立或对抗的状态。 但是,这只是事实的一方面,尽管也许是主要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它们两者又互相影响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例如汉魏、六朝的民歌及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包括寓言、笑话),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成为这方面文学的一部分;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和传奇、笔记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有的学者曾经指出这种影响,对某时期的专业作家文学起了一种“拯救衰弊”的作用。至於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加常见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它往往通过市民文学的渠道),虽然和前者比较起来,这种影响是微弱的。 到了现代,由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的关系也有新的发展,它们互相影响的地方更多了。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两者完全合流的程度。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也存在著互相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东南西北各省、区,居民除汉族外,差不多都居住著少数民族。

汉族人民数量多,文明发展也比较早。但它不是一开始就是单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断融合了许多本来各自独立的部落、部族,到后来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在它的整个文化的形成中,已包含著本来各自独立的、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分。同时在汉族本身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和许多周围还未同化或未完全同化的民族共同存在著,并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这种过程一直延续到现代。因此,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著、联接著。尽管彼此都有独有的基本部分,但大都有接受影响,形成彼此民族间的共同色彩的部分,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例如汉民族的一些著名故事,如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山伯与英台故事等都相当广泛地被吸收入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宝库中。

汉族民歌中的某些常见的形式如四句头山歌等,也为一些兄弟民族所采用。又如中国现代流传的民间故事,如灰姑娘型故事,很早就已经被记载在汉籍里,而较早的流传地却是壮族地区。问活佛型故事现在流传於汉、藏各民族间,但从它的来源说,恐怕早期应该流传於藏族。有些民间文学体裁和创作、演唱形式,已经成为若干民族不可分离的共同文化财富。例如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流行的“花儿”和花儿会。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并不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和改造、加工的。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它与那些犟迫接受的文化政策的作用是不同的。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至少它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不仅在同一国境内的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影响,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比较遥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后者大都是传播的结果。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於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即使不能说整个作品是由於传播的结果,却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中国与邻近国家如印度、朝鲜和日本等,都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散文的叙事作品中和那些国家或民族同种类作品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这方面,比较严密的研究,现在正刚刚开始。从这种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的确是源远而流长的。

民间文学及其研究的现实作用 过去劳动人民所创作的无量数的口头文学作品,起著辅助人民的现实生活,哺养他们的精神活动等社会作用。到了现代,他们又在社会和本身生活的要求下,创造了新的民歌和新的传说、笑话,它们更广泛、更直接地配合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舆论,与时代的进步作家的作品互相呼应和配合,起著帮助改革社会和推进生活的作用,尽管两种文学在传统和风貌等方面存在著种种不同的地方。在当前,那些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一方面仍然以口头的方式在广大民间流传著,继续起著各种效用,另一方面,由於学界的重视,对它广泛地进行采集(也包括那些新的作品在内),经过选择和整理,送还到广大人民中间去,使它能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不是一般的教科书所能够代替的,至少在使劳动人民认识自己先辈的历史和鼓励他们的社会正义感情等方面是如此。至於那些新的民间文学作品,对於当前广大人民能产生的教育作用,就更不用多说了。 民间文学的现实作用,还有另外的一方面,那就是经过研究后的理论知识的作用。把民间文学作品作为对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它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科学原理,用以教育广大人民,这首先使人们理性地认识过去和现代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的语言艺术的种种方面——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与别的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怎样?它起著什么社会作用?……人们认清了这些,不仅能够正确了解作为劳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的民间文学,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民创造历史”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它还将进一步激励人们在当前“四化”的庄严的大进军中的创造热情。

总之,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都是今天广大人民社会主义教养不可缺少的成分。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艺学及文化史等的关系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有些学者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这种文学或文化,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的方式。它无疑是民族文学或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自然要成为民族文艺学及文艺史探讨和叙述的对象,特别像我们这样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是如此。但是,过去由於种种原因,这种特殊的文学受到歧视,不但对它缺少科学的研究,就是搜集、保存工作也没有多少人去著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情形大大改变了。但是传统的或某些新的偏见还存在著。

因此,现代的文艺学或文艺史在理论概括上或历史的探讨和叙述上,还不能给予它以应有的、充分的位置。近年来,随著学风的转变,这方面的学术界正在逐渐打破那些固有的或外来的框框,把这种特殊的、富有价值的劳动者的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以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努力使我们新的文艺学和文艺史具有更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的特色。 至於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特别是文化学,它在我们国家还是相当年轻的学问。文化史及文化学的探究、叙述,自然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既包括上层阶级的文化,更应包括一般民众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文学无论从量看,或从质看,本身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更需要指出的是它还包含著其它的文化成分和跟它同时并存的各种文化事象密切相关(例如民间歌谣对於其他艺术,乃至与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等的联带关系)。要叙述中国汉民族或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史,乃至於编纂他们的文化学,决不能漏掉或抛弃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使它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如果充分注意到这点,我们的文化史乃至於文化学的著述,不但要以难得的丰富性和民族特色见长,还会以较高的科学性受到国际学界的注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2
对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当我们在进行田野作业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对方说:“我没有文化……”这说明相当部分民众,也包括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文字的权力化’表现出了一种不争的历史事实,更有甚者,它还成为社会价值体现中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区分/排斥’关系,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当作‘文盲’,那些无文字的族群、农民、妇女等,在历史上大都被视为‘没文化’人群。”其实,在广大民间,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区,流行着无边无垠、无须借助文字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音乐、歌唱等“口传文化”(oral culture)。这类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有着同等的地位。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什么关系
1.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领域。2. 民间文学通常指的是那些从民间口头传统中采集、整理并形成的文学作品。3. 这些作品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乡土特色,形式多样,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评书、说唱艺术等。4. 它们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是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指从民间流传故事中采集、形成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学作品,其表现形式有民间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评书、说唱艺术等,是一种通俗文学或口头传播的文化现象。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各地民俗习惯,如饮食、服饰、婚嫁、丧俗等等。从性质上看,前者属于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是社会科...

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作与传播: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往往在民间生活中进行,与民众的生活、习俗、信仰等密切相关。这些民间文学作品通常是一个社区或群体的集体智慧结晶,反映了该社区或群体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2. 民俗文化的载体:民间文学是...

请问民间习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

民间文学是文学还是民俗?
其次,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一方面,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所以,民间文学是文学性与民俗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民间文学是文学性与民俗性的统一
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具备双重属性。首先,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以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学性,与作家文学相区别。其次,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与生活的联系比作家文学更为紧密,口头创作与表演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

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学的关系
口头文学,即民俗文学,与正统文学相对,历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然而,正是由于其非正式的特性,它更贴近普通民众,具有强烈的民间特色。口头文学的创作者往往难以确定,大多数作品由群众集体创作,并主要通过口头传播。这些作品通常不会被收录在文学典籍中,也很少受到评论家的关注。在流传...

谈谈你对民俗学课程的认识及看法
我逐渐明白了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民间文学是指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采集、形成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学作品,如民间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评书、说唱艺术等。而民俗学则研究的是各地的民俗习惯,如饮食、服饰、婚嫁、丧俗等。从性质上看,民间文学属于文学艺术范畴,而民俗学则是...

民间文学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艺学学科特点:民间文艺学仍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如历史地理方法等。但是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是口头文本与文字文本,此外, 民间文...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有哪些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与民俗学在研究领域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民俗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习惯、信仰、礼仪等民俗现象。因此,学习民俗学的研究生通常需要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民间文学,作为民俗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