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实施教学2.0版本时问题出在哪里

如题所述

.观念亟待更新,教师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师资,这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新课改中,课程概念、课程结构、课堂模式都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要做教育家、做学者、做教练,做大胆探索的实践者。然而,由于客观的原因,基层教师教学压力过重,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耗去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条件的限制也影响了他们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
2.班级学生人数多
教育的理想追求"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教学形式需要课堂的小班化,也只有通过小班化教学,才能有效地做到师生互动、人与,最大限度地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很多班级两极分化在加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要做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3.课程资源极度缺乏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师的实际行动。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广大基层教师普遍感到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对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主观上广大一线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及周围环境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的原因。 
4. 评价机制改革严重滞后
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落实的程度。学校和教师一致认为,如果抛开中考、高考,真正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落实,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目前的评价机制是,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学校升学率的升降直接决定着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的命运。学校和教师不敢忽视"双基",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大家普遍关心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考核和对学校的评价密切相关的各种考试能否与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相一致。正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机制相脱节,造成了一些地方"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滑稽局面。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走进了课程。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近两年的课程改革中,陆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的误区、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偏差等方面。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新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1、吃不透新课标理念
一些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对新课改中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十分肤浅。新课改创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念在向教师的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变味,失去它本真的含义。例如,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存在许多误解。在听课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通用技术教师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把探究学习等同于在活动中学习。
  不少通用技术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通用技术课堂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维。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部分教师的课明显是教师跟着课件跑,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

3、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严重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沉闷的传统教育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不少学校和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如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通用技术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无论恰当与否,都组织表演、游戏、魔术等,使通用技术课变成了观赏课、表演课、魔术课,使学生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差。表面看这些课气氛活跃,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既没学到知识,又没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又如对课改结果的预测过于理想化。许多学校和教师期望在新教材、新教法实施以后,教学效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于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始对课程改革丧失信心,教学又走回原来的老路。
4、条件性课程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条件性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实施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等。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就谈不上高中课程的实施问题。目前,一些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许多学校到现在还没有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要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海南通用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如果这门课在普通教室里面上,老师讲,学生听,那有什么意思?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学生要“动手”,没有通用技术的专用教室怎么去“动手”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30
文章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主 讲:杜 源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如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裂变”,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师的首选;教师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构建了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关系等等。但因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现归纳一下,以与大家一起商榷。

1.用教材教实际照本宣科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旧有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由于第一次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一是忠于教材,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二是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三是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教学建议: 一是突出抓好备课,精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文本,教师要通过备课,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新教材的新变化,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把自己的内在素质“外化”。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做到“五化”: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激发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问题“链接”,启迪学生思维);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把教材呈现的“死”的知识变为种种“可操作”的“活”知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建构教材结构体系,“瞻前顾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提炼精髓,优选策略,高效学习)。二是突出抓好教研,促进共同提高。通过组织“三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扩大“三”课的影响,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知识储备,开发教材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来源渠道广,要求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①将教材看作有待开发的资源,挖掘教材与科学、技术、社会的交叉点,渗透STS教育;②将教材与其它基础学科、信息技术科学整合,不拘泥于教材及自己的知识视野,将各类知识和前沿信息与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

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

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 部分局部的参与。

教学建议:首先把握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满堂问”使学生站起来发言,这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教师满堂灌不好,满堂问也不好。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真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有保证。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

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教学建议:一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所属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沟通并相互信任;以及能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二要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①分组需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确定好小组长,分配好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②频率需适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进行。③讨论有价值:教师应围绕容易出现分歧、答案不唯一、方法不确定、个体难以完成等的内容确定讨论的问题,让学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实现讨论的价值意义。④学生要三会:学


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发言,做总结性发言。⑤教师勤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或需要教师讲析的问题等。

4.开展活动形似探究学习

在听课中发现,一是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教师认为开展活动就能实施探究教学。二是教师为开展活动而活动,很少考虑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三是有的教师甚至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每节课都照着去做,出现了把探究性学习形式化的倾向。

教学建议:一要深刻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二要把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要领。①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有个量的控制,更要因“课”而异;②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或围绕教学目标来科学设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三要科学界定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它比接受性学习要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探究的方式。

5.目标多维淡化“双基”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课标要求构建“三维”教学目标,但有的教师,一是不敢讲解知识,追求“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氛围;二是认为“双基”不重要,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升级,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教学建议:一是既要纠正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过去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而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形成思维定势。而现在要真正抓好基础,应该是将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二是既要重视 “三维”目标实践的过程,又不能忽视结果。要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要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追求“三维”目标的成功融合:知识与技能是一个载体,它能“载”给学生“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也能“载”给学生若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

6.重视评结果忽视评学过程

由于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仍以“课堂气氛的喧哗”来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质的飞跃”;仍以“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评定课堂教学成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直接阻碍了新课程评价的改革,也纵容了部分教师只顾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教学建议: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师生交往观”,强调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新课程提出,“评价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当代教育的民主性,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轰轰烈烈”的教学氛围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质的飞跃”的外在条件。二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评价功能在于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全面关注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提倡评价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注重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2个回答  2022-12-23
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最小单位是学校

硬件投入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硬件建设工作中,有的学校建立了先进的专用教室,平板、触摸式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设备应有尽有,但设备的实际应用却少之又少,形同虚设。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先做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找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以此为着力点改进升级基础硬件设施,从而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

在学校,课程永远是核心,利用信息化平台中“校本资源”的建设能力,可以让人人都参与课程建设。信息化课堂的实践是课程资源的创生地和辐射中心,信息化教育模式为师生提供了立体化、无界限的教学大空间,学校的育人空间不再受限于“校园内的教室”,学校的课程资源成果也能走出校园,在不同校区、不同学校间实现共享。

二、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关键要素是教师

教育信息化一定是好的技术与好的教育相结合,在学校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两类教师的成长最为迅速:一是青年教师中的积极者,他们掌握技术的速度比较快,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二是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内涵的老教师,他们一旦掌握了技术,将其与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就会迸发出新的能量,能更好地适应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管理者、点化学生智慧和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导师,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还考验着教师的领导力。主题引导和任务驱动下的信息化课堂,不再被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它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涉及人、课堂教学环境、外部社会环境、数字虚拟环境等的教学大单元。在信息化课堂的大框架下,教师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很多东西都可以被信息化替代,但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互助产生的“化学反应”很难被替代,所以教师既需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也需要关注情感能力的提升。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是走向深度学习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入手。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交流互动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局限,实现了课前信息搜集、课上信息共享、课后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一体化,极大地延展了学习的时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独特思维、先进理念和超强技术为学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师生们在教学中成长与进步的点滴都可以被信息化平台记录,这些记录让学习有迹可循,使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往更深层、更精细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提倡的“导学一体”的信息化课堂,而不是“我教你学”的课堂,也不是“先学后教”的课堂。

在信息时代,学习空间从教室内延伸到教室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使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承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学校必须深入思考信息时代下学校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教师要提高思想意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也必须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自律性,在教与学中共同获得成长。因此,教育信息化2.0不能只追求信息技术越高级越好,同时也要注重教与学流程的再造,引领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产生新的学习范式,在拓展学习空间、创新课程资源、突破师资瓶颈和实现个性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教育的敬畏和对教育本源的坚守。学习者不是一个个数据集合,我们不应该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另一种贴标签的工具,而是要与人工智能一起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内容与方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2-29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师资,这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新课改中,课程概念、课程结构、课堂模式都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要做教育家、做学者、做教练,做大胆探索的实践者。然而,由于客观的原因,基层教师教学压力过重,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耗去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条件的限制也影响了他们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
第4个回答  2022-12-22
1. 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党坝学区《教师十条禁令》严格
2. 教育教学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 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人生
3. 为人师表方面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 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平时

真正实施教学2.0版本时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

2.0研修实践存在的不足
4、成果推广意识弱,总结提升不够 部分学校的校本研修实施效果好、有特色,已经形成了本校的研修风格,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缺少对经验的梳理与反思,没有做好总结评估,研修成果也无法上升到理论层次,得不到进一步推广。校本研修涌现出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虽然在本校起到了引领辐射作用,...

信息技术2.0研修实践存在的不足
信息技术2.0研修实践存在的不足:教研活动的开展其方式比较单一,不外乎先听课,后评课,形式简单化、研究浅层化 一、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

信息技术2.0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2.0存在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第二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极域电子教室V2.0sp2广播教学的问题?
有可能是你的教师端软件问题,也有可能是你的电脑问题,也有可能是交换机的问题,你可以试试重装一下教师端软件,如果还不行你需要换台电脑试试,如果还不行需要你叫你学校个管理员去看看交换机是否有问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教育治理水平转变。过去的教育治理是补救型的,先出现问题、后治理问题,没有强调教育治理现代化。思维类型观转变。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思维类型急需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百度百科-教育信息化2.0 ...

极域电子教室2.0广播教学时学生机看不到教师演示
可能是你的学生把 学生端口给关了,没有办法,你只能去骂你的学生。警告他们不要再关。也或者是配设没弄好、延迟问题等等

教育信息化2.0的理念是?a应用b创新c融合d建设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创新,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改新课题,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关键应解决好下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关键。教学创新须在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环境中展开,而智慧课堂是教学创新的技术和环境支撑。因此,如何架构设计智慧课堂和创新学习...

教师2.0信息技术要实录的课程是不是提交的教学初稿
教师2.0信息技术要实录的课程是不是提交的教学初稿,是的,需要提交初稿,才能完成教师2.0信息技术要实录的课程。

信息技术2.0培训的问题怎么提?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教学中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方法,思考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四、研修措施 1、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培训的机会。每天按时学习,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遵循学习的要求和纪律,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完成学习作业。2、教学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