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得到《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整本书是他关于底层思维、沟通、人生选择的底层思维,值得一读。
先看一个例子:坏人A诱骗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请问,这是谁的错?
对于法学家来说,他考虑的是公平正义,当然是A的错;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他考虑的是效率,所以他认为是C的错,因为整个社会为避免A诱骗B进入C的代价,要比C把门锁好的成本高很多;对于商人来说,他考虑的是利益,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受到的伤害最大,所以是B的错(不该愚蠢到被A骗)。
所以说,你遇到一件事情怎么做,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看事物的底层思维逻辑和价值观。
再比如:A走在人行横道上时,一辆卡车冲他疾驰而来,所有人都大声呼喊,叫他让开,A却淡定地说:“卡车撞我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他负全责。我就不让。”最后,A被卡车撞死了。
对于A来说,有时候没必要为了追求绝对的公平正义,来让自己承担更多的损失。
上边的例子比较极端,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干这种类似的傻事。比如说,两个人谈判,最后双方赌气掀桌子: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要。本来可以双赢的局面,硬生生变成了双输。
有些学科是具备公理体系的,比如数学、物理。会从基本的现象一步步构建起整个学科大厦。
但还有些学科并没有公理体系,比如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
那么如何学好像经济学这种没有公理体系的学科?只需要记住三点:
在学诗的时候,我们既会欣赏李白的浪漫主义,又会欣赏杜甫的悲怆主义。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并没有孰优孰劣。经济学也要博采众长。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最近在学经济学,你一定要问他:“你在学习什么经济学?”如果有人对你说,经济学上有什么样的观点,你一定要问他:“谁的经济学这么认为?”
比如,亚当·斯密的“为己利他”假设就有很多反例,比如囚徒困境、公地悲剧、1美元拍卖,等等。你能说亚当·斯密错了吗?亚当·斯密的假设,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正确的。但是,你必须知道,它至少是有反例的。为己,并不都能利他。
要清楚这个观点是来源于谁。来源于什么背景。
比如,在“价格决定成本”这个定理下,有一个前提就是:当所有其他要素不变时。否则,这个定理就是不成立的。
知识是用来学的,技能是用来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这两个字真的博大精深。
所谓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是确定的,比如牛顿定律、1+1 = 2等等。
所谓技能,是需要亲身体验过才知道的事情。骑自行车是技能,你永远“学”不会骑车,只能靠练“习”,甚至练到浑身淤青之后,才能掌握这门技能。演讲是技能,你读了100本教你如何演讲的书,但如果从不上台,你还是一辈子都“学”不会演讲。谈恋爱也是技能,但很可惜你一辈子也谈不了几次恋爱,所以,因为缺乏练习,自古以来地球人都是不擅长谈恋爱的,等你真的“习”得了这种能力,估计已经用不上了。
关于知识、技能一定要记住:
第一,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有一些“实战主义者”,只相信自己感悟的东西,说“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拒绝学习前人思考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把知识当技能学,通过四处碰壁,总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这就是“重新发明轮子”。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有一些“理论主义者”,喜欢通过买书来学习。想学演讲,买本书来看看。想学谈判,买本书来看看。想知道怎么看书,也买本书来看看。你能买到的书,教的都是练习技能的步骤,而不是技能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只需要记住三句话:
1、证有不证无
证明一件事有很简单,只需要举个例子。比如:要证明世上有黑天鹅。只要看到一只,那么就可以证明。但是,要证明世上没有黑天鹅,那么你光靠看1万只天鹅都是白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证明你没有见过黑天鹅。也就是说,证有靠举例就行了。
2、以偏不概全
我们经常会听到:读书有什么用,你看XX,初中就毕业了,不照样千万富翁?这种就是以偏概全,不能用身边的个例子就直接得出一个结论。
3、概全靠推理
概全就是要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只能靠推理。
复利思维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实际中,大多数人并没有体会到复利的效应。书中描述了复利思维的三个谬误,解决了我长期以来对复利思维的疑惑:
1、本金:复利也需要本金的支撑,如果本金只有一块钱,就算收益率是100%,也就2块钱,和70%的收益率差不了太多。
2、收益率:复利真正诱人的地方是持续稳定的高收益率。如果每年年化收益在30%以上,那么30年就可以达到2600倍的收益,但是大多数人长期是维持不了这个收益率的。
3、期数:每天进步1%,一年就是1.01^365 = 37.78 。但这个事情本身是不合理的。现实中比较合理的算法是以“年”为单位。这样,要达到365次方,需要至少十代人的努力。
一个人表述的意思可以分为三种:事实(Fact)、观点(Opinion)、立场(Stand)。
总体来说,事实是最不容易产生争议的客观存在。只能说每个人对事实的了解,还不够全面。
观点是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常常包含着主观的感受,比如今天天气很冷,但是不同的人对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小学课本里的寓言——小马过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小马就是因为听信了别人观点才导致自己的思想摇摆不定的。
所以说如果同事告诉你:某件事情不好办(干不完),这就属于观点,就一定要继续追问:为什么干不完、有什么困难点。这样才能真正一块梳理出事实的真相。
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这是最难纠正的。比如,有人问你热不热,你觉得挺热的。但如果你在物业公司工作,你一旦承认热,别人就会要求你给大厦开空调。于是,你一边冒着汗,一边说:“我不热,我就是不热。”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能和问你的人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则,你们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典型的场景就是辩论赛,在辩论场上常常会看到这种情景:,辩论双方都在面红耳赤地说服对方,甚至说得自己都相信这个观点了。这时,主持人突然说“交换立场”。双方都会愣一下,但几秒钟后,互换观点的双方还是立马会面红耳赤地去说服对方接受相反的观点。
在辩论场上,双方几乎从不会真正地正面辩论,他们只是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辩论这种场合,你只需要掌握一个技巧:偷换概念。即纠正对方的概念。
正因为如此,演讲高手大多数都不擅长辩论。因为演讲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两小时里谋篇布局的能力:这里先埋下一个“梗”,那里呼应前面某句话,然后用幽默烘托气氛,最后用排比句升华感情。擅长演讲的人,适合做导演,他们善于把握两小时内的节奏。
但是,辩论不同。辩论是10秒内的完整回合,当你还在谋篇布局的时候,几个回合已经结束了,你当然插不上话。
10秒一个来回,你无法关注对方的论点,你只能关注对方的逻辑体系。一个人的论点往往由论据和论证构成,即“论据+论证=论点”。一个优秀的辩手,总是能轻易“噎死”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根本不关心对方的论据,只关心对方的论证。
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对方描述的到底是:WHAT、WHY、还是HOW。在表达的时候,一定不能混淆这三者的顺序。
在寻求他人协作时,要先说why。解决了Why,才能达成一致目标,What和How才真正有意义;在给他人介绍产品或者内容时,要先说WHAT,描述清楚现状。
比如,作者被一个企业家咨询了一个问题:如何给高管降薪?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他是How层面的问题,给高管降薪是What,在理解What和解决How之前,更重要的是,需要首先理解Why。
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企业家只是是想要降低公司成本。
而理解了这个Why,才能找到他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并重新定义这个问题,这个Why才能被解决。否则,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我之前也经常犯这个错误,和其他部门同事咨询一些事情的时候,先会问:我是否可以如何如何。
对方常常会一脸懵,正确的做法是:应该首先告诉对方,我想干什么(What),之后再问能不能这么干(How)。甚至时间充裕,还可以进一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干(Why)
再比如,领导安排了一项任务,一般会描述做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的层面,这时候就要尽量多想想做这件事背后的原因(WHY),才能和领导的想法保持一致,交付成果时才能达到他的预期。
这种洗脑式的观点,常常隐藏在对方问你为什么***的句子中。因为这样,对方就假定了一个观点(WHAT)。
为什么这三个字会强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为这个观点找原因上。
比如:为什么之后坑蒙拐骗的公司才能赚钱,踏踏实实做生意就很辛苦呢?
其实隐含了坑蒙拐骗和赚钱的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不成立的。
在《好好说话2》的读书笔记中,也提到了这个设置语言陷阱的技巧。
所以,在听到“为什么”这种问句时,首先要先和对方明确这件事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人脉,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不然,即使要到了名片,加了微信,合了影,别人也不一定会成为你的人脉。
有这么一个故事:三条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树洞(树洞只有一个出入口),突然,一只兔子钻出了树洞,飞快地奔跑,然后爬上了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没站稳,掉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逃脱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第一时间在想什么?
有人会想:兔子不会爬树吧。有人会想: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很少会有人问:土拨鼠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常常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就像故事里跟丢了的“土拨鼠”。
时间颗粒度为1天的人,喜欢说:“你到北京了啊?那怎么不顺便绕到天津来看我一下啊?”时间颗粒度为半天的人,喜欢说:“你下午在办公室吗?我过来找你聊聊天。”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喜欢说:“路上堵疯了,我还有一会儿就到,你等我一下啊。”时间颗粒度为半小时的人,喜欢说:“这事微信里说不清楚,我给你打电话吧。”
我发现我在工作中就经常把时间颗粒度变成了半天,这可能也是我效率比较低的一个原因。
时间管理要分三个层次:年度计划、每日计划、以小时为单位执行。
如果不能以年的方式管理时间,那么白白浪费掉的时间就会让以天、小时为单位的时间管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不能在每天,每小时上节省,那么年度时间也无法做到真正管理。
行业可以分为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行业
正态分布行业永远没办法实现一家独大。比如餐饮行业和理发店几乎不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因为餐厅需要给每一个就餐的人做饭,边际交付时间很高。做成包装食品放在超市里卖有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但在饭店交易是没有可能的。
幂律分布的行业具备指数增长的特点,因为其边际成本为0。或者,即使你所在的行业存在边际交付时间,你也要把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剥离出来,这样才有机会实现指数型增长。
能够实现指数级增长的行业,必须要努力往头部挤,否则早晚被干掉。在正态分布的行业里,可以专注做好自己的内容。
从拳头到子弹,这些战争工具的能量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拳头——我们一拳打过去,用的是我们吃下饭后产生的化学能。在挥出一拳的瞬间,这种化学能突然转变为动能,用拳头顶部坚硬的关节,打在对方的柔软部位。
刀剑——手起刀落,形成一条“线”上的切割。同样是挥舞手臂的能量,但刀剑有磨得极为锋利的刀锋,刀锋以更小的受力面积、更大的压强,给敌方造成足以划开皮肉、抵达骨头的伤害。
弓箭——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弓弦拉得越紧,弹回来的势能也就越大,弓弦的势能传递给箭之后,转化为动能,再以尖锐的箭头作为唯一接触点,“嗖”的一声刺入敌方的身体,给敌方造成定“点”伤害,实现穿刺攻击。
投石车——投石车就更强了,士兵在准备期间摇动绞盘、滑轮,其体内的化学能就一点一点地转化成配重物缓缓上升后的势能;士兵放好石弹后,突然砍断绳索、配重物下落的一刹那,杠杆将配重物的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石弹的动能,这种动能能将100公斤的石弹抛射大约250米(比两个足球场的长度加起来还多),对敌方城墙造成巨大破坏。
子弹——子弹头是否足够尖锐已经不再重要了,为什么?你会发现很多手枪的子弹头其实是圆的,因为它在枪膛内爆炸产生的能量已经大到能产生足够动能,而且,圆头子弹在进入人体后由于受到更大阻力,对中枪者能造成更大伤害,使其迅速丧失战斗力。
所以,战争的本质,是对能量的控制。成功的关键,是能否积累足够的势能。
假如你每天劳动8个小时,一年种出200斤大米,那么你的财富就是200斤大米可以换来的东西。
如果你买了自动播种机、自动喷洒农药机、自动收割机,这些机器使得你的生产率大大提高,让你每天只需要劳动2个小时就能种出500斤大米。
那么你的劳动虽然变少了,但是财富却增加了。
生产率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知识、科技、工具、机器、流程、方法……这些东西,共同决定了你创造财富的生产率。
你在中国生产大米,大米卖得很好,是因为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吃大米。但假如你在美国生产大米,大米卖得可能就不如在中国好,因为美国人并不是每家每户都吃大米。大米在美国的价值,就比在中国要小一点。所以,生产同样多的大米,你在美国获得的财富要比在中国少一点。
同样的商品,因为不同客户群体对它的需求不同,它所产生的效用就不同。
所以,除了劳动和生产率,财富还取决于效用,即财富=劳动×生产率×效用。
对应到个人身上,劳动代表着你能投入的时间,生产率代表着你的杠杆,比如知识、工具、团队、资金等,效用代表着你的劳动能创造的单位价值。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你能创造的财富。
现实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差不多的,所以一定要用知识、工具等提高你的生产率,才能获得更多的价值。
假如创造一件商品,需要七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分别由一个人完成。最终,这个商品卖了70元。如果按照平均分配,7个人每个人分10元。
这时候,有人不答应了。2跳出来说:“我的工艺非常复杂,我每天干18个小时,特别辛苦,应该给我分15元!”
应不应该给他分15元呢?这就要看其他6个人答不答应了。
其他6个人一合计:“不行,给他分15元,我们分到的钱就少了!凭什么?我们也很辛苦啊!”那怎么办呢?有没有其他人,也能干2的这件事?于是,这6个人跑到市场上,吼了一嗓子:“10元!有谁能做这件事?”这时,马上有个叫2.1的人跳出来说:“我愿意干!我愿意干!”
于是,原来的2就出局了,每个人还是分到10了。
所以你看,2虽然很勤劳、很辛苦,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但是,他却不具备分配财富的能力。
整个链条上真的不可替代的才具备分配财富的能力。
假如7个人中,只有4不可替代。这时候,4跳出来说:“10元太少了,我要20元!”其他6个人很生气:“2要15元我们都没同意,凭什么给你20元!我们找个人把你干掉!”
于是,这6个人跑到市场上,吼了一嗓子:“10元!有谁能做这件事?”
没人理。
这6个人有点蒙,他们咬咬牙,又吼了一嗓子:“15元!有谁能做这件事?”
还是没人理。
这6个人惊呆了,内心在滴血,心一横,又吼了一嗓子:“20元!有谁能做这件事?”
最后,他们只能答应4的条件。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每周一本书(17)】
刘润,得到《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整本书是他关于底层思维、沟通、人生选择的底层思维,值得一读。 先看一个例子:坏人A诱骗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请问,这是谁的错? 对于法学家来说,他考虑的是公平正义,当然是A的错;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他考虑的是效率,所以他认为是C的错,因为整个社会为避免A诱骗...
什么是《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作者简介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任腾讯、百度、海尔、恒基地产、中远国际、晨兴资本、康宝莱、拍拍贷等多家企业的战略顾问,香港上市公司恒富控股独立董事,互联网转型专家。著有畅销书“每个人的商学院”系列、“5分钟商学院”...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底层逻辑》书里知识点密集,整理出一些我很喜欢的内容。一、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1、自省觉察 一个人的表述分四种:事实、观点、立场、信仰。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
刘润: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理解他人的逻辑中,刘润强调了理解问题的深层次,通过打比方和黄金三问来实现知行合一。在社会协作中,战略势能的把握、利润来源的创新、对KPI的重新审视以及信用的重要性都是他强调的底层规则。
《底层逻辑》|看清世界的底牌
我们先讲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人的三种对错观 这个世界的一次具体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对错观的,举一个例子。坏人张三诱骗好人李四进入王五没有锁门的工地,结果好人李四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这不是一个什么脑筋急转弯,大家好好思考一下,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那出了这样的事,肯定...
《底层逻辑》读书笔记(一)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作者刘润,中国著名商业顾问。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只有底层逻辑,才有生命力的。只有底层逻辑,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底层逻辑 + 环境...
刘润《底层逻辑》,年轻人必读,可能少走很多弯路
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是一本值得年轻人阅读的书,9小时46分钟的阅读体验虽然略显匆忙,但内容丰富,涵盖了个人认知和社会协作的五个底层逻辑。书中,润总以其独特的修辞技巧,让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如商人的对错观和防止“注射式洗脑”的思考方式,都让人茅塞顿开。书中五个...
《底层逻辑》带你看清楚世界的底牌
比如说孔子的底层逻辑,扎根很深,拿到现在的学习管理和企业管理都很受用。 所以我们说: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刘润把在《5分钟商学院》中讲述的底层逻辑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得到”风格在里面一目了然,也有一定的颠覆感。尽管有人说很“鸡汤...
《底层逻辑》读书笔记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作者刘润 1、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①法学家的对错观,②经济学家的对错观,③商人的对错观; 2、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3、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吵不起来的。 4、事物间的...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刘润 1:是否对错的底层逻辑
一、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1、三种对错观 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