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10-1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同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为“适用为本、有补于世”,散文见识高超。欧阳修曾称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文中翻译重点如下: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我私下里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2.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但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3.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虽然想要(向您)硬解释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的谅解。

4.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办事草率。

5.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的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可以宽恕我吧。

6.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7.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上商议法令制度并加以修改。

8.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9. 辟邪说,难壬人
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

10.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这样的。

1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的事情)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12.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因此)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那么我就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

13.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并)不只是朝廷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14.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 (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15.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16.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17.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表达不尽对您的诚恳仰慕到极点的感情。

文章总结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驳斥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表达了坚持改革的决心。作者运用演绎论证法,举出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声音不代表措施的错误,并强调自己不会因批评和指责而改变决心。文章在表达观点时注意措辞委婉,形成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特色,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智慧和文采。

专升本大学语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文章总结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驳斥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表达了坚持改革的决心。作者运用演绎论证法,举出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声音不代表措施的错误,并强调自己不会因批评和指责而改变决心。文章在表达观点时注意措辞委婉,形成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特色,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

专升本大学语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不仅是一封反驳信,更是王安石改革决心的体现,他以实际行动表明,改革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非个人私利。通过这篇经典之作,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王安石的坚定信念,也能领悟到在面对质疑和反对时,如何用智慧和勇气去坚持自己的理念。

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并注释。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的行事准则是哪句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的行事准则是: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拓展:《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写作背景是( )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一篇著名的文章,写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谏议:官名,即谏议大夫;司马谏议:指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首领之一。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强烈反对,于熙宁三年一月十七日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信给王安石,全面反对新法,并...

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变法的罪名是( )_百度知...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作品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应试指导】《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司马光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批判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坚持真理、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如下:一、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答司马...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